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市七星椒病虫害生态防治技术
2015-11-30何安福谢坚
何安福++谢坚
摘要 介绍张家界七星椒主要病虫害的发生情况,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3个方面总结张家界七星椒病虫害的生态防治技术。
关键词 七星椒;病虫害;生态防治技术;湖南张家界
中图分类号 S436.41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8-0144-01
1 张家界七星椒发展基本情况
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辣椒正式引进至湖南湘西地区,1848年《植物名实通考》一书对辣椒有了较详细的记载。张家界市地处武陵山脉,属中亚热带山原型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热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昼夜温差较大,非常有利于辣椒生长过程中的营养物质积累与沉淀。张家界种植的辣椒品种主要为地方小辣椒品种——张家界七星椒。此品种枝条茂密,叶长卵形,果实表皮光滑,果肉较薄,种子较多,辣味辛重。果实向上簇生,每簇长5~7个果实,色泽艳丽,外形美观,如众星捧月,故名“七星椒”。张家界七星椒生长与开花结果适宜温度为15~30 ℃,土壤最适湿度为55%左右,空气最适湿度为80%左右,日照长度为10~12 h,中等光照强度比较好。
据统计,目前张家界市七星椒种植面积超过666.67 hm2,主要分布在永定区的沅古坪镇、王家坪镇、谢家垭乡和慈利县洞溪乡、武陵源区天子山镇、桑植县淋溪河乡等乡镇,常年生产规模1 000 hm2,七星椒产值达1.5亿元,鲜椒单产量 11.25 t/hm2左右,主产区椒农户种植收入就达到5 000元以上。2013年张家界市委、市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张家界市农业产业提质升级“523”行动计划的通知》,按照“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的要求,实施农业产业提质升级“523”行动计划,把张家界七星椒作为山地特色重点发展产业之一,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张家界七星椒产业[1]。七星椒是张家界地区常见蔬菜,由于其色泽鲜艳、风味独特、开胃生津等特征,深受广大游客和居民的喜爱。但由于七星椒的栽培管理粗放,病虫害大量发生,极大地影响了其品质,削减了其产量。为此,介绍张家界七星椒病虫害的生态防治技术,以指导七星椒的栽植。
2 张家界七星椒病虫害发生及生态防治技术
由于张家界七星椒种植区栽培管理粗放,常年连续种植,病虫危害日益严重。张家界七星椒主要的病害有猝倒病、立枯病、灰霉病,炭疽病、疫病、辣椒根腐病等,常见的地下害虫有地老虎、蝼蛄、蛴螬(金龟子幼虫)、金针虫(叩头虫幼虫)等,叶面害虫主要有蚜虫、白粉虱、棉铃虫、烟青虫等。由于辣椒病虫危害猖獗,化学农药用量长期居高不下,直接影响到辣椒的品质和质量安全。因此,应采取生态防治技术包括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
2.1 农业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主要是利用抗病虫品种、调整品种布局、选用健康种苗、采用间轮套种、调节播期、合理施肥、清理田园枯枝烂叶等。七星椒总体抗性好,具有抗旱、抗病、抗虫、耐寒等特征,与常规辣椒种植相比,七星椒在生产中普遍农药施用少。一是采用轮间种方式控制病虫。辣椒与玉米间作可以降低辣椒疫病、白粉病、病毒病等病害的发病率,可显著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七星椒与玉米间作最佳密度比为1.5∶1。辣椒忌连作,也不宜与瓜类、茄果类蔬菜换茬,可以合理轮作,如进行水旱轮作,或者与非茄科蔬菜轮作至少2年以上,可以减少土壤中病原菌辣椒根腐病数量。二是采用合适的灌溉方式。采用高垄栽培方式,干旱时,低温天气早晚浇水、中午不浇水,避免大水漫灌。出现暴雨时注意防涝,及时排水。三是清园与施有机肥。生长季节如发现病叶、病株后及时拔除,深埋或烧毁,收获后及时清除虫株、残株、病株,增施有机肥,如作物秸秆、腐熟的厩肥、绿肥等,提高土壤碳氮比,增加拮抗微生物的数量,抑制病原菌的发生[2-3]。
2.2 物理防治技术
物理防治是利用简单工具和采用各种物理因素如光、热、电、温度、湿度和放射能、声波等防治病虫害的措施。一是采用诱虫灯。目前采用最多的是利用害虫的趋光、趋波和趋色等生物学特性,采用频振高压电网来诱杀害虫,特别是对鳞翅目害虫效果较好。频振式杀虫灯安装时每盏灯的辐射半径100~120 m,灯与灯之间的距离为200 m左右,灯离地面1.2~1.5 m。每年5月上旬至11月上旬开灯诱虫期间,需专人负责,每隔1周清理1次虫袋和灯具,诱虫高峰期要求3~5 d清理1次,在早晨关灯后开始清理工作。二是使用黄色诱虫板。黄板大小规格一般为20 cm×24 cm,采用绳索或细铁丝固定在竹竿上,辣椒地中的黄板数量为 225~300张/hm2,黄板一般高于辣椒植株15~20 cm。利用蚜虫和白粉虱的趋黄习性,对蚜虫和白粉虱进行诱杀。三是覆盖薄膜。如覆盖银灰色地膜驱避蚜虫,也可以覆盖黑色地膜,使土壤吸收太阳能而升温,以杀死土壤病菌、部分杂草种子和土壤害虫等。四是采用糖醋液诱杀成虫。用糖6份、醋3份、白酒1份、90%敌百虫1份调匀,或用泡菜水加适量农药,诱杀地老虎、蛴螬等地下害虫[4]。
2.3 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主要有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菌抑菌等,其主要措施是保护和利用自然界害虫的天敌、繁殖优势天敌、发展性激素防治虫害等。
(下转第153页)
(上接第144页)
首先,利用自然天敌,目前释放最多的是赤眼蜂。将工厂化生产的赤眼蜂蜂卡粘贴于一次性纸杯内,并采用竹竿悬挂于辣椒地内,放蜂点120个/hm2,连续放2次蜂,降低棉铃虫、烟青虫等螟蛾类的种群数量。
其次,利用性诱剂。在田间设置害虫性诱剂诱捕器来诱杀鳞翅目害虫雄蛾如棉铃虫、烟青虫等害虫。可采用水盆式诱捕器诱杀,选用直径为20~30 cm的塑料盆,将塑料盆固定,并将害虫性信息素诱芯用细铁丝拴紧悬挂于盆口的中央,将盆内灌入七分满的水,并加入少量洗衣粉,诱芯与水面保持1~2 cm。将水盆放置于竹竿支撑的三角架上,诱盆需高出辣椒植株20~30 cm,诱芯有效期为1个月左右,诱捕器设置数量30~45 个/hm2。信息素引诱可打破成虫雌雄比例,降低自然交配率,减少子代种群数量[4]。
再次,保护天敌。如在辣椒田埂种植蜜源植物,为草蛉虫、蜘蛛、螳螂、七星瓢虫提供栖息地。如利用捕食性瓢虫防治蚜虫和其他一些害虫的幼虫和卵。1头七星瓢虫成虫可吃蚜虫100头/d,各龄幼虫平均可吃蚜虫80头/d。蜘蛛作为害虫天敌,具有繁殖量大、不易死亡、存活率高、耐饥饿、捕食害虫种类多等优点,能捕食如螟虫、蚜虫、棉铃虫等的卵与低龄幼虫。
最后,喷施生物农药。如用2 000 U苏云金杆菌乳剂500倍液防治棉铃虫。用0.3%苦参碱水剂400~600倍液喷雾防治蚜虫、白粉虱、夜蛾类等害虫。喷施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棉铃虫等[5-6]。
3 参考文献
[1] 廖东海,张琼,秦桂芳,等.武陵山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探讨:以张家界七星椒产业发展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14(14):294-295.
[2] 丁飞,曹国,耿培.玉米间作对辣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5):10824-10825.
[3] 杨和团,杨家贵,尹开庆,等.辣椒间作玉米控制辣椒白粉病为害试验初报[J].种子世界,2009(10):26-27.
[4] 黄志农,文吉辉,符伟.湖南辣椒生产概况与病虫害绿色防控[J].辣椒杂志,2011(4):43-47.
[5] 张吉良,付海滨,陈晓东.出口辣椒绿色标准化种植技术规范[J].现代农业科技,2013(1):84-85.
[6] 杨振波.辣椒病虫害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4(14):15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