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乾隆时期的建筑活动与成就

2015-12-01于飞

今日湖北 2015年21期
关键词:园林艺术寺庙乾隆

■文/于飞

乾隆时期的建筑活动与成就

■文/于飞

乾隆,清朝第六位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年寿最高的皇帝。他在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广为人知的成就,在建筑艺术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见解。本文仅从乾隆皇帝对建筑、园林艺术的见解出发,着重对乾隆时期的建筑形式进行一个简单归纳,让人们更深一步地了解乾隆时期的建筑活动与成就。

乾隆 园林艺术 民族建筑 江南园林 西欧建筑

一、乾隆时期建筑活动概述

乾隆时期修建的建筑主要集中在我国北部的北京、承德、盘山、沈阳等地。乾隆在继位初期,修建的范围只围绕修缮孔庙、太庙、国子监及皇宫内的一些项目,大多是在原有基础上对建筑进行维护,很少有创意之举。从乾隆十年开始修建的香山静宜园,也多是建在旧址上,工程规模不大。

乾隆皇帝自十六年(1751)开始,曾经先后六次南巡,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园林建设。清漪园(颐和园)始建于乾隆十六年,承德避暑山庄扩建,北海、圆明园西洋楼也多修建在这个时期。乾隆十八年重新修建了玉泉山静明园。十九年在蓟县盘山修筑了行宫—静寂山庄,从而使兴建工程一度达到高峰。这一切的兴起与当时国内西北边疆统一、经济迅速发展紧密相关。也不乏当时乾隆皇帝正值壮年、游山玩水、寻古揽胜之心正浓。乾隆二十年(1755年),承德外八庙陆续兴建,一直持续到乾隆四十五年,早期修建的寺庙如普宁寺是为了纪念平定准噶尔部的叛乱,晚期修建的寺庙如须弥福寿之庙是为了祝贺寿辰而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北京故宫宁寿宫修建了乾隆花园,是乾隆预备为自己退位后安享晚年的场所。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至四十八年,陆续在北京、承德、沈阳、杭州、镇江、扬州修建了七座藏书楼,用于收藏《四库全书》。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至四十八年,在沈阳故宫修筑了戏台、斋、堂等附属建筑。乾隆五十年(1785年)以后建筑活动明显减少,一方面由于国内危机四伏,另一方面乾隆本人也年逾古稀,进入晚年了。

二、乾隆皇帝对建筑、园林艺术的见解

乾隆皇帝曾经对宫殿坛宇、名胜古迹做过许多考证,也曾书写过大量的诗文,从吟咏中表现出他对建筑特别是对园林艺术的独特见解。

北海《塔山四面记》中曾这样写道"室之有高下,犹山之有曲折,水之有波澜,故水无波澜不致清,山无曲折不致灵,室无高下不致情。然室不能自为高下,故因山以构室,其趣恒佳。”阐述了名山胜水的主要特点,总结出山区要结合地势布置建筑。

《万寿山清漪园记》中曾写道“盖湖之成以治水,山之名以临湖,既具湖山之胜概,能无亭台之点缀?”阐明了用挖湖来治水,有了湖光山色良好的自然条件,还需要与人工景象相互映衬,才能使园林之美得以充分体现。

《绚秋林诗》中写道“山中之树,嘉者有松、有桧、有柏、有槐、有榆,最大者有银杏、有枫,深秋霜老,丹黄朱翠,幻色绚彩,朝旭初射,夕阳返照,绮缬不足以拟其丽,巧匠设色不能穷其工,”阐述了观赏植物对园林艺术起到的重要作用,不同的树种随着季节的变化,时间的不同,呈现出绚丽的色彩,这样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是能工巧匠力所不能及的。

以上只是从乾隆书写的诗文中摘录的一小部分,但字里行间也能明确看出他对建筑、对园林艺术的见解,他对于自然的审美能力。在他直接过问下修建的宫殿、寺庙、园林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这与他个人的文化修养、鉴赏能力是密不可分的。如果说乾隆本人是建筑、园林的行家里手,恐怕并非夸大其词。

三、乾隆时期有代表性的三种建筑形式

(一)各民族建筑手法的融合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在清朝初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从历史上看,汉民族的先进文化一直影响着各地少数民族,各民族在建筑方面具有很多共同的特点,形成了统一的建筑体系。但是各民族由于各自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各具特点,结合不同的自然条件,因此各民族的建筑又有不同的风格和特征,非常典型的包括青藏高原的藏族碉房,蒙古草原的蒙古包等。各民族之间对于建筑技艺的交流,过去大多体现在汉族建筑对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如在中原一带修建的喇嘛寺院,多将庞大的喇嘛塔置于寺院的主要位置上,其它建筑与汉式佛寺建筑差别很小。到了乾隆时期,为了联系少数民族的上层人物,特别是蒙藏政教头领,喇嘛寺院的修建大幅增多。

康熙时期在承德修建了两座寺庙,这两座寺庙同传统的汉藏结合式寺庙一样坐落在平地上。乾隆早期修建的一些寺庙,如承德普宁寺、安远庙、普乐寺,及北京清漪园的须弥灵境,都精巧地利用了地形,普遍是采用前低后高,层层上升,主体建筑坐落于后部高台之上,仍是汉式佛寺传统布局手法,建筑形式与细部作法也是汉式木构做法的变异,局部增加了藏式纹样与内容,从而使得这些寺庙更具有表现力。

在乾隆后期建造的承德普陀宗乘之庙与须弥福寿之庙,分别是仿照拉萨布达拉宫和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的建筑形式。这种类型的寺庙在中原地区前所未有,其体制与做法也没有先例可循。能工巧匠们打破过去寺庙沿用的封闭对称格局,改变了之前只在寺庙后半部分局部运用地形的手法,将大小不同的建筑群结合地形自由布局,从而形成高低错落、主次分明的建筑格局,又将园林中的假山叠石,绿化配置运用到整体环境中,使得人们无论是远观近赏,身在其间或登台瞭望,都可以获得丰富完整的艺术感受。

在单体建筑上也改变了木构架、琉璃瓦坡顶的手法,首次大胆运用藏族平顶多层建筑形式,大红台、群楼、小型白台、铜瓦镏金顶都具有鲜明的西藏建筑风格,同时加入了汉族建筑的常用做法,如用琉璃装饰佛龛、垂花门、窗,小型建筑的屋顶,在各种类型的喇嘛塔上都饰有琉璃构件,从而与庙中的汉式建筑如碑亭、牌楼、宝塔等和谐统一。这两座寺庙利用地形的起伏,山势的高低配置了相应的建筑,出神入化地将藏族著名建筑在承德地区再现。汉、藏建筑手法运用自如,反映出我国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活动,在建筑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

(二)江南园林对北方园林的影响

我国南方北方园林的沟通交流,早在唐宋时期就有文献记载,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清朝这种交流更加频繁。康熙六次南巡,随即将江南景物仿照修建在宫苑之中。到了乾隆时期,造园活动空前活跃,造园规模扩大,将许多江南名胜修建在各个园内。有些园景是按江南园林的基本意图修建,如清漪园里的谐趣园是仿无锡惠山寄畅园修建,昆明湖中堤岛布局仿效于杭州西湖,有些则连园景的名称都和江南园林景名一样,如圆明园里有“平湖秋月”、“三潭印月”、“南屏晚钟”等西湖十景。有的甚至各园建有同名风景,如圆明园和避暑山庄都修建了模仿苏州的狮子林。足以看出乾隆对于江南胜景的追捧程度。江南园林最著名的当属扬州、苏州、无锡、杭州、南京一带的私家园林,这些园林因为用地面积的限制,普遍都布置得水面迂回,山石玲珑,建筑小巧,给人的感受是清新素雅,曲折幽静。由于传统建造做法不同,造园原料,花木种类不同,形成了江南园林独特的风格。皇家园林普遍具有辽阔的面积和富于变化的自然地形地貌。大型皇家园林中所构建的“集景模写”是在园林中的局部,“园中有园”模仿南方园林的风格修建。就当时皇家的实力,把江南园林景物机械地搬到北方,一一仿造也是可能的,但事实并未如此,很多同名园景,不但规模不同,营建做法不同,连山石花木也相差甚远。正如乾隆在《惠山园八景诗序》所说“略师其意,就其天然之势,不舍己之所长”强调了模仿名园是要保留自己的特点。如承德避暑山庄里修建的“烟雨楼”,是仿浙江嘉兴“烟雨楼”而修建,两处建筑的规模大小相差甚远,但都是以体形很大的两层楼阁为主体,并都座落在岛上凌空水面,产生水面包围建筑的形式,从而使得两组不同的建筑群得到相同的建筑意境。

因为皇家园林大量吸收了江南造园方法,使得造园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同一年代修建的几座皇家园林,也都注重保持了自己的特征,各具特色,清漪园的富贵浓重、避暑山庄的典雅疏淡、江南园林的纤巧秀丽,使我国这一时期的造园艺术呈现百花盛开,丰富多彩的盛况。

(三)西欧建筑传入的开端

明末清初我国与欧洲的交往日益频繁,很多欧洲传教士来华传教,各地纷纷兴建教堂。乾隆对欧洲文化很感兴趣,曾委托意大利传教士兼画家郎世宁、蒋友仁等人在长春园北部狭长地段修建以“谐奇趣”为主的一组“西洋楼”,又建造了“大水法”等人工喷泉,这是最早由国家大规模修建西欧形式的建筑和园林艺术。

乾隆把当时西欧盛行的建筑形式运用在皇家园林的局部,这是一个大胆的创新,一方面说明他对于中国造园的传统内容并不满足,把西洋园林式样修建在宫苑之中,以满足追求异域风光的猎奇心理,同时也表明乾隆时期还没有盲目排外心理,在很多领域都有兼收并蓄的胸襟。

圆明园“西洋楼”的建造,给中国传统建筑、园林艺术增添了新的内容,改变了以木构架为主的传统做法,变为以砖石木的混合结构,西洋柱式的使用、西洋古典券门、券廊的应用,壁龛、山花等使建筑立面效果全面改观。室内装修华美,配有西式家具、时钟、挂毯等,使这组建筑显然成为“东方凡尔赛宫”。建筑布局从传统纵向封闭院落变成了横向开敞对称的格局。“西洋楼”中的“迷园”、动物笼舍、喷水池、修剪整齐的树木是从西洋园林中移植过来的,建筑纹样中的蚌壳、卷草、甲胄、武器等图案也是中国建筑从未使用过的。

西洋楼采用的虽是文艺复兴后期建筑形式,但在修建时增加了中国建筑传统方法,如有的屋顶使用琉璃瓦顶,有的用琉璃装饰墙面,一些喷泉雕塑采用了中国的传统题材,如宝塔、十二生肖等,这组建筑在全园比重虽然不大,但石工雕刻要比传统中国建筑复杂很多,工匠们成功地完成了建造任务。

西洋楼的建筑造型主要来源于画家的手笔,因此很多建筑的整体比例失调,装饰也过于繁琐,并不是成熟简洁的作品,但是作为西欧建筑引进的首次尝试,对于丰富中国建筑和园林艺术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结论

乾隆时期修建的建筑以寺庙和园林为主,建筑形式不局限于北方地区的传统做法,将少数民族地区寺庙的建筑特征,江南园林的艺术特色,西欧盛行的建筑风格运用在皇家园林,既遵从了本地的传统,又吸收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建筑风格,使得这个时期的建筑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1]毕伟力,刘魁红,毕舒雅.跟我游承德—世界历史文化名城[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2]杨时英,杨本芳.外八庙大观[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

(作者单位:承德市普宁寺管理处)

猜你喜欢

园林艺术寺庙乾隆
论乾隆朝金川之战的影子腔演述
不断重建的寺庙
不断重建的寺庙
得造天物 皇家园林艺术
乾隆眼中的木鱼石
园林艺术中新技术以及新材料的应用
园林艺术设计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作用探讨
乾隆为何对香妃一往情深
武侠小说中的寺庙场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