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二孩"生育政策调势量化分析
2015-12-01臧婧羽郭华
臧婧羽 郭华*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山西太原 030001)
"单独二孩"生育政策调势量化分析
臧婧羽 郭华*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山西太原 030001)
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的数量和结构的影响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计划生育政策是在我国基本国情基础上提出的,随着时间推移,中国人口结构性问题日渐突出。2O13年12月28日,单独二孩政策依法启动实施。本文通过分析人口变化趋势,建立最优胎数模型,讨论新政策在控制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及教育事业,就业以及养老方面的影响。
计划生育 单独二胎 层次分析法
1 问题的提出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当时政策以及人们生育观念落后,导致人口增长过快。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提倡“晚、稀、少”的计划生育政策,该政策实施三十多年以来,有效地控制了我国人口的过快增长,对我国的人口和发展问题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1]但与此同时,我国人口总抚养比快速上升,全社会抚养老人压力巨大,空巢家庭、失独父母、养老金等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劳动力供给不足,新生人口增速下降以及人口老龄化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备受关注的“单独二胎”新政策终于尘埃落定,它能否改善我国总人口未来进入负增长的趋势,增加劳动力资源的未来供给,延缓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呢?我们对此进行探讨。
2 问题的分析
通过六次人口普查,在第一次人口普查和第三次人口普查之间的30年间,人口成大幅度增长,第三次(1982年)人口已突破十亿。自1983年计划生育政策正式开始实施后,人口增幅明显下降,且在第四次(1990年)后有下降趋势,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说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起到了明显的效果。限制新生儿的数量,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4]然而三十多年来,持续的对新生儿数量的限制,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的年龄结构类型。建国伊始,我国人口基数大,当时政策鼓励人们多生多育,以及“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的思想,在第一次人口普查(1953年)与第二次人口普查(1964年)时,我国年龄结构类型均为年轻型。二十世纪70年代逐步实行了计划生育,第三次人口普查(1982年)我国结构类型已为向成年型过度,在第四次人口普查(1990年)结构类型已转变为成年型。然而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落实,第五次(2000年)与第六次(2010年)普查结构类型均为老年型,我国出现了老龄化危机。[5]伴随而来一系列问题,如“失独”、“空巢老人”等养老问题,劳动力资源短缺等社会现象,新政策的推出势在必行。
3 问题的解决
我们试图建立人口模型在最优胎数问题中,为实现人口结构最理想健康的分布,解决老龄化、劳动力人口比重下降的现象,综合考虑环境资源限制、教育宣传、家庭经济负担三个方面问题。围绕计划生育政策和新人口政策即“单独二孩”,我们设定结果为1孩(P1)、2孩(P2)和多孩(P3)。这三个因素作为措施层元素放在递阶层次结构的最下层。很明显,这三个方案与所有准则都相关。将各个层次的因素按其上下关系摆放好位置,并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用连线连接起来。同时,为了方便后面的定量表示,一般从上到下用A、B、C、D代表不同层次,同一层次从左到右用1、2、3、4代表不同因素。这样构成的递阶层次结构如图1。
(1)构造判断矩阵并赋值,如表1所示:
精确结果:权向量ω=(0.607,0.127,0,264)T,最大特征根λ =3.001,一致性比率CR=0.00086<0.1,不一致的结果在允许范围内,有满意的一致性,通过一致性检验。
(2)对B层进行分层并建立矩阵(如表2):经检验可知,均通过一致性检验。
(3)计算层次总排序权值和一致性检验
P1对总目标的权值为:
0.609*0.31+0.127*0.305+0.264*0.322=0.312 P2对总目标的权值为:
0.609*0.58+0.127*0.303+0.264*0.288=0.468 P3对总目标的权值为:
0.609*0.11+0.127*0.393+0.264*0.390=0.220决策层对总目标的权向量为{0.312,0.468,0.220}
图1 最优胎数选择模型图
表1
表2
又CR=(0.609*0.001+0.127*0.0005+0.264*0)/0.58=0.001<0.1,故,层次总排序通过一致性检验。即{0.312,0.468,0.220}可作为最后的决策依据。各方案的权重排序为P2>P1>P3,即“生二孩”为最优解。即在没有国家政策干预下,综合经济压力、生活环境限制以及生育意愿的作用,生两个孩子为中国家庭的最佳选择。不妨大胆假设,如果把计划生育转变为自主生育,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放开政策,也可逐步实现符合中国国情及家庭意愿的“二孩”。再者,通过查找资料,未来自主生育有其可能性。[3]
4 问题延伸
在未来人口数量预测时,假设死亡率恒定,“计划生育”模拟的人口最终会出现零增长,甚至人口数量还会下降。“单独二孩”的提出与执行,使人口增加,一定程度上既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为中华民族注入了创新泉源和新鲜血液,同时又可避免放开政策导致人口剧增,使人口增长程度维持在适宜水平。不仅如此,“单独二孩”也给民生问题的改善带来契机。
小学招生人数(1995年以来)、高校报名人数(2009年以来)出现逐年下降趋势。“单独二孩”政策提高了新生儿数,另一方面学生的增加会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学前教育压力增大。对于人口密度大的大城市来说新政策实行早而普遍,因此这些大城市会面临更大的压力,出现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
再者,国家推行了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与新政策的提出均有效缓解了人口老龄化给国家社会的压力,节省了国家资源用于投资教育事业,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解决因人口增长带来的教育资源短缺、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同时,节省下来的国家资源可以用来提高偏远地区的教师工资水平,用来吸引和鼓励更多的教师到偏远地区,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促进各地区平衡发展。
新政策必然会影响就业问题,在新政策实施初期,大量新生儿的增加,会促进所有与孩子相关的行业蓬勃发展,比如一些公共资源,幼儿园、小学等教育行业,医院、住房等医疗设施卫生资源,公园、体育馆等娱乐设施,均会相应提高就业率。然而根据调查,预计2028年劳动人口将大幅度提升。一方面可以增加我国未来劳动力供给,缓解我国目前劳动力资源短缺的现状,另一方面,增多的人口可能会面临教育资源、环境资源的短缺,增加公民不幸福指数。[2]
就养老来说,我国已产生了倒金字塔结构。子女数目日趋减少,人口寿命却在医疗措施完善的今天日趋延长。对于独生子女来说,负担父辈、祖辈的养老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然而,抚养家里老人会出现诸多弊端,一方面,独生子女夫妇生活压力大,需要在社会责任、教育子女、赡养老人等几方面兼顾,很可能顾此失彼。另一方面,一旦白发人送黑发人,没有生活来源的“空巢老人”将完全失去依靠。[6]而新政策的出现一方面可以缓解子女压力,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孤寡老人无人赡养等问题。再者,延缓退休年龄可以让老年人有自己独立的生活来源,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日常活动,节约了国家人力资源,减少国家在养老问题的投入。还可以缓解子女的压力。总而言之,新政策使家中子女成双,其乐融融,是使有所依,可以在晚年享受天伦之乐。
我们通过建立人口变化趋势模型、最优胎数模型以及运用模拟法,发现新政策在控制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对教育事业,就业以及养老方面一定程度上均起到了积极作用。期待“单独二孩”的贯彻落实能为人民的生活带来新气象。
[1]张翼.中国人口控制政策的历史变化与改革趋势[J].广州大学学报,2008(8):19-20.
[2]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182-188.
[3]翟振武,张现苓,靳永爱.立即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人口学后果分析[J].2014.3.38(2):3-17.
[4]杨魁孚,梁济民,张凡.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大事要览[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1:56-103.
[5]彭佩云.中国计划生育全书[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52-63.
[6]曾毅.中国人口老化、退休金缺口与农村养老保障[J].经济学(季刊),2005.
臧婧羽(199O—),女,山西大同,本科,研究方向:临床医学。
★郭华(1978—),男,山西宁武,经济师,硕士,研究方向:医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