雾霾的地理成因分析及其对策思考
2015-12-02叶志平孟丽红刘金星
叶志平 孟丽红 刘金星
(赣南师范学院黄金校区,江西 赣州 341000)
雾霾是由雾和霾构统称,但雾与霾形成的原因和成分却有很大的差别。雾是悬浮在空气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形成条件要具备较高的水汽饱和因素。[1]
霾是大气中大量的烟、尘微粒浮游在空中而造成的混浊现象,其主要成分是pm2.5,即直径小于2.5 微米的细颗粒物。由于其体积微小,因此能直接进入人体肺部,对人的生命健康构成威胁。近年来,我国雾霾天气频发,不仅造成重度的城市的大气污染,并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尤其2013年入冬后的一次,范围已扩大至25个省份,据环保部的数据显示,104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重污染程度,范围覆盖近半个中国的国土,成为我国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大气污染之一。
1.雾霾的地理成因分析
1.1 自然因素
一是大气活动的相对稳定。秋冬冷空气偏弱,导致大气活动相对稳定而容易出现静稳天气。静稳天气能够严重阻碍空气的水平输送和垂直扩散,导致空气污染物扩散条件差,这种异常的气象因素是形成雾霾天气形成的重要诱因[2]。也就是说,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较大程度的依赖于冬季干冷的西北风。而近年来,全球变暖带来冬季的增温现象,又导致了我国中东部地区稳定类天气出现的频率增多,为雾霾的爆发添加了隐患。
二是逆温层的出现。逆温层是指低层大气中出现逆温现象的大气层,即随着高度的增加气温反而逐渐升高的现象。南京雾霾天气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研究在一般情况,地面气温较半空为暖,因而空气会上升并在半空散开。但若上升的暖空气遇到逆温层时,空气的对流运动就会受到阻碍甚至停止。如果大气长时间处于逆温的稳定状态,污染物因难以扩散而不断造成累积,极容易引起重度的大气污染现象。
1.2.社会经济因素
(1)产业结构
从环境保护角度讲,工业是资源消耗和大气污染物产生的主要“控制体”。在我国,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庞大的工业规模对我国的空气污染的形成原因上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3]。图1 是2007 至2011年我国部分省份的工业在产业结构结中所占的比例,除了江苏、山东两外,其他各省的工业比例均呈上升趋势。另外,我国工业中的高耗能产业比重过大,污染排放多的矛盾突出,加上我国的环保部门缺乏完善的监管机制,使得许多企业存在污染物超量排放现象。
(2)机动车数量
随着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数量正在空前速度增长,因此汽车的尾气排放也成为了我国大气污染不可忽视的原因,以北京市为例,仅民用汽车在2013 就已经突500 万辆,而且近年还在以较快的速度增长,随之排放出庞大的大气污染物必然让城市空气不堪重负。
(3)能源结构
煤炭、石油、天然气是主要的化石能源。在我国各种能源比重中,污染相对较大的煤炭所占比例居高不下。2013年我国能源的构成比重中原煤达到75.6%,明显反映出我国现阶段过度依赖煤炭状况十分突出[4]。另外,进入冬季,我国北方地区依赖煤炭为能源而实现供暖、火力发电的状况也是加剧雾霾污染的又一重要原因。
2.对策思考
2.1.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与世界煤炭消费量相比,未来我国在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上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5]然而随着环境污染严重、能源资源紧缺、生态系统退化等诸多问题的浮现,以资源消耗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因此,优化产业结构,增强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治理雾霾的必经之路。具体的措施有:加大企业技术改造的力度,淘汰和改造一些高排放、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促进产业链的整体升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开拓市场潜力大、投资效益好的服务行业,促进能源结构低碳化和清洁化;优先发展太阳能、水电、风能等清洁能源,加速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从源头上降低煤炭、石油的消耗,进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2.2 制定和完善雾霾治理制度体系
首先,要完善雾霾治理的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是治理雾霾的根本制度保障,也是将具体治理措施落到实处的基础。[6]国外治理都是立法先行,且是实行多年并具有完善的法律体系。而我国的大气污染立法方面尚不够完善,因此要尽快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使我国大气污染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建立鼓励地方实施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机制,加大违法处罚力度。
其次是制定和完善更为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及政策。利用产业、能源结构调整、城市公交系统优化等手段,实施多部门、跨省区联防机制,防止各省市“各自为战”。为实现多项污染物协同减排目标,达到防治雾霾的目的,各级能源部门应督促各企业提高化石能源利用效率,鼓励开发和采用清洁能源,限制高污染能源的供应及使用,对落后产品设备实施严格的淘汰制度。[7]
第三,交通部门应对车辆进行严格管制,淘汰尾气排放不达标车辆。雾霾发生时应实行车辆管制,鼓励市民利用公交系统出行等措施。环保部门应加强排污企业的监管力度,强制在对排污标准不达标的企业单位停止生产,督促企业加大环保投入和宣传。
2.3.重视学校环境教育,提升国民环境素养
一是利用环境教育的优势学科,提升学生的保意识。我国学校环境教育的教学模式以各学科渗透为主,随着环境问题的突出,环境教育的内容在学校课程中逐渐受到重视。在各学科中,关于环境方面的知识十分丰富,以地理学科为例,其教育目标致力于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这与环境教育的目标具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因此学校应充分利用环境教育的优势学科,以雾霾等环境事件为契机,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提升学生的环境意识。
通过对芬顿氧化反应条件的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芬顿氧化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双氧水总投加量为1.5%,反应时间为1.5 h,pH为3,COD去除率可高达74%以上;(2)多点投加芬顿氧化技术(间隔时间20 min)相较于普通芬顿氧化技术可提高20%的处理效果,在达到同样处理效果的前提下节省双氧水药剂约20%。
二是重视能源教育,树立可持续发展观。能源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能源的不足及不合理利用会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甚至威胁到国家的安全。然而我国民众普遍对能源问题的关注还不够,节能意识比较淡薄,浪费能源的现象还大量存在。因此加大教育宣传力度,改变学生的能源观及树立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对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8]例如在教学当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节能意识,珍惜可再生能源,关注清洁能源的发展与重要作用等,使学生具备了解能源、使用能源、节约能源的素养。
三是培养学生的环境实践能力。学校作为渗透环境教育的主阵地,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环境素养尤为重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环境教育活动,实行开放式教学是一种有效提高学生环境素养的途径,如组织学生参观学校附近的工业、调研大气污染源等。开放式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扩展其学习空间,通过户外的实践还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环境知识的积极性,为我们的青少年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的环境教育方式。
3.结语
虽然自然条件是引发雾霾的不可忽略的原因,但我们人类源源不断地向大气排放污染物才是造成雾霾的真正“元凶”。随着监测机制的进一步完善,雾霾会变的更加公开透明化。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工业对能源的消耗及人们对汽车等工业产品的需求会不断增大,加之目前对大气污染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导致我国雾霾的污染强度及影响范围变大的局面在短时期仍难以“扭转”。因此,坚持产业的优化发展、重视学校环境教育从而根本性的提高国民环境素养、制定和完善雾霾治理制度体系已刻不容缓。
文献:
[1]鲁朝旭.雾霾的成因和治理[J].大众科技,2013 (15):92—93.
[2]张小曳等.我国雾霾的及其治理的思考[J].科学通报,2013 (13):1179.
[3]孙华臣,卢华.中东部地区雾霾天气的成因及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3 (6):48—49.
[4]中国统计年鉴.北京,2013.
[5]张秋兰,马回,郑颖.国外雾霾治理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2014 (5):45—47.
[6]蓝庆新,侯姗.我国雾霾治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5 (1):79—80.
[8]钱易,唐孝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