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 地球上的自然迷宫
2015-12-02梁永宁李雨霖
梁永宁 李雨霖
石林位于距昆明78公里的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以石林为代表的喀斯特地质地貌景观分布在面积达110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其中352平方公里的保护区构成了世界闻名的石林风景名胜区。
自古以来,石林吸引人们的,首先是石林奇特的自然景观。到石林之前,无论人们对它如何想像,一旦真正置身其中,还是免不了要被它特有的自然美所震撼,进而是对大自然鬼斧神工和神奇力量由衷地赞叹。
置身石林,宛如进入石峰石柱的海洋。举目四望,比比皆是美妙造型,稍换角度,景象又迥然不同,变化多端,让人目不暇接。沿石缝间的曲折小径,忽而可达峰顶望远,忽而又至深谷探幽,让人美不胜收,赏心悦目。但见嶙峋的奇峰怪石与奇花异草相映成趣,既有雄奇阳刚之美,又有阴柔妩媚之幽。
石林的石峰石柱形态确实奇特。有的甚至状人拟物、惟妙惟肖。如“阿诗玛”,形似撒尼人传说中的美丽少女阿诗玛,头戴包头,身负背篓,亭亭玉立、翘首远望;“母子偕游”,像一位雍容华贵的妇女携子漫步;“象踞石台”,似一头凝固的大象立于石峰之上;“千钧一发”,一块嶙岣巨石被两根壁立石柱撑在半空,看似随时要下落,游人经过其下,无不心惊胆颤……;此外还有“凤凰梳翅”、“双鸟渡食”等等,无不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像这样冠以名称的像形石,仅在大(小)石林就有近百处。
不仅高大的石柱形态多样,石柱表面上的各种溶蚀纹理也很奇妙,大大小小的沟纹如精美雕刻装点石柱表面,有的齐整密集、细腻平滑,如刀削斧劈;有的粗糙散乱,凸凹不平,粗看杂乱无章,细看却排列有致,似象形文字,又似天然浮雕。
石林的石峰石柱还会随天气改变颜色,阵雨之时,灰白色的石林须臾之间竟成了浓黑色,凝重端庄,宛如一幅泼墨山水画。雨过天晴,数十分钟内,无数石峰又魔幻般由黑色变成斑驳的杂色,最后又变成灰白色,还其本来面目,让人叹为观止。
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石景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风景园林是浓缩的自然景观,因而其最高境界是逼近自然,即“虽以人筑、宛如天成”。长久以来,石林景观的自然和谐和美妙形态备受园林艺术家的推崇,给中国园林艺术以深刻影响。许多石景建造的原则,如“立峰”的造型标准为“疲、漏、透、皱”,“卧石”的标准要如出土的石芽等,都是石林景观的写照。因此石林成为中国造园艺术的天然模本,被誉为“造园之源”。
石林的美不仅限于奇峰异石,而且还体现在石林与其他地貌和不同背景多种组合所呈现的整体美。成片的石林或突兀于广阔原野、或残留山脊、或藏于林间、或立于湖泊,在红土大地上,映衬着蓝天白云,如诗如画。云南石林可谓是大自然不朽的杰作。
石林的魅力在于它的美似乎永远让人看不透,永远让人难以用言语表达清楚。同一座石峰,同一处场景,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甚至一天里的不同时间去看,都会是不同的景象,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因此,要想领略石林,只能是身临其境,用心灵去感悟。
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石林不知迷住了多少人。摄影家杨春洲自上世纪三十年代起就拍摄石林,一拍就是五十多年,可还是觉得没有拍够。多少诗人、作家用文字去赞美石林,多少画家用绘画去表现石林,但都不能尽现石林的神韵。作家贾平凹游览石林后感慨道:“对于石林,一个字也不写,也无法写出来。”因为“大美者不能言啊!”。的确,像石林这样的“大美者”,最好的办法是去亲身体验,“说”是说不清的!
孟子说过:“目之于色,有同美焉”。在外国人眼里,石林也是妙不可言。如果问到过云南的外国游客,哪处景观能真正称得上是世界级的?他们会众口一词地说:石林。不仅是普通游客,在专家学者眼里,石林在世界上也是奇特的。著名的喀斯特学者、新西兰的威廉姆斯教授就形象地说:“如果有外星人来到地球,说:‘请给我看看地球上最典型的地貌景观,那么一定会有包括云南石林在内的中国南方喀斯特景观。”前国际洞穴协会主席、加拿大的福特教授撰文写道:“对于外国游客来说,石林景观动人心弦。那些像我一样来自欧洲文化背景的人也会浮想联翩。在乃古石林黑色和黄色石柱下面的溶洞中,意大利游客仿佛看到圣·乔治正在与龙搏斗;类似于许多文艺复兴时期油画的结构和色彩,乃古石林构成了这一主题的背景;德国人会联想到山顶危崖上的堂皇城堡;对我来说(来自英国),石林使人联想起的是“指环王”里的虚幻世界,一个著名的善恶之争的神话故事。”
在喀斯特地貌中,将具有尖顶和锋利刃脊的林柱状地貌称为“剑状喀斯特”(PinnacIe Karst)。世界其他一些地区也有类似的石林地貌,如马来西亚的穆鲁、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凯靖德山、马达加斯加的贝玛拉哈以及欧洲的西班牙、美洲的古巴、大洋州的澳大利亚等。而在国际喀斯特专家的眼里,云南石林是世界上类似地貌中形态最为丰富和最具代表性的。其他地方同云南石林相比,要么面积较小,要么形态单一,要么是位于热带雨林深处使人难以到达。很少有能像云南石林这样,大大小小的石林成片分布于山岭和沟谷,且每片石林的形态各异,犹如将世界各地的石林都搬来这里展示。漫步野外,使人觉得忽而到了古巴,忽而又到了西班牙……除了剑状石林外,还有柱状石林、塔状石林、蘑菇状石林,更有许多难以归类的不规则状石林。无怪乎石林被誉为集石林形态之大全的“剑状喀斯特博物馆”,展现了独特的自然美。
无论是类型分布的多样性、溶岩发育的独特性、地质演化的复杂性、岩石机理的美学性、还是人文风情的融合性、入内观赏的通达性等等方面,在世界同类型喀斯特地区都名列前茅,令世人留连忘返、叹为观止,被人们冠以“天下第一奇观”、“地球自然迷宫”、“喀斯特地貌博物馆”、“大自然雕塑博物馆”等美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成为世界唯一能以“石林”发育遗迹和“石林”景观系列展现地球演化历史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奇观景区,而被中外游客所神往。
关于石林的形成,当地彝族撒尼人很早就流传着一个“赶石成林”的美丽传说:撒尼英雄金芬若夏要为百姓堵江造坝,于是他偷出了“调山令”和“赶山鞭”,夜间将南部陆良等地的石头赶往北部宜良南盘江一带,然而走到石林县时,天已渐亮,具有神力的鸡鸣破坏了他的壮举,石头便停留在了石林地区,形成了成片密集分布的石林。
从地质科学的角度看,石林的形成不仅跨越了近三亿年的漫长历史,而且过程复杂,极具传奇色彩。可以说,石林的形成是一部真正的地质传奇。石林的形成是由地质、气候、水文等许多因素的有机结合,甚至是巧合的结果,缺少了任何一方面都不可能形成石林。2亿7千万年前,一片曾经的海洋,在沧海桑田的地壳运动中抬升,石林在大地上开始了它伟大而漫长的发育。与人类短暂的历史相比,石林的生命是如此的古老悠长,从它诞生之日起,就砥柱而立在中国的南天之地,亿万年的风霜雨雪缓慢地把顽石雕饰成无与伦比的奇观,这一上善若水、水滴石穿的过程占据了石林生命的绝大部分,如果把时间压缩到一天的话,属于大自然的石林有23小时50分钟,直到最后的几分钟,人类出现了。
在石林中,还生活着以彝族支系撒尼人为代表的各个民族,他们在这片奇异的土地上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与石林景观相互辉映,每时每刻都同石林一样散发着令众人惊奇、感动的艺术和诗意。以阿诗玛为代表的彝族撒尼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价值,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独具特色的节庆、居所、饮食、服饰构成民族文化亮丽的风景线。撒尼叙事长诗《阿诗玛》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影《阿诗玛》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三个第一: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歌舞片、第一部反映云南少数民族古代生活的音乐风光片、第一部荣获西班牙桑坦德国际音乐舞蹈电影节“最佳舞蹈片”的中国影片;舞剧《阿诗玛》荣获“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金像奖”;以民间口传艺术阿诗玛片断改编的歌曲《远方的客人请您留下来》成为中国迎宾歌曲代表并被定为云南旅游代表歌曲;一年一度的彝族传统节日——火把节被誉为“东方狂欢节”;石林县还有“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歌舞之乡”、“摔跤之乡”等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