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学专业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改革思考

2015-12-01王松

艺海 2015年11期
关键词:乐理学年音乐学

王松

〔摘要〕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对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与理论修养具有重要作用。如何从实际出发,根据现代课程的新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客观、科学地对该课程进行合理、有效的改革是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它不仅对课程本身的完善有影响,而且对相关的后续课程的改革也会产生影响。

〔关键词〕乐理视唱练耳课程改革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是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要培养符合基础音乐教育发展需要的合格师资,就必定要对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进行改革。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课程改革主要是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通过课程改革,引导学生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向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的转变。

一、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在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乐理是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读谱、记谱方法以及基础的音乐分析与创作能力,对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与理论修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学习音乐专业所有课程的前提和基础。视唱练耳也是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通过弹、唱、读、听、写等学习手段积累音乐语汇,提高音乐感知力、鉴赏力和表现力等音乐能力,对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乐理与视唱练耳》的课程性质作了明确定位:《乐理与视唱练耳》是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具有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相结合的学科特点。该课程传授有关音乐基本理论和识谱、听音的基础知识,发展音乐认知、表现和音乐审美能力,为进一步学习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与理论修养具有重要作用。

二、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开设现状

根据调查了解,目前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开设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未整合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乐理》与《视唱练耳》两门课程是独立分开进行教学的。目前,还是有很多学校沿用这种教学模式。有的学校两门课程是由两名不同的教师授课;有的学校两门课程是由同一名教师授课。在课程设置上,有的学校是《乐理》学习一学年,每周两节课;《视唱练耳》学习两学年,第一学年每周四节课,第二学年每周两节课;也有的学校是《乐理》学习一学期,每周两节课;《视唱练耳》学习两学年,每周两节课。这样的课程设置能够比较全面及系统的完成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但两门课程之间缺乏理论和实践的联系,让学生的学习难以融会贯通,达不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效果。

(二)已整合

2006年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院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指导纲要》正式出台,将《乐理》与《视唱练耳》整合为一门课程———《乐理与视唱练耳》。两门课程的整合打破了长期以来两门课程相分离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是通过整合来优化课程结构,从而构建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模式,使音乐理论学习与音乐能力的培养相互结合。2007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开展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试点工作的通知》。试点院校的相关专业已经按要求对两门课程进行了整合。课程设置规定本课程在第一、第二学年开设,共两学年,总学时为144学时。其中,音乐基础理论(乐理)的教学约占总学时数的1/4;音乐听觉训练与视唱实践的教学约占总学时数的3/4。

三、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改革思考

(一)整合的必要性

乐理、视唱练耳两门课程之间存在着很多的联系。乐理是用理性的音乐理论方式解释音乐的基本要素,视唱练耳则是用感性的音乐材料形式来阐释音乐的基本要素,它们之间存在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基础。从另一方面看,乐理、视唱练耳课程单独授课确实存在教学内容缺乏联系或重叠、教学步骤无法同步等问题。对于学生而言,以理论为主的乐理课容易让他们觉得枯燥无趣,而以实践为主的视唱练耳课又容易使他们觉得缺少理论指导。这些情况都会导致教学效率的低劣和教学资源的浪费。两门课程互相渗透、科学整合,就可以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最简单的方法获得最多的音乐信息和知识,不仅可以在视唱练耳实践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乐理知识,也可以通过乐理知识的学习总结和归纳视唱练耳学习中碰到的音响问题。

(二)整合的可行性

乐理与视唱练耳这两门课程,从课程目标的角度来讲,通过乐理学习掌握音乐基本理论知识。并能熟练地识读五线谱及简谱;通过听觉训练,获得运用听觉判断、记忆、分析、听写歌曲及器乐曲片断中基本音乐要素(如音值、音强、音高、音色、调式、调性、和声、织体等)的能力;通过视唱,准确理解和表达各类音乐术语、表情记号、乐句、分句等。不难发现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目标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学习的角度来讲,视唱练耳虽然是以听、唱为主要教学手段的实践性课程,但是其学习却需要以乐理知识为基础;乐理知识的学习也需要在视唱练耳课程中加以理解和运用,两者存在互通性,具有整合的可能性。以往两门课程分开教学时,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视唱练耳和乐理的进度无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学上难以有很好的配合。视唱练耳学习中所需要的乐理知识,经常不是被学生遗忘了就是还没学到;而学生记住的一些乐理知识,也常常被当作一些生硬的概念去死记硬背,经常会因为没有理解透彻而不能熟练运用,这样导致教师教学举步维艰,学生学得也非常吃力。而乐理与视唱练耳的学习,通过课程的整合,可以较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并能在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上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三)整合的操作性

从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本身来说,它们具有可整合的特点,但整合的操作性和实施效果却又反映出一些新问题。

1、从学生层面来说。乐理和视唱练耳是音乐高考必考科目,音乐考生在考前一般都进行过一定的学习与训练。但每个省对乐理、视唱练耳考试的要求不一,造成了各个地区的生源音乐素质参差不齐、两极分化严重。如:有的学生会识简谱但不识五线谱;有的学生唱到了两升两降的视唱;有的学生乐理学得比较扎实,但练耳却很糟糕;有的器乐学生视唱练耳比较好,乐理没系统学过等等。两门课整合后就不得不面对学生更复杂的音乐素质情况。那么办法就是要打破班级授课制,切实做到按程度分班,这也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2、从教师层面来说。有的学校乐理、视唱练耳两门课程是由同一名教师授课,这样课程整合就会好操作一些。而有的学校两门课程是由两名不同的教师授课,这样课程整合就很难操作了。对具备条件的学校,院系领导要重视课程改革的科研,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现代课程新理念,积极支持教师相关的教研教改、学习培训、经验交流。教师本身也要树立通过教学研究提升专业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的思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要有这样的使命感,并与学生一起成长。

3、从教学理念层面来说。乐理和视唱练耳课程的整合是为了让理论为主的乐理课与实践为主的视唱练耳课能理论联系实践,让理论为实践服务,让实践巩固理论。实现两门课程的互补与融通。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效果。所以要对两门课程进行有机整合,而不能是为了迎合潮流或是检查为了整合而整合。也不能是表面整合,实际授课还是沿用老套。更不能成为为压缩乐理与视唱练耳课时而寻求的借口。

4、从学习方式层面来说。课程改革总是伴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理念的更新一定包含学习方式的调整和升级。引导学生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向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的转变。在此课程的学习中提倡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和提高。学习地点不仅仅只局限于教室和琴房,学习用具也不再局限于纸笔和钢琴,在学习中可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优势,使用视唱练耳学习软件,或通过网络多接触音乐,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现代课程不再是静态的内容,而是实现学生发展的动态场。生动活泼的课程形态是由理解、沟通、主体参与、互动这四个活性因素构成的。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的整合很好地融合与体现了这四个因素。虽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只要我们广大的音乐理论教师和全国广大的专业人士、音乐同仁一起在教学和实践中不断探索,统一认识,转变教学观念,研究出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音乐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促进本学科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

(责任编辑文键)

参考文献:

[1]陈雅先.视唱练耳教学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2]陈雅先.乐理与视唱练耳[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3]《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

[4]《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猜你喜欢

乐理学年音乐学
音乐学人
高校乐理与视唱练耳整合课程的多样化教学
“全国第17届可拓学年会”征文启事
第二届星火学年
第三届音乐学学术前沿中青年学者论坛
标注及口述史视角下的《音乐学人冯文慈访谈录》
论中国音乐学百年来之三大阶段
对《标准乐理教科书》的介绍与评价
现在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