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小叶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2015-11-30贾秋霞
贾秋霞
摘要 对玉米大小斑病危害症状、发病规律、发病因素进行介绍,提出针对该病的防治方法,以为玉米大小叶斑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玉米;大小叶斑病;危害症状;发病规律;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5.1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8-0141-01
作为一种真菌性病害,玉米大小叶斑病发病季节集中,常造成大幅度减产,一般情况下减产15%~20%,严重年份可达50%以上,因而严重影响玉米产量与经济效益的提高[1-2]。
1 危害症状
玉米叶片、叶鞘及苞叶均可受大小叶斑病危害,以叶片为主。大叶斑病发病后,有黄褐色或灰褐色长梭形病斑产生,长5~10 cm,宽1 cm左右,有时出现几个病斑连接成大型不规则形枯斑,严重时叶片枯焦。多雨潮湿天气,病斑上可密生灰黑色霉层[3]。小叶斑病发病后,有水渍状病斑形成,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变为中央黄褐色、边缘红褐色的椭圆状,病斑大小不一,最长约2 cm。如果种植的玉米品种抗病性较强,感病后仅表现为圆形坏死小斑点,但病斑连片后会造成叶片干枯死亡,有稀薄的黑色霉层在病斑反面或枯死叶片反面产生。
2 侵染循环
玉米大小叶斑病病菌属半知菌类,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同玉米的病株残体在田间以及玉米秸秆的病叶上越冬,种子也可带少量菌源。第2年越冬分生孢子再经风、雨飞散传播,进行侵染。
3 发病条件
玉米大小叶斑病主要在低洼、密度大、种植较晚、植株矮小、氮肥施用量大、连作多年、盐碱大的地块发生[4]。
3.1 大叶斑病发病条件
大叶斑病在气温20~25 ℃、相对湿度90%以上时易发病,10~14 d病斑可以产生分生孢子。低温过高或过低,相对湿度低于60%则病害受到抑制。从拔节到抽穗期,气温适宜,降雨频繁,病情发展迅速。
3.2 小叶斑病发病条件
小叶斑病在气温26~29 ℃时适宜发生,气温达到24 ℃时,孢子萌发只需要1 h左右,高温多湿,时晴时雨,会造成小叶斑病流行。
4 发病规律
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玉米小叶斑病,以气流、雨水传播为主,雄穗抽出后发病最重。玉米大、小叶斑病常常混合发生,不仅对叶相关部分进行危害,也可造成茎秆折断或果穗腐烂。玉米生长季节内,经过多次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在田间,由植株下部叶片逐渐向植株上部叶片垂直扩展。该病潜育期短,经多次再侵染,危害加重,于玉米收获后随病残体越冬。叶片被害后,使叶绿组织常受损,影响光合机能,导致减产。一般抗病性差的品种,生长期田间闷热潮湿以及地势低洼、施肥不足等情况下,发病较重。玉米连茬地及离村庄近的地块,由于越冬菌源量多,初侵染发生早且多,再侵染频繁,易造成流行。
5 防治方法
5.1 农业防治
5.1.1 选用抗病品种。选用高产、优质、抗耐病的玉米杂交品种,如榆单9号、陕单609、郑单958号等,并注意品种的合理搭配,避免品种单一化。
5.1.2 加强栽培管理,控制菌源。玉米收获后,机深翻30 cm以上,并及时刨根拾茬,清除秸秆落叶,避免连作,实行3~5年倒茬1次,消灭菌源;适时早播,施足底肥,配方施肥,增施磷、钾肥,合理密植,在种植形式上,采用大垄双行、间作套种、宽窄行种植等技术。
5.1.3 搞好预测预报。选择大小叶斑病发生严重的地块,建立测报点,进行定期观察。如果出现病株且病叶开始由下至上扩展,且近期天气预报有中到大雨,则可得出15 d左右病害流行的预报,以为科学进行化学防治提供依据。
5.1.4 摘除玉米底部老、病叶,消灭侵染来源。为了有效压低田间再侵染的菌量,推迟发病高峰,可对玉米底部老、病叶进行摘除,并带出田外烧毁,同时也可起到改善田间小气候的作用。打叶标准:当病叶率在20%左右,病株率在70%以上,摘除玉米底部2~3个叶片及底部枯叶。
5.2 化学防治
玉米抽雄前,喷施叶面肥和杀菌剂,可有效预防玉米大小叶斑病的发生。掌握玉米抽雄灌浆期的防治关键期,在发病初期,用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10 d喷施1次,连续防治2~3次。发病后,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70%康正津可湿性粉剂750 g/hm2、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对水750 kg/hm2进行喷雾防治[5]。
6 参考文献
[1] 赵桂东,陆化森.夏玉米大、小斑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玉米科学,1996(1): 74-75.
[2] 王晓鸣,巩双印,柳家友,等.玉米叶斑病药剂防控技术探索 [J].作物杂志,2015(3): 150-154.
[3] 陈梅英,夏瑛光.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J].河南农业科学,2000(7): 19-20.
[4] 郑明祥,胡盛根.玉米叶斑病药剂防治试验[J].植物医生,1997(4): 29-30.
[5] 金晴华.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防治[J].云南农业科技,2013(2):6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