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宋后期颜真卿书法品评的高潮

2015-12-01贺文彬

艺海 2015年11期
关键词:刻书第一版书风

贺文彬

〔摘要〕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大家,他以其精彩绝伦的书法和忠烈高尚的人品一直引领群雄,所创立的“颜体”是继王羲之书风后又一座伟大的高峰。然而,对颜真卿书法的品评地位并非一直都很高,而是经历了一段跌岩起伏的过程,最终在北宋晚期由苏轼、黄庭坚等大家的极力推崇下,颜书的品评地位才达到了最高潮,影响至今。

〔关键词〕颜真卿书法品评北宋后期

北宋后期,由于尚意思潮达到了高潮,人们比以往更加想要追寻晋人所确立的文人书法的基本理念以及魏晋时期的处世态度和艺术风格。要想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有所改变,改变北宋以来的书风习性,发扬自己的个性和审美意识,而这种创造观念与颜真卿的变法观念是如出一辙的。在唐代,基本上所有的书家都跟二王书法脱离不了关系,不管是褚遂良、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怀素、张旭等等这些书法巨匠都出自于二王体系。而纵观其书,只有颜真卿在学习二王一路的基础上脱离了二王书风的影子,脱离了那种清秀、柔和、遒劲的感觉,展现出一种从未有过的雄浑大气,方严朴拙的神韵。正是由于颜真卿的变法精神和北宋中后期的创新观念不谋而合,使得人们这时越来越关注颜真卿的书法,希望通过学习颜书或者通过颜书的变法精神来达到创新的成效。虽然“尚意”思潮在宋代中前期还只是发展阶段,还不成熟,在书写风格上或多或少还保留着晚唐五代时期的习性,书家的创新意识也还没有完全释放,不过到了北宋后期,这一理念达到了高潮,人们对颜真卿书法的推崇也达到了一个至高点。

这时期对颜真卿的书法大为赞赏的首当其冲就是朱长文了,在其编纂的《续书断》中就把颜真卿的书法列为神品,并赞其书艺:“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志,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1]足以见得颜真卿的书法在他心中的地位之高。除了朱长文外,李之仪、米芾等人的出现,加快了颜真卿至高书史地位的确立。

李之仪,北宋著名词人。虽然不以书法擅长,但在书法评论上面也颇有一番建树。在他编纂的《姑溪居士论书》中,这样评价颜真卿的书法:“鲁公墨迹,传于今者,为此数帖,予皆得而临之,乃知古人用意精微,非今人所可到也。”[2]米芾,不仅善书,而且喜欢评论人,无论何人他都会直言不讳的说出自己的看法见地。他曾对颜真卿的《送刘太冲序》作了赞美之词。“颜送刘太冲序碧笺书,碧笺宜墨,神采艳发,龙蛇生动,睹之惊人。”[3]可见他们对于颜真卿的书艺盛赞之高,对当时的学颜风潮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从客观上抬升了颜真卿的书评地位,而这时期真正把颜真卿的书评地位推到历史高潮的莫过于北宋大家苏轼和黄庭坚了。

苏轼是中国文艺史上公认的全才,不管是在诗词歌赋,还是在书法绘画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在北宋有着很高的声誉。苏轼本人是个“尚意”思潮的推动者也是领导者,对于宋代乃至以后的书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认为要比前人有所突破,就必须要改革,对此他曾说过这样的话:“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贱古人,是一快也!”[4]这都说明了苏轼在力求变法,想要改变当时的整体书风,而他的这种变法就是要学习“晋人尚韵”的书法意趣。正是由于他的创新意识与颜真卿的变法精神相吻合,使得他对于颜真卿的书法十分推崇。其次也是很重要的一点,由于尚意思潮不仅是要追求晋人尚韵的观念,同时也要追求魏晋时期的笔法。因此苏轼非常重视古法,对于现在魏晋古法的缺失感到深深地遗憾。而要上溯魏晋古法,颜真卿的笔法起了一个很重要的传承作用。《翰墨志》中曾对颜真卿的笔法传承作过如此评论:“后之俗学乃求其形似之末,以谓蚕头燕尾谨乃得之。曾不知以锥画沙之妙,其心通而性得者,非可以糟粕议之也。尝作笔法十二意,备尽师资之学。”[5]从这些话语中我们可以得知,颜真卿的笔法很好的继承了古法,继承了魏晋时期质朴自然的书风。可以这么说颜真卿是书法笔法得以承前启后的关键,是宋代书法从唐追溯到魏晋中很重要的一环。同时从这时起,人们对颜真卿书法的品评也不再像欧阳修时期那样,把人品放在第一位,从人品中论书品,而是有意从人品这一范畴中脱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欣赏价值观。当然对颜真卿人品与书品的评价依然还有,这是在古代封建社会这一大的历史背景条件下所不能更改的。苏轼对于人品与书品的关系说过这样的话:“观其书,有以得其为人,则君子小人必见于书。是殆不然。以貌取人,且犹不可,而况书乎。”[6]苏轼认为人品与书品的关系不一定是相等的,还是有所区别,不能一概以书取人或以人取书。正是由于这样,从苏轼这时开始人们更加重视对他书法艺术的品评。苏轼曾这样高度赞扬颜真卿的书法:“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7]由此可见,苏轼对颜真卿那种“一变古法”的敢为人先的举动和精神而崇拜至极,并把他的书法与画圣吴道子、诗圣杜甫、古文运动领袖韩愈并驾齐驱,把他的书法艺术推到了古今天下第一人的地步,而他这种对颜真卿书法的敬佩之情也是以往任何一个书家所不能相比的。

黄庭坚也是“尚意”思潮的领导和推动者。他和苏轼一样,崇尚魏晋时期的意韵,希望从那时的书风中学到古人笔意。他曾对“晋人尚韵”思潮这样说过:“两晋士大夫类能书,笔法皆成就,右军父子拔其萃耳。观魏晋间人论事,皆语少而意密,大都犹有古人风泽,略可想见。论人物要是韵胜,为尤难得。”[8]就是说在观摩古人书法作品时,不仅仅是看他的笔法,最重要的是要理解和体会作品中的精神韵味以及书者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只有学会了古人的神采风韵才能推动自己的书法,使其更进一步。就像观察一个人一样,最重要的是看他的气质、神韵,而颜书正是黄庭坚追求这种书风中的一块奠基石。同时黄庭坚还把“意”的概念扩展了,或者更准确地说是阐明了“意”字的真谛。他认为一个人的书法风格就是其个性内涵的真实写照,无论临摹古人作品还是自己创作,其效果的好坏,格调的高低都与本人的知识修养有密切的关系。这就使“意”超出了自身的艺术内涵,而要求人们自觉地将行为品德,学识涵养与艺术感悟有机的结合起来,也就是后来被人文士子所推崇的“书卷气”。黄庭坚曾这样说过:“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9]这都说明一个人只有胸中有道义,有深厚的知识涵养,其字才能被人们所推崇。而纵观颜真卿的人品学识,那可谓达到了古今以来的一个巅峰。正是基于这两点黄庭坚对颜真卿的书法更是盛赞至极。“观鲁公此帖,奇伟秀拔,奄有汉、魏晋、隋唐以来风流气骨,回视欧、虞、褚、薛、徐、沈辈,皆为法度所窘,岂如鲁公萧然出于绳墨之外,而卒与之合哉!”[10]

另外,我们从北宋官修书所采取的字体变化中,也能从侧面窥见出颜书在北宋的地位与影响的变化。北宋是中国版刻事业发展的繁荣时期,那时候不管是官府还是民间都兴起一阵刻书的风潮。据史料所查,在北宋初期,刻书中采取的字体基本上都是欧体,其字形瘦劲,体型稍长,比较符合当时人们审美的需要,到了北宋中晚期由于版刻事业的发展,在中国形成了几大刻板中心,如苏州、浙江、福建、四川、江西等。这时期刻书中欧体字还是有的,主要代表为浙江一带。在四川、江西、苏州一带则多数是用颜体作为刻书书体,从苏州刻本《碛砂版大藏经》和江西刻本《欧阳文忠公集》中便能看出,虽然这几个刻板中心所采取的字体有时候会互相融合,(如颜体中加入柳体或欧体的字体特点),还没有完全采取颜体的书风,但至少从侧面反映出了到了北宋中晚期颜真卿的书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书评地位也越加高了。再加上在庆历年间,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印刷技术的发展,使得刻书越来越多,这样也从某种程度上对于传播颜真卿的书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由此可见,到了北宋后期,由于尚意思潮达到了鼎峰,人们都极力想要改变当前的书风面貌,想要有所创新,而颜真卿的书法正好是人们变古创新的奠基石,再加上刻书的增多,印刷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颜书的传播,所以这时候颜真卿的书评地位愈来愈高。到了苏轼、黄庭坚这里,由于他们本是尚意思潮的领导者,再加上他们当时在文艺上的地位和影响,最终在苏轼、黄庭坚等大家的极力推崇下,人们对于颜真卿书法的评价达到了一个高潮,其书法影响也达到了一个新的巅峰。

(责任编辑晓芳)

参考文献:

[1]《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第一版,第324页。

[2]《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8月第一版,第75页。

[3]《书林藻鉴》,文物出版社,1984年5月第一版,第98页。

[4]《苏轼文集》,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年3月第一版,第2183页。

[5]《中国书法全书》,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第14页。

[6]《苏轼文集》,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年3月第一版,第2177页。

[7]《苏轼文集》,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年3月第一版,第2210页。

[8]《黄庭坚书法史料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一版,第40页。

[9]《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第一版,第355页。

[10]《书林藻鉴》,文物出版社,1984年5月第一版,第150页。

猜你喜欢

刻书第一版书风
《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第一版)》要点解读
把头版让给老百姓——浅析《义乌商报》第一版改革实践
民国时期的北京书风·马叙伦
论元代儒学刻书
齐鲁书风万陈锡山书法展
《上海市禁止、限制和控制危险化学品目录》(第三批第一版)有关修订情况的解读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
明代安徽官方刻书考
两宋安徽官方刻书考
论四明雕版印刷及范氏天一阁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