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拒PPP风险
2015-12-01柏立团
柏立团
对于法律变更风险、竞争性风险等,政府部门的控制力强于民营机构,应由政府部门提供担保;而其他风险如市场风险等,社会资本更有控制力。只有坚持公平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并在合同中明确约定,社会资本方在参与PPP项目中才能避免“政府吃肉、企业喝汤”局面的出现
近年来,在地方债余额压力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遭遇瓶颈、土地财政难以为继、预算限制日益紧张的情形下,PPP模式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诸多上市公司如碧水源、首创股份、棕榈园林、东方园林等均采用PPP模式参与了公共产品与服务项目,业内普遍认为PPP模式将取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成为政府融资的新选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亦于2015年5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要求在交通、环保、医疗、养老等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以竞争择优选择社会资本,扩大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
不可否认,由于PPP是一种新生事物,我国的政府和社会资本普遍缺乏经验。一个PPP项目需要整合国内外多方资源,包括融资、设计、施工、采购、运营管理、风险控制、保险、移交等多个方面,因此,PPP在我国的应用也遇到了较大问题甚至失败。
方兴未艾
PPP模式即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字母缩写,是指政府与社会资本之间为了提供某种公共产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作的顺利完成,最终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
PPP模式最先在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重树地方政府融资模式、促进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由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以下简称“43号文”)提出。43号文要求剥离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政府融资功能,面对地方政府对基础设施巨大的融资需求,43号文进一步提出了“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模式。
此后,财政部发布的《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财金[2014]76号)和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发改投资[2014]2724号)分别就PPP模式的推广向其各自下属各省市财政厅、发改委进行了指导和通知,后续亦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合同指南等进一步加以规范。
2015年6月1日,《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正式施行。该办法明确了在能源、交通、水利、环保、市政等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开展特许经营,境内外法人或其他组织均可通过公开竞争,在一定期限和范围内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并获得收益。该办法确立了社会资本可参与特许经营权的制度性创新,业界均默认其为“PPP基本法”。
综合PPP法律、法规的规定,PPP模式由几个要素构成。PPP模式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就基础设施等具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事业的长期合作,社会资本独自或与政府共同成立项目公司建设和运营合作项目;PPP模式是以政府授予特许经营权、政府购买服务或股权合作为基础;PPP模式下的分工一般是由社会资本承担设计、建设、运营、维护基础设施的大部分工作,政府部门负责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价格和质量监管;PPP模式以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为特征,社会资本通过“使用者付费”及必要的“政府付费”获得合理投资回报;社会资本或项目公司可以通过贷款、企业债等市场化方式举借债务,政府不承担偿债责任。
法律风险
风险的识别并通过合约的形式予以避免是社会资本成功运用PPP模式的关键,在特许权协议及合同设计中应当权责对应,把风险分配给相对最有利承担的合作方。对社会资本来说,PPP项目的主要风险有政策变更风险、竞争性风险、市场风险、设计变更风险、技术风险、财务风险等。
政策变更风险。为使政策风险最小化,就要格外关注法律法规环境以及特许权合同的评估与执行过程中的相关条款,并对此做出相应的预案。国家体育场(鸟巢)是目前我国第一个采用PPP模式的公益性项目,不但弥补了资金不足,又利于分散风险。但是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由于2008年1月1日起,我国实施了新的企业所得税法,致使项目公司(中外合资经营企业)适用2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以前为15%),而原合同对这一税率的变化并未预见且并未做出相应的预案,致使该项目在运营过程中出现了纠纷。
竞争性风险。这是指政府或其他投资人新建或改建其他项目,导致对该项目形成实质性的商业竞争而产生的风险。竞争性风险出现后往往会带来市场需求变化风险、市场收益风险、信用风险等一系列的后续风险,对项目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杭州湾跨海大桥项目开工未满两年,在相隔仅50公里左右的绍兴杭州湾大桥已在加紧准备当中,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当地政府对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高资金回报率不满,致使项目面临竞争性风险和收益不足风险。
市场风险。在PPP运用过程中,社会资本应该通过合同条款的约束确保其能够获得合理的利润回报。在实际运营过程中,由于基础设施项目的经营状况或服务提供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项目盈利能力往往达不到社会资本方的预期水平而造成较大的市场风险。社会资本方可以通过基础设施运营或服务提供过程中创新等手段,提高效率、增加营运收入或减少营运成本、降低营运风险,更应该通过合同条款给予保证。例如,在合同中要约定政府确保最低的收益率标准,在项目的运营收入大大低于预期水平时,政府应给予社会资本方一定的补贴,同时应同意政府可以委任独立机构对社会资本方实施监督,避免社会资本方的道德风险。
设计变更风险。PPP项目招标在理论上应该是带设计的,因为设计直接关系到未来项目的运营。面对一个设计不合理的项目,再好的运营也回天无术。另外,将设计的责任交给投标人是利用PPP模式转嫁项目风险的重要特点。中标人确定后,其设计方案即变为今后的实施方案。但是在实践中,涉及公益项目的PPP项目时,政府往往主导设计权,并不将设计纳入投标项目,鸟巢项目不成功的原因之一便在于此。此时,社会资本要么放弃该等项目,要么将设计权纳入投标项目,否则面临的将是大概率的失败。
此外,PPP项目运营过程中还存在技术风险、汇率变化风险、融资风险以及腐败风险等。
PPP模式的成功运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正确的风险辨识以及风险的合理分配,即把风险分配给最有利承担的合作方,同时应当在合同中予以明确。在风险的分担方面,应建立公平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对于法律变更风险、竞争性风险等,政府部门的控制力强于民营机构,应由政府部门提供担保;而其他风险如市场风险等,社会资本更有控制力。只有坚持公平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并在合同中明确约定,社会资本方在参与PPP项目中才能避免“政府吃肉、企业喝汤”局面的出现。
作者系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