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水平调查与分析
2015-12-01曾江辉陆佳萍长江大学经济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曾江辉,陆佳萍 (长江大学经济学院,湖北 荆州434023)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要抓实抓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2014年,我国城镇约有2.69亿农业转移人口,其中受教育程度较高、要求融入城镇生活的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占70%以上,他们对户籍所在地没有归属感和认同感,但又没有完全被所就业的城镇接纳,大部分成为城镇边缘人[1]。因此,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问题已成为新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难点和突破点。由此可见,对该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调查内容与方法
本研究的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的涵义被界定为1980年以后出生、16岁以上、2013年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半年以上的湖北农村户籍人口。本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收回393份,有效问卷338份。调查内容包括湖北省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的基本情况、居住条件、经济生活、社会关系、政治参与及心理认同6方面。调查中,有六成的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为男性,女性比例为39.9%;他们以20~25岁及30~34岁的居多,二者之和比例超过70%;受教育程度以高中或职高为主,比例高达64%,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数不多,只有10.4%;已婚的人数占主体,比例高达64.7%,已婚并有孩子的人数占的比例较大,超过50%。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住房条件的市民化水平
住房条件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最重要的基础条件。如表1所示,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居住出租房比例高达50.6%;其次是居住务工地提供的宿舍,比例为37.0%;少数拥有自己的住房 (8%),且拥有自己住房的基本上是城郊结合部的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由此可见,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住房条件的市民化程度很低。
2.2 经济生活的市民化水平
经济生活的市民化主要体现在工作稳定性、收入水平及生活与消费方式上[2]。工作稳定性从3方面来考察,即个人离职率 (跳槽次数与外出务工年数之比)、目前就业任期及是否签订劳动合同。根据咨询有关专家意见,个人离职率低于0.3及目前就业任期在3年及3年以上、签订劳动合同,表示工作稳定。调查数据分析结果 (表1)显示,个人离职率低于0.3所占比例为45.9%,目前工作任期3年及3年以上所占比例为37.6%,合同签订比例为58.6%。根据咨询有关专家意见,依据中国国情给三者取适当的权重分别依次为0.4、0.4、0.2,由此计算出目前湖北省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工作稳定程度为45.12%,未达到50%,可见工作稳定性不强。湖北省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工资收入集中在2000~4000元之间,这样的工资水平已经和城市相同年龄居民的工资收入没有差异。但在生活和消费方式上,绝大部分的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认为与市民有差别,其比例高达89.1%,其中认为差别很大的比例为49.8%,接近半数,说明尽管他们在工资待遇上已经和市民没有差别,但在生活和消费方式上,他们依然在某种程度上保留着农村习惯,还没有融入城镇生活。
表1 湖北省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经济生活状况调查表
2.3 社会关系的市民化水平
住房条件和经济生活是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重要的物质基础条件,而社会关系则是他们能否成功转为市民的重要非物质条件[3]。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社会关系的市民化水平可从职业结构和身份歧视2方面来分析。
其一,职业结构。从表2可以看出,随着湖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环境的改善以及农业转移人口自身的努力,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职业结构较上一代农业转移人口已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所从事的职业从上一代农业转移人口以建筑业为主,转变为以加工制造业为主。湖北省汽车零部件及石油机械零部件加工业较为发达,其中吸收了大量的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尽管目前工资待遇不如建筑业,但其工作较建筑业轻松且稳定,该行业对几乎没有在农村经历过繁重农业体力劳动的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来说更有吸引力。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职业结构的提升,使其相比老一代农业转移人口社会阶层地位有所提高。
表2 湖北省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职业分布调查表
其二,农业转移人口身份是否受到不公正待遇及不公正待遇或困难时求助的对象。调查结果显示,湖北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比例高达70.7%。其中,“经常”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比例为14.8%,“有时”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比例为39.9%。遇到不公正待遇时,有超过40%的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求助于同乡,其次是求助于家人 (29.6%),二者比例之和超过70%。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在融入城镇生活过程中,缺乏地缘、血缘和亲缘等社会关系,加上组织型社会资本的短缺,使他们在遇到利益纠纷时很难寻求适合的解决途径[4]。
2.4 政治参与的市民化水平
政治参与程度是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非物质条件之一。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政治参与的市民化水平主要可以从以下2个方面分析 (表3)。
表3 湖北省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参加工会和党团组织现状调查表
其一,工会组织的参与度。从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参加工会组织方面看,其所在工作单位成立工会及其参加工会的比例都相对比较低。调查结果显示,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中约有31.1%的工作单位没有成立工会组织,46.8%的人甚至还不知道工作单位是否有工会组织。即使成立有工会组织的单位,他们参加工会的比重也不高,只有11.5%的农业转移人口参加了本单位的工会组织。
其二,党团组织的参与度。从参加党团组织情况看,只有30.8%被调查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参加了党团组织,而没有参与党团组织的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比例高达67.1%。
综合以上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加入工会组织及党团组织的情况来看,目前湖北省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政治参与的市民化水平很低。
2.5 心理认同的市民化水平
心理认同亦是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非物质条件之一,主要体现在参加城市文娱活动的频率、目前工作是否满意、在城市生活是否幸福及是否愿意留在城市4个方面,其中目前工作是否满意及城市生活是否幸福反映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的情感认同,是否愿意留在城市及参加城市文娱活动的频率则反映其身份认同[5]。
湖北省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对城市的心理认同状况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由表4可知,从“参加城市文娱活动的频率”来看,“很少参加”和“基本没有”的比例占到60%以上;对工作满意的比例不到40%;在“城市生活是否幸福”的问题上,回答“幸福”的比例只有16.3%,回答“一般”的比例达到67.5%;对“是否愿意留在城市”这个问题的回答中,有52.4%的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愿意留在城市。综上所述,除愿意留在城市的比例较高以外,其他3方面显示,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在心理认同方面的市民化水平偏低。
表4 湖北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对城市的心理认同状况调查表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从上述5个方面的湖北省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水平调查结果来看,经济生活和心理认同的市民化水平稍高;由于极少拥有自己的住房、在城镇受歧视的问题比较严重、在城市生活的幸福程度低、对目前的工作满意度低、政治参与程度低等原因,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居住条件、社会关系及政治参与的市民化水平都很低,从而导致整体市民化水平低。由此可见,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发展空间巨大,且还将是一个相对漫长而艰巨的过程。
3.2 建议
1)建立政府住房保障政策,提高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的居住条件市民化水平 建议政府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自愿并具有合法稳定就业的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依法将其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将住房问题纳入城镇安居工程发展规划,增加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中小户型房供给,使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有资格购买经济适用房、租住廉租房,经济条件较好的购买中小户型商品房,这样既能满足城镇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同时也使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拥有融入城镇生活的基本条件。
2)积极拓展社会资本,改善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社会关系市民化现状 充分发挥就业单位、城镇社区及社会团体的作用,共同搭建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与城镇市民平等交流的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群众活动,动员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积极参与,增强其在城镇的主人翁意识,建立基于业缘、友缘及人缘的社会关系网络;倡导在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中建立如工会、劳务组织等自主组织,改变他们在社会中的弱势地位,使其合法权益受到保障。
3)积极改善城市政治生态,加快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政治参与的市民化进程 在政府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中,“民主”是其中之一,改善城市政治生态环境,就是建立民主制度,使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积极参与政治,树立其在城镇的主人翁意识,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改变当前政治参与市民化水平低的现状。
[1] 张斐.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J].人口研究,2011,(11):100~108.
[2] 余成跃,姚雪萍.再论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 [J].农村经济,2013,(5):108~111.
[3] 吴来桂.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与对策 [J].宏观经济管理,2013,(5):75~76.
[4] 丁静.新生代农民工完全市民化的有效机制构建 [J].中州学刊,2014,(4):82~85.
[5] 夏丽霞,高君.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就业问题与市民化的制度创新 [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1):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