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视角下人的生物性和文化性的平衡态构建研究
2015-12-01张俊豪布特温州大学浙江温州325035
张俊豪 布特(温州大学 浙江温州 325035)
全民健身视角下人的生物性和文化性的平衡态构建研究
张俊豪 布特
(温州大学 浙江温州 325035)
人生物性和文化性的平衡是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先决条件,然而伴随着全民健身时代的到来,这种发展上的不平衡开始显现,而这是由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为了更好地构建人生物性和文化性平衡的发展态,不但要深刻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而且还要努力构建体育文化生态模式,加强相关政策的实践效能,以便满足全民健身时代人们对自身生物性和文化性的多元化需求。
全面健身 生物性 文化性 平衡态
国务院于1995年开始颁布并实施了《全民健身纲要》,这不但是实现我国竞技体育同大众体育协同发展的基石,而且也积极促进了全民健身时代的到来,推动我国全民健身事业面临21世纪挑战的纲领性文件。但是在《全民健身纲要》提出的背后,同样也揭示了一些问题的严重性,那就是我国民众身体素质的发展水平同时代的发展需要产生了脱节,人自身的生物属性无法同社会的文化要求相平衡,即人的生物性同文化性之间产生了失衡。
1 人的生物性和文化性失衡现象研究
人的生物性指的是人作为一种生命体所拥有各种不同层次新陈代谢的先天属性,这是人与生俱来的,不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转移而发展改变,而人的文化性可以说是人类对于改造自然的实践积累,是人们后天所形成的一种适应社会发展的手段。但是人类在努力适应社会并且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两者也会面临发展上的失衡,而这种发展上的不平衡在体育领域尤为突出。
1.1人的生物性失衡
人的生物性失衡指的是人的生物性发展远远高于人文化性的开发,几乎对人文化性的发展视而不见,而这种现象在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发展中比比皆是。例如:竞技体育作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先锋军,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在这巨大贡献的背后同样存在着巨大的牺牲,竞技体育运动员为了打破生物性对自身体育技能的限制,必须经历刻苦而又严格的日常训练,以便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生物性水平,以便保持在该项目领域的语话权和权威性。虽然竞技体育运动员可以借助日常的运动训练打破自身的生物性桎梏,但是同时也在无形之中为自身文化性的开发设置了障碍,竞技体育运动员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这种现象造成的危害可能在运动员退役前并明显,但是如果竞技体育运动员一旦退役并进入社会,那么在与同龄人进行竞争的同时,他们自身的生物性优势将会荡然无存,自身的文化性的缺失将会使他们丧失更多的就业机会。
山东省已退役运动员中拥有本科学历的人最多,占总人数的54. 7%,拥有本科以上和初高中以下学历的运动员数量均极少。有关国家队运动员的研究也显示文化课学习缺失,最近1年没上过文化课的占被调查人数的48%。[1]
1.2人的文化性失衡
梁启超曾经在《少年国说》中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因为青少年不但是祖国的花朵,而且也是国家富强的希望,因此,对于我国青少年自身生物性和文化性的合理开发上,应该更加重视与关注。通常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分为3大板块,即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虽然学校是作为青少年进行日常学习的场所,其存在的主体就是为提高青少年的科学文化水平,即青少年自身文化性的开发。但是人之所以能够存在并可以进化的根源就在于其自身生物性和文化性的平衡发展,因此,学校在对青少年进行日常科学教育的同时,也不能对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掉以轻心,忽视了青少年自身生物潜力的有效开发。但是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的严重下降,文化性失衡已经开始呈现出扩大化的趋势。“2005年与1995年相比,学生的柔韧性、爆发力、肌力、耐力、肺活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力量素质已连续10年下降,耐力素质连续20年下降。”[2]
1.3人的生物性和文化性的双重失衡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的多元化带动了我国人口的多层次化发展,原有的城乡二元平衡结构正在被打破,城市同农村之间的人口流动量正在逐年的上升,而这种人口大面积流动的背后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其中就包括外来务工人员的生物性和文化性的保护和开发问题。因为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基本上从事长时间繁重的体力劳动,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有效的运动锻炼,进而导致自身的生物性非但没有得到开发并且开始下降,自身的生理机能开始出现紊乱和病变。其次是生产力的发展降低了劳动的强度,工厂对于员工的年龄限制开始下降,这就导致了外来务工人口的平均年龄逐年下降,人们接受科学文化教育的时间开始缩水,人们自身的文化性得不到有效的开发。“2004年所作的调查显示,我国农民工平均每周工作6.4d,每天工作9. 4h,大部分农民工不仅工作时间长,而且工作强度、难度大,一些重活、累活、脏活都是农民工包揽了。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调查数据,2004年我国农民工平均年龄为29岁,其中16~25岁的占45%,30岁以内的占了61%。”[3]
2 人生物性和文化性失衡的原因分析
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们开发自身文化性的热情,虽然促进了人自身文化属性的发展,但是这同时也使人们忽略了自身生物性的开发与建设,最终导致了人生物性和文化性发展上的不平衡。而体育领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成部分,因为重视人的生物性和文化性的平衡发展而长存不息,但是近年来我国体育领域人生物性和文化性的失衡现象开始显现,而其造成这种失衡现象的原因更是值得去探究。
2.1政策引导的长期有效性
举国体制和奥运金牌战略曾经作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核心,一直受到体育学者的重视和关注,因为在它们的积极推动下我国竞技体育获得了长足发展。这就使得我国竞技体育训练机制更注重对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开发,即对运动员生物属性的加持,不但忽略了对运动员科学文化的培养,而且造成了运动员文化属性的减退,人为的打破了运动员自身生物性和文化性的平衡,使得竞技体育运动员的发展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更容易被社会所淘汰。“政府一家在体育系统内办竞技体育的格局60多年来一直没有根本性的变化,主要原因是这种方式在短期内对实现局部赶超、争光为先的发展目标更直接、更有效。”[4]虽然我国颁布并实施了《全民健身纲要》,但是我国原有的体育发展模式并不能短时间被取代,举国体制和奥运金牌战略的体育发展思想依然根深蒂固,竞技体育单单重视运动员生物性开发的局面短时间依然无法获得突破,我国体育事业中人生物性和文化性的失衡依然存在。
2.2传统历史文化的不断积淀性
当今的教育模式都试图打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性人才,可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却在确立智力开发的统治性地位,“片面将教育狭同于学校教育,盲目神化学校教育的功能,将教育的传统文化传承等同为学校教育的传统文化传承。”[5]而这种思想不论是家长、学校、学生本身都是采取的默许态度,再加上体育发展地位要落后于智力的开发,学习体育就无法获得长足发展。最后,因为我国竞技体育对人生物性的开发太过于简单粗暴,不符合大众体育的需求标准,无法缓解大众体育内部文化性产生的冲击,再加上内部文化性发展的极度膨胀,得不到外部生物性的有利支持,从而造成我国大众体育领域中人文化性开发的极度失衡。
2.3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局限性
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走向文明进步,不但是因为人类自身的生物性得到了扬弃,而且在于人类自身文化性的不断开拓与完善。早期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生物性和文化性的共同繁荣,但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地延续,有的生产能力已经无法维持人生物性和文化性的有机平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的发展产生了限制。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人们开始重视于自身生物性的保护和开发,开始积极尝试各种形式的体育健身项目,例如:大家所熟知的广场舞等,但是在开展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各种社会问题,而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场地的纠纷上。“截至2013年年底,按中国大陆总人口13.61亿人计算,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12.45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46m2。在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的平均每万人拥有200多个体育场地,美国的人均体育场的面积高达16m2。”[6]场地设施是人们开展体育健身的基础,但是由于受到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现有的体育场馆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于自身生物性的开发热情,不但阻碍了人们生物性的有效建设,而且进一步加剧了人生物性和文化性发展上的不平衡。
3 人生物性和文化性平衡态的构建
加快人生物性和文化性平衡态的构建,不但是满足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而且也是加快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有利保障。但是人毕竟是作为文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其发展上的思量必须要经过严格的审视,以保证人生物性和文化性发展上的有机平衡。
3.1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基础
人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群居性动物,因为拥有了利用自然的能力,所以才能从动物的概念中分离出来,形成了具有地域性的种族文化,当这种文化进化到可以利用载体进行传播时,那么这种旧有的种族文化将会上升为民族文化,不但成为这个人类群体的文化支撑,而且也是引导整个民族强盛的精神写照。我们研究人的生物性和文化性平衡性建设,必须深刻理解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内涵,并将此作为我们进行平衡体系构建的基础。因为在全球化背景下,真正意义上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在走向消亡,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文化大融合下的产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这种融合并没有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丧失民族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因此,在面对人的生物性和文化性平衡态的构建上,必须时刻依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需求而进行调整。
3.2以体育文化生态模式为框架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体育文化模式,虽然被大家熟知并且重视,但是它毕竟属于一种隐性的文化内涵,必须通过一定的外物进行展现,因此,这也就限制了其对人生物性和文化性平衡模式建设的积极性,无法建立有效的标准和评价体系,而体育文化生态模式的建立,却可以弥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不足。“体育文化生态系统是指体育文化与体育环境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统一体,是一个开放、自组织的系统,具有自身的结构、功能和一定的自适应、自我调节能力,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7]体育文化生态系统利用生态学理论构建我国体育文化发展模式,将原先的定性指标逐渐的过渡到定量指标,有效地提高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统一性。再加上体育文化生态更加重视外界环境对体育发展的影响,可以为人的生物性和文化性之间的平衡发展提供借鉴,帮助其构建一定的外界评价体系以及相关的量化标准,有效提升这种平衡模式的适用性和合理性,实现我国人民人生物性和文化性的平衡发展,提高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水平和文化涵养。
3.3以政策实践为导向
“体育政策工具作为政府选择”确定体育管理和服务的公共政策方案,是解决体育问题、实现体育公共政策预期目的的途径和手段,是政策目标与政策结果之间的桥梁与纽带。”[8]人作为一种群体性生物,不论是在未开化的原始时期还是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领导阶层的各项举措而对其发展都有着深刻的约束力,而这不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发生实质性的转移,只是随着人类文社会的不断文明化,这种举措开始演化为具体的政策法规,可以有效地指导人们的具体实践活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体育文化生态的构建能有效地缓解人的生物性和文化性的失衡,有利于平衡模式的构建,但是两者实质上更倾向于理论依据,距离具体的实践应用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构建人的生物性和文化性平衡模式的同时,更加需要政府相关政策的积极引导,这样不但缓解人的生物性和文化性失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且还能使人们认视到身体锻炼的重要性等。
4 结语
相对体育领域而言,这种人生物性和文化性发展上的不平衡是由我国政治需求、文化发展、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因素所造成的,因此,在对人生物性和文化性平衡态的构建上,必须以我国人民的基本需求为依据,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基础,丰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同时还应该努力构建体育文化生态模式,将体育文化的发展置身于人们的实际健身需求中,增加人生物性和文化性的体育亲和力,最后是提高体育政策的时间效能,将开发人生物性的举措落实到实际,通过政府的政策干预有效的减缓人生物性和文化性发展上的差距,以便更好地构建人生物性和文化性的平衡发展态。
[1]种莉莉,孙晋海,张显军.退役运动员再就业状况调查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9):34-39.
[2]阳建宏.浅析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下降原因及应对政策[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2(8):55-56.
[3]裴立新,肖剑.从社会学视角看我国农民工体育问题[J].体育文化导刊,2007(2):6-9.
[4]鲍明晓,李元伟.转变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4,37(1):9-23,70.
[5]容中逵.当前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三种教育误识[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9(2):65-68,72.
[6]张荣华.政府在全民健身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法律责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4):45-48.
[7]龚建林.体育文化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特性[J].体育学刊,2011,18(4):40-44.
[8]刘春华,李祥飞,张再生.基于政策工具视角下的中国体育政策分析[J].体育科学2012,32(12):3-9.
National Fitness Servant of Biological and Cultural Equilibrium Construction
Zhang Junhao Bu Te
(Wenzhou University,Wenzhou Zhejiang,325035,China)
The balance human biological and cultural property i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sports prerequisite, however,with the arrival of the era of fitness, the imbalance began to appear on this development, which is China's political, economic,cultural and other factors result of the interaction. Therefore, in order to better construct biologic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balanced state, we should not only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of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but also strive to build a sports and cultural ecological model, more importantly, it is to strengthe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relevant policies of practice, in order to meet the diverse needs of people age fitness of its own biological and cultural nature.
Comprehensive Health;Biological;Cultural;Equilibrium
G80
A
2095-2813(2015)12(a)-0230-03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34.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