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总统朴槿惠:中国哲学让我走出了绝望
2015-12-01佚名
佚名
1979年11月,27岁的朴槿惠一袭黑衣,站在青瓦台前湿漉漉的草地上。她在这里生活了17年,如今马上要离开。雨斜斜密密地落下来,她觉得那是千万根鞭子抽打在身上发出的声响。
朴槿惠带着弟弟和妹妹回到首尔的一栋老房子里。17年未回家,老宅周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林立,街道繁华。朴槿惠想起搬离这个家住进青瓦台时和父亲朴正熙的一段对话:“爸爸,你为什么要当总统?”朴正熙回答:“我出生的地方到处都是茅草屋,有一年冬天,大风掀翻我家屋顶,母亲带着我和姐姐想到别人家去借宿,但我们转了一圈后又回到自己家里,因为邻居们也都在风雨中挨冻。我永远记住了母亲那晚悲伤的面容,发誓要尽我所能改变这一切!”
父亲的愿望实现了,如今不仅连偏远地方的农民都住上了青青的瓦房,全国人均收入还翻了20多倍。但这样的父亲却被其最亲密的下属射杀在宴席之间。她对所发生的一切难以理解,难以接受。
朴槿惠从此闭门索居,她开始怀疑一切,进而怀疑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的过去和这样的现在,她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她曾疯狂阅读各种书籍,努力想去信奉各种宗教,又觉得什么都不可信。
1980年秋,又一个阴雨天。朴槿惠坐在老屋的窗前,桌上放着一本英文版的《中国哲学简史》。她没有急于翻开,而是检索她跟中国文化的联系。父母都曾在中国东北生活过,他们从小教她说汉语,认汉字。小学的时候,父亲送给她一本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她特别欣赏英雄赵云……温馨的回忆像穿窗弥漫的水雾,开始浸润她的心灵。而当她真正翻开书的时候,分明感受到一束光芒,直达心底。冯友兰说,职业上的成就,不等同于作为一个人的成就。专就人本身来说,最高成就应该是什么呢?中国主流哲学家的答案是,内圣外王!只有具备最高精神成就的人,才最适合为王。
字字珠玑,穿透内心,她一直想不明白,给韩国带来经济飞跃的父亲,为何不受国民拥戴。现在,答案开始清晰,他有积极的社会功用,修养却没有达到足够的高度,不足以服众。她从早晨读到傍晚,在那个雨雾弥漫的夜晚,外边一片漆黑,她却分明看到一个美丽而深邃的夜空,老子、庄子、孔子、孟子等,是嵌在这夜空中闪亮的星星,对她眨眼,闪着神秘而诱惑的光芒。从1980年到1987年,她硬是克服了语言障碍以及诸子百家明晰不足、暗示有余的特点,通读了上下两卷本长达60万字的巨著。
朴槿惠此后的一切言行,都体现出中国哲学智慧和个人痛苦经历交相作用的复杂烙印。她找回了真正的平静。她说:“一个有深度的灵魂,是要遭遇思想的探索和人生的磨砺的!”
冷静兼容的思维,最终帮助她等来了命运的转机。90年代中期,韩国经济衰退,各种思潮泛滥,在此种背景下进行的“韩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总统”民意调查,朴正熙的得票率竟然高达70%,民众怀念他创造的经济奇迹。一直隐居修炼的朴槿惠,瞅准机会顺势而出,竞选总统之位,这次她胜了,成为韩国第一位女性总统。
【人物速写·提高精神层次】
韩国总统朴正熙在任期18年间,实现了全国经济的飞速增长,最后却被暗杀,原因是精神上没有达到“圣”的境界。崇拜父亲的朴槿惠,难以接受残酷事实,在困惑中,她终于从中国哲学中找到人生启迪,精神上得以提高,从而找回平静,走出父亲失败的阴云。
【人物速写·抓住转机】
在韩国经济跌入低谷时,国民怀念朴正熙。朴槿惠利用前总统女儿特殊身份,抓住机遇,竞选总统成功。一切机遇都留给有准备的头脑,在最困难的时候,她寻求精神指引,默默积蓄力量,最终迎来转机,实现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