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理工科高校教学中的民俗舞蹈传承

2015-12-01何洋托美次仁张丽蓉

艺海 2015年11期
关键词:理工科民俗文化民俗

何洋托美次仁+张丽蓉

〔摘要〕民俗舞蹈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一个民族的性格、凝聚力和认同感。随着现代文化的冲击和传承人的老去,民俗舞蹈正面临着生存与传承的困难。将民俗舞蹈引进理工科高校的教学中,不仅可以丰富理工科高校的人文教育课程,还可以利用理工科大学严谨的逻辑思维与追求真理的研究方式为民俗舞蹈的传承在实践与理论中探寻新的发展空间。因此,实行校地合作将民俗舞蹈传承人请进理工科高校授课,让高校师生实地传承学习的艺术实践模式,是民俗舞蹈在当代传承发展的一种新型探索。

〔关键词〕民俗舞蹈理工科高校传承教学

民俗舞蹈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一个民族的性格、凝聚力与认同感。在民众社会里,民俗舞蹈是沟通感情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特殊标志。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传承人的老去,许多宝贵的民俗舞蹈正面临着现代文化和新媒体的冲击,生存危机。如何传承和发展这些宝贵的民俗舞蹈资源,做到在保护中创新,既有创新又能保护?让民俗舞蹈走进教学中是完成这两种使命的重要途径。通过舞蹈的社会教学、舞蹈的专业教学、舞蹈的家庭教学等多种方式普及民俗舞蹈知识,激发民众的民族认同感与传承优秀文化的责任感。理工科高校引进民俗舞蹈的教学,使其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可丰富理工科高校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也可为传承民俗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发展民俗舞蹈的生存空间,提供相互促进的优良环境。

一、理工科高校在民俗舞蹈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

高校具有教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责任,能为民俗舞蹈的保护与传承,发展与创新提供重要的专业性指导与生存环境。理工科高校具备优良的师资力量与严谨的科研队伍,为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专业的服务是办学的宗旨之一。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中曾讲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1]。将民俗舞蹈引进理工科高校的人文课程教学中,使课堂成为传播民俗舞蹈的载体,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认识和传承民俗舞蹈。同时,我国理工科高校的文艺社团组织中普遍都有舞蹈社团,爱好舞蹈的学生自发组织的社团是传承教学和保护发展民俗舞蹈的土壤。因此,理工科高校开设民俗舞蹈课程,让民俗舞蹈走进校园文艺社团,对民俗舞蹈的保护与传承具有积极的促进和引导作用,还能推动民俗文化的其它项目与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

基于学科布局与专业特点,理工科院校师生受严谨、求实、精确等治学大氛围的长期影响,校园文化呈现出鲜明的学术特征,而人文氛围不浓,更缺乏艺术色彩[2]。理工科高校传承与保护民俗舞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校园文化品质与人文教育水平,既保护与传播了优秀的民族文化又积极探索实践了自身传承创新文化的使命。舞蹈艺术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艺术审美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工科高校将民俗舞蹈教学引入课堂,是在新时期的美育教育改革中具有重大创新意义的。对理工科大学生来说,建立丰富多彩的人文艺术课程与科学合理的民俗舞蹈教学体系,可以促进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与审美情趣的提高,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对理工科大学而言,弘扬民俗舞蹈不仅提升了高校的校园文化品牌,还能提高人文素质教学的水平,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正如加拿大著名学者斯蒂芬·利考克教授所说: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生活和环境。

理工科高校可为民俗舞蹈的传承与保护提供理论指导。理工科高校具有严谨的学术研究氛围,而学生艺术社团的指导教师普遍具有艺术专业学科背景,在社会实践课程中可带领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田间地头向当地民间艺人请教学习,将舞蹈的实践学习与挖掘整理转变为理论研究,形成实践学习与理论研究的“双轨制”传承保护形式。同时,因为研究者大多系理工科背景的舞蹈爱好者,对舞蹈的执着爱好将是传承研究的强大心理动力,而理工科学科严谨的治学精神又将为民俗舞蹈的理论研究提供不同视角的探索。这将为民俗舞蹈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强大的理论研究,其理论研究的成果也可为民俗舞蹈在实践中的传承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的指导。理工科高校的师生也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以观众的心理对民俗舞蹈的表现形式、文化属性、艺术特点等多方面进行理论探讨与研究,发现民俗舞蹈在当代文化背景下传承和保护的途径,以大众的视角探索民俗舞蹈适应时代发展的方法。这样才能使民俗舞蹈在民间传承、课堂教学、舞蹈创新三个方面找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的理论指导,尽量避免在传承和创新过程中受到破坏。

二、民俗舞蹈在理工科高校传承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民俗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全国各理工科高校的文艺社团中已有展开学习,学校的艺术社团管理部门也采取了积极的鼓励措施,让学生们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加入民俗舞蹈的内容,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

最显而易见的是许多理工科高校的艺术社团没有专职的从事过民俗舞蹈专业的教师,很多是由校团委的教师兼职艺术社团的管理指导教师。在历史的发展中,民俗舞蹈一直是靠口传身授来进行传承的。教师没有经历民俗舞蹈的专业学习,无法对学生进行身体力行的口传身授,更无法建立科学的教材体系与适应学生学习的课程设置;充其量只是在组织艺术实践活动时插入一些表浅的形式作为点缀,或口头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更遑论相关的动作韵律与肢体背后的民俗文化。

在理工科大学生的意识里,对民俗舞蹈的保护与传承概念很缺乏。就当前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得比较好的艺术类学校来看,无论是民俗舞蹈的选材、立项、引进、教学,还是进一步的挖掘、研究、创新、宣传,都有专业的研究人员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但理工科高校缺乏相关的专业研究人员与教学人员,学校对民俗舞蹈保护与传承工作缺乏重视,有关传承与保护仅停留在表面。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新传媒的介入,理工科大学生的审美需求、娱乐方式等也随之变化,爱听流行歌曲,爱跳街舞,民俗舞蹈这类传统艺术和娱乐方式,逐渐不为年轻的理工科大学生们所接受。很多理工科大学生觉得这种不够新潮的艺术形式已经落伍,无法走进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再认同这些传统的价值,更不愿为了这种不能带来及时效益的传统艺术而耽误自己的课余时间。很多地方的基础教育缺乏对学生从小对民俗舞蹈知识的培养,所以很多年青人在考入大学后更不愿意花费自己的课余时间对这种传统艺术进行学习,这就形成了传承的断代与传播的鸿沟。众所周知,理工科高校的人文与艺术氛围相对缺乏,单靠个别教师的鼓励与几个学生的兴趣参与是远远不够的。所以,理工科高校的校方要通过积极的宣传与动员,激发学生认识到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唤起学生对民俗舞蹈的认同感,充分意识到保护和传承民俗舞蹈就是保护中华优秀文化,与每一位中华儿女息息相关。只有这样,民俗舞蹈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才能在理工科高校有充分的土壤与人员基础。特别是在舞蹈艺术社团中要宣传和鼓励热爱舞蹈的学生学习和传播民俗舞蹈,以点带面地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和认识到民俗舞蹈的美及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性。

三、构建民俗舞蹈传承教学体系的方式

(一)组建具有专业背景的专职民俗舞蹈教师队伍

为使民俗舞蹈能更好地在理工科高校得到传承与保护并有序地不断发展,组建一支具有专业舞蹈学习背景的专职教师队伍尤为重要。因为教育是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方式,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是首要的传承者与传播者。“传承”无疑是重心和目的,关键是要发挥传承人的作用,发挥社会这个大群体中的个别核心传承人和其他民众传承人的共同作用,并培养和塑造下一代后继者,使优秀的传统文化能保持其特色并进一步发扬光大[3]。组建专职教师队伍可分两种方式进行:第一种是在理工科大学里组建大学生自发的舞蹈艺术社团,引进具有民俗舞蹈专业学习背景的教师担任该舞蹈艺术社团的管理与指导教师。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例,在学校的文化教育中心设立大学生舞蹈团,设置专职舞蹈教师岗位,引进具有民俗舞蹈专业学习背景的教师,对社团的学生进行有计划、专业性强的民俗舞蹈教学。实践证明,电子科技大学的大学生舞蹈团通过民俗舞蹈专职教师一年的教学辅导后,其教学中学习的羌族民俗舞蹈《羌寨欢歌》在2015年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获得了一等奖,传承和创新的成果得到了全国专家的认可,也印证了专职民俗舞蹈教师岗位的重要性。

第二种是聘任民俗舞蹈传承人走进理工科高校进行知识讲授与舞蹈动作实践教学。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例,2014年5月学校与理县人民政府签署并挂牌成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巴森根”电子科技大学传承研究基地,聘任理县甘堡乡的民俗舞蹈传承人杨石英女士为该校的舞蹈艺术社团民俗舞蹈指导教师,进行民俗舞蹈的实践教学,传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巴森根”藏族锅庄舞蹈。实践证明,该社团成员虽为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但经过当地传承人的亲身教学后,增强了对民俗舞蹈的认知,增加了对民俗文化的热爱与认同感,了解到保护民俗舞蹈的重要性。

(二)构建科学的民俗舞蹈教学课程

在民俗舞蹈教学中构建可供教学使用的,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精神的教学课程与教材体系。民俗舞蹈要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创新,规划合理的教材与构建科学的课程是一个可以从实践角度来进行尝试的新举措。对民俗舞蹈进行收集、选材、整理,并组织编写以传承与保护为目的的科学化的专业教材,注入教学的合理化课程安排中,以理论教学课堂与实践教学课堂二者相结合,兼顾民俗文化的传播、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传承人才的培养等功效。为此,理工科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定期组织专家、授课教师与社团的大学生深入到民间,挖掘和学习民俗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理工科高校强大的科研实力与严谨的教学环境对民俗舞蹈教材进行整理与编写,逐渐形成一种可供普通大学生学习、受普通大学生喜爱、具有鲜明特色的“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中的民俗舞蹈教学系列教材”。

(三)运用课堂与网络平台开展民俗舞蹈知识的传播

当前,互联网丰富多彩的知识资源、快速高效的传播形式、即时互动的参与方式,成为大学生获取多种知识、多方信息的来源与现代化渠道。面对快速高效的信息化时代,民俗舞蹈保存在象牙塔中的生存方式与部落家族式的传承方式已不能适应其在当代的发展了。因此,要认识到运用开放的网络平台进行文化的传播,运用网络教学进行文化价值的引导有其迫切的必要性。我们可以在校园网站建立民俗舞蹈的互动教学网站、设计民间艺人的互动主页、民俗舞蹈的数字图书馆、民俗舞蹈的网络公开课程等,让大学生在网络上进行民俗舞蹈的观摩、学习,进行网上的讨论与答疑,宣传濒危与失传的民俗舞蹈知识等等,满足当今大学生快捷、方便、自由、灵活的学习需求,更好地为传播民俗舞蹈知识搭建平台。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例,在2014年参与录制教育部的公开视频课程,设计并讲授“四川藏、羌、彝歌舞赏析”。运用网络平台传播民俗舞蹈知识与其他民俗类艺术知识,不仅为本校开创了新颖的人文艺术教学形式,也为民俗文化的传播在网络空间占领了一席之地。

(四)走出校园进行民俗舞蹈的创新实践

舞蹈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民俗舞蹈更是来源于广大的劳动人民,生长于民间的文化土壤之中。让理工科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民间与田间地头进行“田野采风”,不仅可以提升理工科大学生对民俗舞蹈的学习兴趣,也为把理工科严谨的科研方式运用在民俗舞蹈的传承研究中提供了基础。大学生在课外获得民俗舞蹈的感性体验后再回到课堂,教学中的关于文化的认同与传承的信息才有了共鸣的平台[4]。在走出校园的“田野调查”实践中,第一步要让理工科大学生完成对民俗舞蹈动作的收集与学习,并将民俗舞蹈的音乐、服饰、肢体语汇与内心情感进行记录与整理,首先培养理工科大学生对民俗舞蹈的认识能力与再传播的传授能力。第二步让理工科大学生运用自身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将学习的民俗舞蹈动作进行课堂教学组合的编排思考,打造属于自身的、符合理工科大学生实际需要的、受理工科大学生喜爱的舞蹈教材。同时,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把古老的民俗舞蹈文化与新型理工科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例,2014年两次由民俗舞蹈专职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四川省阿坝州理县甘堡乡的藏族村寨,对民间艺术与民俗舞蹈传承人进行民俗文化知识的收集与民俗舞蹈动作的学习,让理工科大学生实地感受民俗舞蹈的魅力与舞蹈动作背后的传统文化,从理工科大学生逻辑性的思维角度探索了传承民俗舞蹈的创新方法。

结语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各方面人才的使命,而理工科高校在当下有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迫切性。民俗舞蹈走进理工科高校成为教学课程,不仅为民俗舞蹈的传承提供了新型平台,增加了新型的传承研究者,同时也为理工科高校丰富自身的人文素质课程、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校园文化品牌的打造提供了切实可行路径。理工科高校应积极探索民俗舞蹈的教学体系、加强民俗舞蹈教师队伍的构建、实施高校与地方政府的合作,用“高校教师与大学生走出去实践采风,民间艺人走进高校交流教学”的新型艺术实践模式,为民俗舞蹈在理工科高校的传承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之路。让民俗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在全球化趋势与现代化进程中,肩负起时代和社会的责任,对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播民俗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发挥重要的现实作用。

(责任编辑尹雨)

参考文献:

[1]赵健.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GB/14468944.html.北京.人民网.2011-4-25

[2]李谷静,刘惠.理工科院校校园艺术活动的实践探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6):101

[3]刘小林.发挥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作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3):26

[4]胡玲梅.论地方高校教育中的瑶族舞蹈传承[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4(6):79

猜你喜欢

理工科民俗文化民俗
冬季民俗节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民俗中的“牛”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民俗节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