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岁末驱魔法会之金刚神舞仪式音乐研究

2015-12-01卢婷

艺海 2015年11期
关键词:寺院金刚仪式

卢婷

〔摘要〕金刚神舞仪式是藏传佛教寺院在每年藏历12月29日举行的一种密宗法事,仪式通过煨桑祭祀、诵经、乐舞,来达到驱邪除魔、祭祀神灵、弘传佛法的目的。觉囊派是藏传佛教中教义独到的一派,以“中观他空”为宗见,修无上瑜伽续的“时轮金刚”法为主要特征,以“音声供养”和“音声佛事”见长。在觉囊派确尔基寺的金刚神舞仪式中,音乐贯穿始终,是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与佛教教义、理念紧密相联。本文是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对确尔基寺金刚神舞仪式音乐进行的描写、记述与分析、解释。

〔关键词〕觉囊派确尔基寺岁末驱魔金刚神舞仪式音乐

在藏区,每年藏历新年到来之际人们都要举行驱魔送祟、迎接吉祥新年的驱鬼仪式。历史上先后出现的藏传佛教各宗派,都把民间朴素的祈神驱魔的思想感情纳入其宗派的传播内容中,将民间驱鬼的习俗与藏传佛教密宗的有关内容相结合,形成了藏传佛教寺院的岁末驱魔法会。岁末驱魔,藏语称“古朵”。“古”即岁末29日,“朵”是指在法会中要抛送和焚化的食子“朵玛”1。朵玛经过寺院僧人、喇嘛们多天诵经念咒以后,拥有了护法神的强大威力,将它布施给一切邪魔鬼怪,便能驱邪除魔,给人们带来吉祥。

确尔基寺“岁末驱魔法会”举办时间为每年藏历12月23日至29日,法会期间,寺院按照仪轨开展各种形式的法事活动。前六天僧众集体诵经,并伴随着相应的祭祀、供奉仪式,最后一天用密宗瑜伽金刚神舞———羌姆,进行驱邪除魔,仪式的最后将所有邪恶的代表、魔的替身“灵嘎”2(鬼俑)和解脱灵嘎的施食“朵玛”焚烧,这是整个仪式活动的高潮。此时罪恶的灵魂得到解脱,一年中所有的不吉利都被驱除干净,人们内心获得无比的安宁,迎来幸福、吉祥的新年。

确尔基寺岁末驱魔法会完全遵照觉囊派的仪轨,每年定期举行,使觉囊派的珍贵教法得以完整保存,使佛教义理、佛法实修与佛教艺术严谨而完整地传承下去。确尔基寺为藏传佛教觉囊派寺院,觉囊派由于对佛法的特殊解释,在显教方面所持“中观他空学说”3,具有独到见地又充满个性。在觉囊派传入之前,中壤塘地区信奉的是本教,加之,确尔基寺所在地中壤塘周边地区长期以来本教信仰的传统,使确尔基寺在宗教仪轨方面保留有一定的本教文化元素。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与鲜明的地域特点,使确尔基寺岁末驱魔法会之金刚神舞仪式呈现出与藏传佛教其它宗派所不同的风格。

一、仪式背景

觉囊派,藏传佛教宗派之一,因为它的传教中心在觉囊4,所以被称为觉囊派。觉囊派发端于12世纪,成宗于13世纪,14世纪中叶该派寺院遍布卫藏,发展到鼎盛,并逐渐开始向西藏以外的四川阿坝藏区发展,在今壤塘县中壤塘乡创建了壤塘寺,成为觉囊派在这一地区的中心寺院。后来,以此寺为中心向周边地区传播,在青海的久治、班玛、甘德等县建立了不少觉囊派寺院。至公元15世纪初叶,由于缺乏有力地方势力的支持,加之其宗见“中观他空”学说受到其它宗派的非议等,觉囊派一度衰落。至16世纪晚期,西藏觉囊寺主多罗那他得到后藏藏巴汗地方政权的支持,觉囊派才一度中兴。清初,格鲁派在藏区跃居统治地位。由于对佛教教义阐释的不同,觉囊派受到格鲁派的冲击,卫藏觉囊派寺院相继改宗格鲁派,该派遂在今西藏地区基本消迹,但在相对闭塞、偏僻的四川阿坝州和青海果洛州尚有保留且有较大影响。目前在阿坝州的壤塘、马尔康、阿坝三县遗存26座觉囊派寺院,是国内觉囊派寺院保存最多的地区。

据文献资料记载,确尔基寺初名壤塘寺,该寺后来为了与同一处的藏哇寺和泽布基寺相区别,一般称为“确尔基寺”。确尔基寺其缔造者为仲·噶玉哇·仁钦贝,自幼深受佛教熏陶,后来成为了当时觉囊派僧人中很有影响的高僧。仁钦贝学完了应修习的全部课程,返回朵麦藏区,弘传觉囊派教法。觉囊派高僧仲·噶玉哇·仁钦贝留居壤塘时,这里有座本教寺院,周围有不少信徒,他凭借渊博的佛学知识和“息、增、怀、诛”的四业之力,经过长期传教,排斥本教,一步步取代了本教的影响,迫使本教寺院和本教徒迁往其它地方,终于在壤塘地方创建了确尔基寺。[1]

确尔基寺所在地阿坝州壤塘县中壤塘乡属于藏区安多文化圈。觉囊派自14世纪下半叶(约1378年)传入中壤塘乡,目前这里已经成为藏区的觉囊文化中心和根本道场,境内有藏哇寺、确尔基寺、泽不基寺等9座寺庙,显密体系完备。其中属确尔基寺历史最为悠久,影响最为广泛,是阿坝地区觉囊派寺庙的母寺。

确尔基寺后期宗教势力主要在嘉绒藏区,现今马尔康境内,草登、康山、日布三乡觉囊派寺院多为其子寺,现全寺有僧约300人。确尔基寺的主要建筑有:大殿、坐经房、活佛寝宫。大殿建于明代,为木石建筑,是确尔基寺规模最大的建筑,是全寺僧人早课诵经、上师讲经、僧众集体习经的场所。经堂内供奉有:确尔基寺历代活佛灵塔、觉囊派笃布巴大师佛像及千尊小型佛像,另有时轮金刚塔、度母塔等。坐经房建于明代,至今保存完好,为僧人闭关坐经的场所。内供释迦牟尼佛像,藏有用金汁、银汁书写的《甘珠尔》、《丹珠尔》大藏经,壁画佛祖本生画和笃布巴师徒弘法图等。活佛寝宫内有元朝时壁画香巴拉盛景图,距今有700多年的历史,至今保存完好。另外确尔基寺有大小佛塔近20座,名为“吉祥多门塔”,每个佛塔有108个门,大的佛塔内有壁画和佛像等。

二、仪式过程

确尔基寺金刚神舞仪式由寺院举办,僧俗共同参与,举行时间为每年岁末驱魔法会的最后一天(藏历12月29日)。仪式遵照觉囊派经典“献六十食子”或“禳解”之仪轨进行,这两种经典逐年交替使用。二者的区别在于仪式中供奉的本尊有所不同。当年如依照“献六十食子”,金刚驱魔神舞中则以大威德金刚及其部属为主,配以法王及其眷属;如依照“禳解”,神舞中则以宝帐怙主为主。无论是“献六十食子”还是“禳解”,仪式的宗旨都一样,即驱邪除魔,迎接吉祥新年。仪式内容丰富、结构庞大,仪式过程如下:

(一)仪式前的准备

金刚神舞仪式对于当地老百姓和寺院僧人有着重要的意义。仪式开始前寺院和老百姓家中要作好各种准备工作,寺院所作的准备包括:

1.制作朵玛和准备供品

朵玛是仪式中最重要的供品之一,其类型包括供奉朵玛和抛撒朵玛两种。供奉朵玛多是神佛形体的写意,表现诸尊的立体形象,因此依所供奉神灵的不同而形态各异。如供奉给本尊“多吉普尔巴”和护法神“桑东”、“贡布”、“乃穹”的朵玛,这类朵玛一般形体较大,制作精细,上面饰有酥油花制成的彩色图形;供奉给大黑天神或金刚橛神这类怒相神的朵玛多为涂成红色的圆形朵玛;供奉给永宁地母十二尊的朵玛形体较小,上面饰有酥油花制成的彩色图形。另一种朵玛是仪式中要抛撒的朵玛,如供奉给天龙八部的朵玛,形体较小,呈锥形,颜色也较单一。

除了朵玛以外,还需准备其它供品与朵玛一起供奉。这些供品通常包括净水、花、香、青稞、酥油灯等,它们与朵玛一起供奉称为“七供物”5(参见图1)。

2.准备服装和面具

金刚神舞中各种神灵的形象是以佛教经典中的描述为依据的,因此神舞中的服饰有着严格的规定。神舞中尸陀林的服饰为白色紧身连体衣裤,黑帽咒师、大威德金刚的服饰为色彩鲜艳的宽袖长袍,黑帽咒师头戴黑色大圆帽,帽顶饰金刚杵,周围用五色彩绸装饰。神舞中除了黑帽咒师不戴面具,其余角色均戴面具表演,所有的服装和面具都需提前准备好。

3.法舞的学习和排练

金刚神舞仪式中,舞者必须是已经达到一定的修行境界的僧人,至少完成三年的闭关修行,还要经过长期的法舞的修习,熟悉本尊经咒等。仪式开始前半个月左右,有专门负责法舞教授的僧人带领,统一进行演练。

4.仪式前的诵经。

仪式前的诵经是为仪式的顺利完成作好准备,通过诵经、祭祀,把诸尊神佛迎请到坛城中来,请他们来协助完成驱魔的任务。诵经从23日一直持续到28日凌晨,每天从早到晚从不间断,所诵经文有《桑东》、《普尔巴》、《贡布》、《乃穹》、《献六十食子》等,诵经内容以祈求、赞扬及迎请为主。诵经的同时伴随着相应的祭祀、供奉仪式。

另外,在仪式开始前,当地老百姓家中也要进行一系列除旧迎新的仪式,如请寺院僧人到家中念平安经,进行小型的祭祀仪式等。29日凌晨起,老百姓在自家佛龛前为诸神佛敬献供品,然后进行“除尘净室”(“净”是指宗教意义上的洁净)。这意味着将所有的“不干净”消除干净,然后在房顶、屋前换上新的经幡,迎接新年的到来。29日清晨,人们换上新装,早早地在自家房前干净的地方进行“煨桑”6,之后家中的男性再带上哈达、风马、柏树枝等煨桑物品到公共地方进行集体煨桑。之后人们再到寺院拜佛、转经、观看金刚神舞等。

(二)正式仪式

藏历12月29日仪式正式开始。仪式包括序幕、金刚神舞、尾声三个部分,仪式过程如下:

1.序幕

(1)迎请法座

29日上午08:00左右,大殿外,寺院仪仗队已经准备就绪,准备迎请法座。寺院僧人已准备好神饮时所需物品,供桌上供奉着净水壶、朵玛、青稞等。此时乡民们(均为男性)手拿柏树枝、风马、哈达等物品从四面八方纷纷赶来,聚集在香炉前,准备进行“煨桑仪式”。两名僧人吹响冈林,寺院鼓吹乐队演奏迎请乐,仪仗队在铜钦、甲林及鼓、钹、法螺的伴奏声中,缓缓地朝寺院大殿走去,迎请法座(参见图2)。

(2)煨桑及神饮

“煨桑”是仪式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藏族自原始本教时期起就以煨桑来供养四方的神灵,他们认为神灵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但对居住在天界的神灵,只能用煨桑的方式来供奉,因为只有桑烟才能到达天界。人们将供品及柏树枝等带有芳香气味的树枝点燃,用其产生的烟气来祭祀神灵,取悦于神灵。当桑烟升起时,僧人开始诵经祈祷,信徒们则齐念咒语,桑烟带走人们的祈祷和愿望,在烟气飘升中,一些神灵就会降临人间,为人间降福、消灾,护佑人们。仪式中人们通过诵经、供奉祭品、煨桑等方式来供奉神灵、与神灵沟通,表达人们对神灵寄予的特殊希望和要求。

29日这一天,老百姓通常先在自家屋前比较干净的地方煨桑,然后来到村里固定的桑炉前同寺院僧人一起进行大型的集体煨桑仪式。当寺院仪仗队在迎请法座时,众乡民手持柏树枝,一边有节奏地念诵着咒语,一边向天空抛撒风马,进行煨桑仪式。寺院上空顿时桑烟袅袅,法号声声,整个寺院被浓密的桑烟笼罩,场面神圣且壮观(参见图3)。煨桑从始至终都是在鼓钹声和诵经声中进行。喇嘛手持金刚铃入座以后,开始念诵经文。却本(掌祀官)则开始洁净场地,将净水、五谷、大小不等的朵玛等依次向四面八方诸神献供。其余僧侣在一旁念诵相关经文(参见图4、图5)。煨桑及神饮结束后,僧侣进斋,稍作休息,金刚神舞正式开始。

2.金刚神舞

金刚神舞最初是佛教密宗大师秘密进行的一种密宗仪式,后来才在公众场合向僧侣群众展示,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宣传佛教教义。佛教教理认为,修行过程中潜藏在修行者内心的邪念,即“三毒”7“五毒”等,是每一个修行者最大的敌人,是需要征服的内在魔障,因此把它视为“内魔”;一切危害众生的自然灾害、疾病和阻碍、破坏佛教事业的妖魔鬼怪可视为“外魔”。仪式的宗旨就是要将一切“内魔”与“外魔”驱除干净,使人们内心获得安宁。

仪式中,舞者在进入神舞的坛城之前,整个身、口、意要完全进入自己所扮演的神佛的境界中。这些出现在坛城中的神佛,有的是本尊,有的是护法神,还有许多护法精灵。神舞里神佛大都以忿怒像出现,这是因为佛、菩萨以忿怒的形象出现才能镇伏佛法的敌人和人内心的邪念。舞者用衣物、面具等把自己装饰成本尊的样子,口中不停念诵本尊的真言,心中不断观想本尊的形象,身临其境地,使自己的整个情绪与所扮演的神佛相契合,使自己与本尊合一。在这样的状态中消除自己一些负面的东西,降伏自己的烦恼和障碍。

金刚神舞在确尔基寺大殿外的广场进行(参见图6)。上午九点左右,广场已坐满了前来观看的群众,人们在一旁磕头、祈祷,等待神圣时刻的到来。此时寺院乐队也准备就绪,神舞中使用的乐器有:铜钦2个、冈林2个、甲林2个、鼓1个、钹4副、法螺2个、长柄鼓2个。十点左右,神舞正式开始。

(1)尸陀林舞

冈林吹响后,护法使者尸陀林出场。传说尸陀林本是藏区本地的厉鬼,后被莲花生大师收为佛教神灵中的底层护法神和指点迷津引人入善道的精灵,使其守护墓地或天葬台,因此又叫“墓葬主”,是天葬场的守护神。

尸陀林由两名小僧人扮演,他们头戴装饰有五个头骨的白色骷髅面具,身穿绘有红色条纹的白色衣裤,身后用彩绸装饰,形象阴森恐怖。尸陀林在一段鼓、钹及冈林的器乐前奏下出场,伴着鼓点在之前绘制好的坛城中舞蹈(参见图7、图8),动作以单腿蹦跳、旋转,左右蹲步为主,共6组动作,每一组动作都有相应的鼓点伴奏。尸陀林在此是作为护法使者的角色出场,为之后将要出场的护法神“开路”。

(2)抬出朵玛及灵嘎

尸陀林退场过后,由群众将朵玛及灵嘎从大殿内抬出,放在广场中央,广场上响起一片欢呼声。确尔基寺在法会中所用的“灵嘎”为一块粘贴在十字架上的菱形纸符,上面绘有鬼俑的形象。同时,却本将朵玛等放在供桌上,为接下来的仪式做好准备。

(3)乐舞中迎请法座

迎请法座的寺院仪仗队阵容非常强大,走在最前面的是却本、其次是持香者,紧接着的是寺院鼓吹乐队,依次为:柄鼓3个、法螺2只、甲林2只、钹6副,其余僧侣跟随其后绕场一周后,仪仗队来到寺院大殿前,迎请法座。法座从大殿走出,在鼓吹乐队的伴奏下绕场一周后入座。

(4)黑帽咒师舞

黑帽咒师是金刚神舞中的关键性人物,他们不是神,而是人与神之间的联络者、沟通者。法舞中所有的角色都戴面具,只有黑帽咒师不戴面具。他们头戴黑色大圆帽,顶上饰有金刚杵,周围饰有五色彩绸。身穿绘有各种图案的长袍,带有披肩,装束非常庄严华丽。

寺院鼓吹乐队入场之后,一名黑帽咒师在鼓吹乐队的伴奏下,踏着金刚舞步出场(参见图9、图10)。这名黑帽咒师为“迎请者”,他首先出场“洁净场地”,将法舞坛城内的妖魔鬼怪赶走,为诸神佛开路。迎请者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舞蹈,动作以抬腿、旋转、扬手为主。至坛城中央,诵经声起迎请者从却本手中接过红朵玛、白朵玛、酒、茶及弓箭向诸神敬献神饮,请求神佛降临到坛城。“迎请者”完成相应的仪轨之后,冈林吹响,在鼓吹乐队的伴奏下,其余十名黑帽咒师依次出场。

(5)法王舞

黑帽咒师舞过后,金刚神舞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法王舞。此段中的角色有大威德金刚、护法阎王及戴各类动物面具的护法精灵。首先出场的是戴各类动物头面具的护法精灵,有牛、马、驴、骆驼、狗、羊、狐狸等大约10个,护法精灵的动作生动且活跃,不时引起观众哈哈大笑,动作模仿得惟妙惟肖。护法精灵纷纷亮相以后,在鼓钹的伴奏下绕场舞蹈,动作有单腿蹦跳、旋转等。在冈林曲的引导下,法王出场(参见图11)。法王又称作“阎王”,或者把这两个名字合在一起,称为“阎罗法王”。他是死者的判官,是那些为了赎前世所造罪孽而脱生在地狱中的众生有情之主,是大威德金刚的主要护法。法王之后紧接着是另外十个护法精灵出场,有雕、猫头鹰、大乌鸦、小乌鸦、鹦鹉、大鹏、天鹅等。护法精灵出场之后在冈林曲的引导下,法王舞中另一个重要角色“大威德金刚”8出场(参见图12)。

大威德金刚的密法,主要作用是消魔,通常被用于在战争时祈求胜利,以及调伏恶人等。金刚驱魔神舞中大威德金刚的形象与法王非常相似,头戴水牛头面具,身穿绣有图案的锦缎长袍,右手持法器金刚橛。当所有角色出场完毕,此时乐队开始诵唱经文《阎王经》(参见图13),场上所有角色在鼓、钹的伴奏下舞蹈,动作仍以单腿直立,旋转为主。

(6)合舞

法王舞告一段落,广场上响起鞭炮声及欢呼声,两个戴着熊头面具的角色出场,手里挥舞着虎皮鞭,驱赶着周围的观众。金刚神舞将转移到河边空地继续进行。参加神舞的僧众排队向河边空地行进。却本拿着净水壶走在队伍的最前面,边走边向空中抛洒净水。抬着朵玛、灵嘎和草垛的群众跟随其后,之后是寺院乐队,其次是黑帽咒师、阎罗法王、各护法神灵及大威德金刚。在鼓吹乐队的伴奏下,参加金刚驱魔舞的的所有人员来到河边空地,所有角色围成圈绕场舞蹈,其余僧侣则在一旁诵经。

金刚神舞的整个过程为人们展示了人死后在中阴境界所要经历的种种景象。藏传佛教的根本宗旨在于帮助众生脱离生死轮回之苦,金刚神舞实际就是通过乐舞的形式,表现密宗的根本教法,展现中阴救度的教义。据说“人死后的49天内,称为中阴期,他的灵魂将遇到100个神祇的考验,其中静神42个,威猛神58个。金刚舞再现静猛百神形状,规劝人诸恶莫作,弃恶扬善,死后投生于三善趣。”[2]

3.尾声

(1)焚烧朵玛及灵嘎

仪式的最后要焚烧朵玛和灵嘎,“灵嘎”在此就是所有邪恶的代表、魔的替身,朵玛则是解脱灵嘎的施食。合舞之后,鼓点声逐渐加快,群众将朵玛及灵嘎装进事先搭好的草垛,然后将其点燃,大火熊熊燃烧。喇嘛及僧侣则在一旁诵经作法,此时鼓号声、诵经声、鞭炮声及群众的呼声等,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朵玛和灵嘎在这种激烈的氛围中被焚烧,这预示着一切邪魔鬼怪都被消灭,人们将迎来吉祥幸福的新年。

(2)吉祥圆满

在喇嘛主持下,僧众再回到大殿内念诵《吉祥经》(参见图14),整个仪式宣告结束。

三、音乐在仪式中的意义

金刚神舞仪式中,音乐贯穿始终,是仪式中最活跃的因素。金刚神舞仪式中的音乐类型包括:诵经音乐、神舞中的器乐伴奏、仪仗行乐以及各种类型的迎请乐。诵经音乐指僧侣念诵经文时的声乐(即各种诵经调),以及在诵经段落之间,穿插演奏的间奏性的器乐音乐。这部分音乐以声乐为主,器乐为辅。“神舞中的器乐伴奏”是指神舞中统一舞蹈动作、控制整个舞蹈节奏的各种伴奏性器乐;“仪仗行乐”指寺院仪仗队在行进过程中的器乐;“迎请乐”是指在神舞前寺院仪仗队迎请法座的大型鼓吹乐、神舞中迎请法座的大型鼓吹乐以及神舞段落中迎请诸神出场时的中、小型鼓吹乐。音乐在仪式中的运用情况如下。

仪式中使用的各种乐器,除了发挥它们乐器本身的功能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它们是用来除魔、降魔的法器,具有独特的宗教意义。乐器的种类非常丰富,有擅于演奏旋律的甲林、有低沉、浑厚的铜钦,还有法螺、钹、冈林、鼓、金刚铃、达玛如等各种音色的乐器。法螺悠长的声音,有很强的穿透力,它的声音代表佛陀“语”之力量,能恫吓一切邪魔鬼怪;铜钦虽然只能吹奏一两个单音,但其音响厚重、低沉,音量宏大,闻之令人肃然起敬;冈林的音响有很强的威力,据说它的声音可以感染神灵和妖魔,其柔和可取悦诸怒相神,其可怖也能恫吓一切邪魔精灵和恶魔;达如、法铃清脆的声音穿插在诵经声中,显现出空性之音;响亮的钹、明亮的甲林,再配合鼓沉重、有力地敲击,各种法器交响。极具特色的音响与僧人沉静低沉的诵经声交织在一起,把听者带入一个光明祥瑞、庄严肃穆的世界。音乐为仪式构筑了一种音声境域,使仪式始终在神圣氛围中展开,在这样的氛围中,听者可以收摄浮躁涣散的心神,止住烦恼、熄灭困扰,使心性恢复本来的清净面目。音乐的意义不仅如此,更为重要的是,它是一种悟道的佛语,修行的方式,是佛法精神和行为的结合。

佛法的功能在于帮助众生参悟世间万物的本原,探索生命的真相。“佛”之法作为至高至美,而“乐”便是这至美的组成部分。音乐作为仪式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既是佛祖、佛法、上师给信徒的启迪,又是出家信徒对佛祖、佛法、上师的崇敬、赞美、祈祷,也是修法过程中取得解脱、悟道的重要手段。

觉囊派教义认为“宇宙人生虚假不实,如幻如梦,世人的全部刹那识所感知的外境仅仅是心中现起的想象的影子,离开了心,即无单独的外境。”[1](第4页)宇宙内包罗有色心二法(精神和物质),色心万法,生灭变化无常,二法必有一个最高的依托处,此依托处便是真常不变的清净的“如来藏”9。万物之显现皆是由“心性”达之,众生心性本应是明净的、空寂的,只是为客尘烦恼所污染。因此灭除客尘的障蔽,显现出清净的自性,便可得到解脱。音乐作为宇宙万物之一,与“心”息息相通,因此修行即修心,体悟心性,就是体悟万物的本质。

音乐在佛教里是“十供养”之一。佛教认为用美妙的音乐供养三宝,赞叹佛德,宣扬佛法,有着很大的功德,同时再把所修之功德回向众生。音声供养是仪式中众多供养方式中的一种。藏传佛教寺院庞大的神灵供奉系统中,佛、菩萨、本尊、护法神等特别喜欢听到悠扬的诵经声,优美的诵经音乐能使神灵喜悦。仪式中,僧众通过诵唱各种优美的诵经调,演奏各种通神的乐器(法器),把美妙的音乐奉献给神灵,使其产生喜悦之情的同时为人们带来护佑与福报。

佛教中把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叫做“娑婆世界”10(娑婆,梵语音译,为“堪忍”之义,又作“堪忍世界”)。娑婆世界的众生,根据所化众生界根性不同,佛陀说了无量殊胜法门来使之得以度化。婆娑世界的众生,非常适合通过音声而得度。在佛教的学科分类中音乐属于佛教“大五明”11中“工巧明”12之“语工巧明”范畴。佛教自古以来就很重视音乐的利用,佛陀把究竟的智慧、般若真理通过声音和语言来表达、传递。众生通过语言的流动和气的力量接受来自佛陀的教化,这也是一种修行的方法,这在觉囊派里是比较重视的。

仪式中,无论是经文的唱诵还是器乐的演奏,都是佛教中典型的“音声佛事”。僧众通过“音声佛事”来净化自己的心智,证悟自心本性。希望把自己所证悟的境界呈于乐,将自己所证得的东西用音乐去表达,表现出心灵最本质的智慧与慈悲,这便是音乐在仪式中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注释:

1“朵玛”译成汉语是食子,由糌粑(青稞粉)为主,并掺以水、酥油、牛奶等物揉和捏制而成,上面常饰有酥油花制成的彩色图形,有专门的僧人制作。将它在特定宗教场合,布施给神鬼,因此亦为施食。“朵玛”源于原始本教时期以血肉祭祀的习俗,由于佛教强调不杀生,所以用朵玛这种象征性的物品来代替血祭。

2“灵嘎”是邪恶和魔障的替身,或者叫鬼俑,形体似人,一般是用糌粑捏成的非常丑陋的形体,也有印刷在纸上或布上的,有绘制在皮子上的,但以糌粑制作和面塑的最为普遍。灵嘎也要摆在护法神前面,吹号、击鼓,由密宗上师或寺院住持诵经念咒,将一切罪过的灵魂勾召入灵嘎,据说包括佛的叛逆者、法的叛逆者、僧众的叛逆者,或者众生的我执如贪、嗔、痴、愚等。

3藏传佛教觉囊派的主要见解,指导修炼六支瑜伽的思想理论。主要内容是诸法皆有其真实体性,此本性是常恒的、绝对的。可是在人们的思维活动中,由于错误的认识,把本来存在的事物误说成空,否定其绝对独立的实体。是故,性空只能是由错误认识加在本体上的分别“空”,此空惟是“他空”,事物本性本身不能空,非“自空”。

4觉囊全名觉摩囊,位于拉孜县彭措林寺东,雅鲁藏布江南岸。

5“七供物”也称作“七供碗”,人们以尊崇的方式将它们敬献给众神。

6源于藏族原始本教时期的一种祭祀仪式。将供品及柏树枝等带有芳香气味的树枝点燃,用其产生的烟气来祭祀神灵。

7佛教用语,指贪、嗔、痴三种烦恼。在诸烦恼中,此三者被视为尤能毒害众生,成为产生其他烦恼的根本,故又称“三不善根”,列为根本烦恼之首。

8“大威德金刚”藏语译为“威德怖畏金刚”。由于他形象为牛头人身,所以又称为“牛头明王”,是藏传佛教密宗五大本尊之一。大威德金刚的形象十分复杂,常见的有两臂、四臂、十八臂、三十四臂等,有单身,也有双身。

9如来藏指一切众生藏有本来清净的如来法身,与佛性同义。

10佛教名词,传说中包括三千大千世界的一个广大范围,释迦牟尼进行教化的世界。有二义:一认为此世界充满不堪忍受的苦难,众生罪孽深重。二认为佛、菩萨在这个世界“堪忍”劳累,进行教化,表明其“无畏”和“慈悲”。

11藏传佛教根据古印度佛教传授僧徒的五大类学问,是寺院僧人的修学课程。包括: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

12大五明之一。属音乐、舞蹈、工艺学科。其内容广泛,涉及技艺繁多,总括起来共有64种技艺,属于工巧方面身语二技中之身技即30艺,乐器18艺,音乐7音,舞姿9种。

参考文献:

[1]蒲文成.觉囊派通论.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2003

[2]郭净.心灵的面具.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3]丹珠昂奔等编.藏族大辞典.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寺院金刚仪式
金刚炮
追影记
Fantasy and reality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没有金刚的金刚狼爪
敦煌文本P.T.993吐蕃寺院稽考
开营仪式
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