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矿在火驱条件下的物理化学变化
2015-12-01刘雅丽何龙李忠权李洪奎
刘雅丽,何龙李忠权,李洪奎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构造成矿成藏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四川 成都610059)
火驱采油是在稠油的采集过程中,利用高温降低稠油黏稠度,使之易于流动,从而将其采出的一种采油方法,在业界受到了极为广泛的关注[1~4]。目前,我国已有多个油田试验区点火运行,并在开采过程中初见成效[5]。但在火驱采油中,对岩矿的物理化学变化规律的研究甚少,笔者通过一维火烧油层驱油(以下简称 “火驱”)物理模拟试验,对比了试验前后的岩石薄片,并通过岩石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岩矿化学成分的变化与转换,研究了火驱对岩矿物理化学变化的影响。
1 岩矿镜下鉴定
1.1 火烧前岩矿的镜下特征
研究区主要发育砂岩、砂砾岩及泥岩。
1)砂岩 主要为岩屑砂岩和石英砂岩。岩屑砂岩具不等粒砂状结构,碎屑分选差,磨圆呈次圆-次棱角状。岩屑体积分数约为57%,以硅质岩屑和泥岩岩屑为主;矿物碎屑主要为石英与斜长石,体积分数约为25%、10%;斜长石颗粒部分溶融形成以粒间溶蚀孔为主的孔隙,部分充填黏土杂基;岩石可见沥青呈网纹状充填于颗粒之间。石英砂岩具中粒砂状结构,碎屑分选一般,磨圆呈次圆-次棱角状,少量呈棱角状;碎屑成分主要为岩屑,约占55%,其中硅质岩屑含量较高,还可见泥岩岩屑、变质岩岩屑,偶见炭屑、板岩、火山岩岩屑和云母片;矿物碎屑中石英体积分数为28%,长石以斜长石为主,体积分数为8%,多被融蚀,填隙物以泥质为主(图1)。
图1 火烧前岩屑石英砂岩镜下照片
2)砂砾岩 为石英质砂砾岩,砾石主要成分为泥砾;碎屑分选差,磨圆呈次圆-次棱角状;碎屑成分以石英颗粒、岩屑、长石为主,岩屑以硅质岩屑和泥岩岩屑为主,其中,硅质岩屑被黏土交代,表面较脏;填隙物以黏土杂基为主(约占5%);岩石的孔隙较发育,以粒间溶孔为主(占15%)。
3)泥岩 呈土灰色,具隐晶质结构;由泥质组成(占78%);在黏土中可见石英砂粒,粒径在0.05~0.005mm,其中大于0.05mm的可达4%,石英碎屑体积分数约占13%;另见泥质中分布有较多黑色杂质、炭屑和少许云母片,粒径不等。泥岩中孔隙较难观察,偶见裂缝,面孔率较低(图2)。
图2 火烧前泥岩镜下照片
1.2 火烧后的镜下特征
火烧后岩石颜色变浅,但镜下矿物颗粒由于黏土化而使薄片表面显得更加模糊。砂岩、砂砾岩中矿物颗粒边缘或沿解理可见高温加热后形成的收缩缝,颗粒多破碎,排列疏松,甚至可见颗粒脱落现象,其中多晶石英变碎的现象更加明显。颗粒之间泥质减少,甚至被烧失或转变成其他类型黏土矿物,导致粒间溶孔和粒内溶孔变大(图3)。泥岩中的碳屑和油质逐渐减少,由最开始的条带状转变成星点状。上述变化将导致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增加,更有利于稠油采出。
图3 火烧后岩屑砂岩的镜下特征
2 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
火烧试验现场火线推进速度大致为0.25cm/h,试验过程中样品的长度一般为2.5cm,最长时间设置为10h。为了分析不同温度下不同时间内的岩矿变化,在试验过程中分别在1、3和10h进行取样。在350、450和550℃下经过10h的试验,通过X-射线粉晶衍射进行样品化学组分分析。
2.1 全岩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
在350、450和550℃的燃烧温度条件下,总体而言,随着燃烧时间的增加,石英含量增加,长石与黏土矿物有所减少(表1,图4)。
表1 火烧条件不同温度和时间下岩石矿物体积分数的变化
图4 不同火烧条件下岩石矿物组成
由以上数据分析可知,火烧试验之后,砂岩在不同温度、不同时间条件下,石英、钾长石、斜长石及黏土总量有着不同的变化特征。随着燃烧时间的增加,黏土矿物总量降低,石英含量增加,长石总量趋于减少,推测存在长石(钾长石、斜长石)向黏土矿物、石英转化的现象,其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
2.2 黏土矿物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
研究区主要发育黏土矿物有高岭石、蒙脱石、伊利石。为了解不同温度、不同时间火烧后的黏土矿物是如何转换的,分别测试了350、450和550℃条件下,经过火烧试验后,黏土矿物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表2、图5)。
表2 火烧条件下不同温度和时间下黏土矿物体积分数的变化
图5 不同火烧条件下黏土矿物组成
黏土矿物中结构水主要在400~525℃之间逸出,低温失水很少,随着温度升高,矿物层间水释放及层间阳离子移出,黏土矿物发生重结晶或矿物之间相互转化[6]。而研究区岩层富含K+、Na+离子,随着燃烧时间的增加,高岭石经脱水作用后,由于碱性阳离子的吸附以及高岭石晶格的重新排列而形成伊-蒙混层,进而向伊利石转化。在350℃条件下,高岭石变化极小,蒙脱石、伊利石、伊-蒙混层矿物发生较小变化,仅表现为伊利石含量略有降低、伊-蒙混层含量略有升高;而在450℃条件下,高岭石含量迅速降低,伊利石、伊-蒙混层增加(最大增加至31%、27%);550℃条件下,高岭石体积分数由92%降至0,蒙脱石、伊利石含量则发生较大幅度的增加(最大增加至17%、82%)。
在温度大于350℃的干烧条件下,高岭石含量减少,而蒙脱石和伊利石含量增加,其中伊利石增加幅度较大,因此可认为高岭石在该条件下转化成了伊利石和蒙脱石,同时蒙脱石也有向伊利石转化的现象。上述反应方程式推测如下:
式中:E为Na+、Ca2+等阳离子。
高岭石转化为蒙脱石过程中,参与反应的Mg2+、Na+、Ca2+等阳离子可能主要来自于长石和地层水;高岭石转化为伊利石过程中参与反应的K+可能主要来自于钾长石的蚀变,也可能来自于地层水。
3 结论
1)通过岩石薄片观察,火烧后的岩石颜色变浅。砂岩样品中矿物颗粒中间产生裂缝,排列疏松,颗粒破裂,尤其是泥质岩屑、硅质岩屑颗粒甚至是多晶石英变碎的现象更为明显。泥岩样品中,泥质和有机质被烧失或转变成其他黏土矿物,孔隙增多、变大,加热岩石碎裂的现象明显。
2)火烧前后岩石中主要矿物组成基本不变,但在火烧过程中有波动,石英含量与钾长石、斜长石、黏土总量之和呈负相关关系。在温度大于350℃的干烧条件下,黏土矿物在经过火烧之后高岭石含量减少,而蒙脱石和伊利石含量增加,其中伊利石增加幅度较大,可以认为高岭石在此条件下转化成了伊利石和蒙脱石,同时存在蒙脱石向伊利石转化的现象。
[1]崔玉峰,杨德伟,陈玉丽,等.火烧油层热力采油过程的数值模拟 [J].石油学报,2004,25(5):99~103.
[2]牛嘉玉,刘尚奇,门存贵,等.稠油资源地质与开发利用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蔡文斌,李友平,李淑兰,等.胜利油田火烧油层现场试验 [J].特种油气藏,2007,14(3):88~90.
[4]岳磊,田青超.火驱采油套管的试制开发 [J].山东冶金,2010,32(6):53~55.
[5]关文龙,马德胜,梁金中,等.火驱储层带特征实验研究 [J].石油学报,2010,31(1):100~104.
[6]刘宝珺.沉积岩石学 [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