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培训齐参与 弱势青年共教育
——关于青少年非正规教育项目
2015-12-01王丽琼
文|王丽琼
科普培训齐参与 弱势青年共教育
——关于青少年非正规教育项目
文|王丽琼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到2010年,中国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数量已经达到1.5亿,是当今社会最大的流动群体。这其中有大量的农村青少年或者自己或者与父母一起进入城市,他们的教育、身心健康成长、社会融入一直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话题。把流动青少年个人发展、职业发展的需要与国家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结合起来,是一条在当前阶段帮助流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为帮助中国政府促进相关法律政策的实施,促进农民工权益保护,联合国-西班牙千年发展目标基金支持在中国开展青年农民工项目。项目为期三年(2009—2012年),联合了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9个联合国机构,以及商务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个中国政府和社会组织共同实施。项目以维护青年农民工权利为基础,以消除贫困为中心,为弱势青年流动人口提供社会支持,使他们更好地获得教育发展、社会服务和权益保护。
中国科协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承担中国青年农民工项目中“改善青年流动人口获得非正规教育的机会,防止过早进入劳动力大军”子项目的工作,重点根据农村青年流动人口的需求,开发适合他们的非正规教育弹性课程,在流动人口输出地区提供课程培训,并开展服务渠道和机制建设的试点。
青少年非正规教育课程《走向社会——生活·就业·发展》主要包括《职业入门与发展》《独立生活与自我管理》《人际交往与沟通》《信息技术素养》和《女孩的生活技能》等五个模块。
课程的主要培训对象为14—17岁农村青少年,通过课程中各个模块的学习,学员可以掌握如何选择与自身相匹配的职业,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学习如何适应城市生活,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理财计划,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掌握在职场中维护自己的权益、在生活中保护自己的方法;学会处理不同类型的人际关系;利用互联网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了解女性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学习女性在工作和生活中如何成长。
课程采用参与式培训形式。以参与者为中心,营造一个参与、互动、体验、探索的学习过程,不是等待“灌输”的学习过程。
培训常用方法有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演示和实地考察等。下面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这些培训方法。
小组讨论是一种可以灵活运用的方法。培训者会事先拟定好一些问题,把参与者分成小组进行讨论,然后请他们到大组上和大家分享讨论的结果;无论小组要讨论的问题是什么,都应该能让参与者在其中充分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而且最后形成一个“产出”。
角色扮演是由培训者邀请参与者担任某个角色,再现某个真实生活场景的过程。在参与者扮演角色的过程中,他们有机会去体验一下不同人物在不同场景下的感受,促进他们和不同人物的同感,对消除误解和歧视很有好处。
案例分析是通过向参与者提供一个现实生活中(或是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故事、场景,通过参与者的分析,实现某个学习目标的一种方法。案例分析法由于很贴近生活,因此很能触动参与者。引出案例的方法很多,比如,可以预先把案例打印在纸片上,分给每一名参与者,让他们在小组内阅读,然后进行讨论,也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出案例,同时可以把一些关键词或所用的图画摆放出来,方便参与者记忆。
演示是最基本也是最直接的一种参与式教学方法。培训者通过演示把知识点或者最想传达的教学目的告诉参与者。它的方法很多,可以是自身表演,可以是看图解,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
实地考察可以帮助参与者增加感官印象,使知识更为生动形象。
中国科协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合作项目方案运作过程以五年为一个周期,山西省参与的是2011—2015年的周期项目。本期目标是:帮助项目地区14—17岁农村青少年完成从学校到工作阶段的转变,提高他们对工作和社会生活的认识和适应,增强他们对于与自身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的参与意识,帮助和指导他们成长为有责任的社会公民。
项目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建立“青少年发展培训中心”,开展非正规教育课程培训和青少年科普活动,推动农村青少年参与,宣传倡导和推广成功的项目模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