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在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中的功能研究
2015-11-30王传友
王传友
摘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既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目标。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并结合教学实践,对大学体育中社会适应学习目标的历史流变、社会适应理论及其本质进行了分析研究。作者发现体育运动在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价值。期望研究结果能为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体育运动 大学生 社会适应能力 价值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10—0090—03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就业方式亦呈现多样化趋势。走上社会之后能够构建良好的人际环境,有良好的社会实践能力、精深的专业知识、敢于竞争的意识,并尽快地适应新环境和新形势的挑战,尽快地适应社会,转换社会角色,即是当代大学生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这也是教育者不能回避的问题。
1 社会适应能力的概念
通过查阅文献,我们发现:由于研究视角、研究对象的不同,学者们提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概念有较大差异。
从哲学上来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即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马克思曾经指出:“人在现实中既作为社会存在的直观和现实享受而存在,又作为人的生命表征而存在”。说明了人所具有的两重性:自然性和社会性,而后者更重要,它是人的本质属性。作为社会实体,人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同时,人在社会生活中还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社会关系的影响。所以,“社会人”应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于个人来说,社会适应能力的根本意义在于在群体中展示、发现和发展自我,在纷繁的社会中获得个人的完整性和全面发展。路锋辉提出: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体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征总和。其特征是过程性、稳定性和阶段性。陈建文博士认为“社会适应”是一种人格现象。社会适应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主动地顺应环境,调控和改变环境,最终达到与社会环境保持和谐关系和平衡状态。
综上所述,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自我意识、集体适应、心理健康等方面相对稳定的特征总和,具有过程性与阶段性等特征。
2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问题的主要表现
当前,我国在校大学生中存在的“适应问题”一般发生在两个阶段:一是人学的初始阶段,二是就业后。前者属于如何适应大学新生活的问题,后者属于如何适应社会的问题。
2.1 大学生入学初社会适应问题的主要表现
大学生入学初社会适应问题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学习上的不适应。学校管理方式不适应,学习方式的不适应,缺乏学习动力。大学考上了以后,前一阶段的学习目标已达成,新的学习目标还未确立,于是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动力没有了,对未来有些茫然,对学习失去兴趣。第二,生活环境不适应:表现为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的不适应和生活范围的不适应。第三,人际关系的不适应。在中学,学生的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学习上,很少接触社会。学校和家长对于人际交往也不重视。这就导致了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的锻炼,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更无从谈起了。中学阶段交往的对象主要是家长,老师和同班同学,人际交往相对简单。同学们的竞争主要是学习成绩,不涉及到利益关系,交往相对容易些。在大学,人际交往的范围和目的都有很大变化。大学生不仅要和本班的同学交往,还要和不同年级、不同系别的同学打交道,还要和校、系等有关部门的老师和职工打交道;由于勤工俭学,参加各种教学实习等,还要广泛地和社会接触。尤其在入党、争取奖学金、推荐免试研究生等方面都存在竞争,这些使大学的人际关系复杂化,交往难度增加。由于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和技巧,很多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受挫,甚至产生了心理问题,影响了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2.2 大学生就业后社会适应问题的主要表现
大学教育是专业教育,大学毕业后绝大多数学生随之要就业,如何就业和如何适应新的职业生活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个“适应问题”。在大学生离开校园、走向社会后,其社会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眼高手低、就业困难。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变得越来越大众化,而大学生在选择工作时往往期望值过高,一般工作看不上,好的工作又难找,有些人找到工作后,虽有大量的理论知识,但由于严重缺乏实践经验,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
第二,心态浮躁,频繁跳槽。在对毕业一年的大学生的访谈中发现有些已经换了五、六份工作了,而且对当前的工作依然不满意。
第三,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团队精神。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现代人的自我意识增强,大学生中很大一部分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缺少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更没有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
3 体育教学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关系
“社会适应”是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中规定的学习领域之一,也是我们过去忽视的领域。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既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目标。《纲要》中规定的“社会适应基本目标”是: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社会适应发展目标”是: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主动关心、积极参加社区体育事务。
在体育教学存在着特殊的社会组织,即班级与小组;特殊的社会角色,即教师和个性不同的学生;特殊的社会活动,即体育活动;特定的社会规范,即课堂规章制度。人们在体育活动或竞赛当中,既有互相协作配合,又存在相互竞争,又必须遵守一定规则进行比赛活动,这种在体育活动中形成的交往合作、竞争、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行为会迁移到日常社会生活、学习、工作中去,有利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所以,体育活动对提高人的社会健康水平,成为社会人,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是由体育活动的社会特征所决定的。由此可见,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是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培养目标。endprint
4 体育教学在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中的功能
4.1 体育教学有利于促进培养大学生社会角色意识
角色在词典中这样诠释:“戏剧或电影、电视中,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社会学家则用角色这个概念用来分析社会结构、社会行为。大学就是一个缩小的社会,而体育课堂则是一个微型社会,大学生在从事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会有各种不同的角色呈现,而且每个人都能够找到“合适的角色”,有可能承担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也有可能承担决策者及指导者等角色。体育活动具有很强的选择性,能够展现个性鲜明的自我,体育活动中的角色扮演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社会角色意识,增强团队精神、群体意识与协作能力。例如,篮球运动可以为学生适应社会角色转换提供便利条件。在场上,各个队员分担的位置不同,扮演的角色也不一样。体育教师或教练会根据队员的个人能力把其分为前锋、中锋、后卫等不同的角色。篮球运动可以让大学生懂得社会是与人们的某种地位、身份相一致的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个人努力是可以成功扮演各种角色的。
4.2 体育教学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责任,是指分内应做的事,或者是指没有做好分内应做的事,因而应当承担的过失。责任,是在特定的情境和条件下,个人或人群对他人或事务形成的一种必然性的社会关系,这种必然性以法律、道德、良知、承诺来维系。责任感,是自觉把分内的事做好的一种心态。现代体育的本原是一种游戏,是一种负有责任感的游戏,甚至是一种负有世界责任感的游戏。参与者不仅要对竞赛的过程负责,还要对竞赛的结果负责,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求对球迷、观众负责,更要对所代表的群体、社团、社会、国家和民族负责。一个有责任感的体育活动参与者有正确认识自我,做事要有分寸,还要能正确预见事情的后果。
4.3 体育教学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规则意识和公平竞争精神
体育竞赛的规则具有模拟社会法规的性质,在这个领域,社会公民和未来社会的公民自觉的、心甘情愿地接受着遵守社会规范的教育。现代竞技运动是一种全世界共同遵守相同规则的活动,同时公平、公正、公开地遵守“游戏规则”的特点,以及平等参与但结果不同的法则。认同人类共同遵守的规则来进行游戏、接受公平竞争的观念并担当起增强民族自信心的角色,非体育莫属。此外,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原则、体育道德,都具有很高的社会理想价值。
竞争是体育的本质特征,而体育的竞争是在“公平、公正”的规则为前提下进行的。奥林匹克精神即互相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精神。那么,什么是公平竞争呢?公平竞争是一组期望,包括遵守规则、尊重他人、胜不骄败不馁、宽容待人,目的是在体育中创造持久、积极的人际关系。在竞技体育中树立的公正、民主、竞争、协作、团结、友谊、谦虚、诚实等道德观念,是社会不可缺少的规范文化,对大学生来说,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通过体育运动让学生学会公平竞争,在步入社会后便能很快适应社会。
4.4 体育教学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
现代社会是人际交往频繁的社会,处处需要与他人建立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心理保健的功能,给人以支持的力量,同时满足人的归属感、安全感、自尊、自信等多种心理需要。体育课堂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微型社会,体育教学本身就是师生、学生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往往要根据教学要求,承担某项体育运动的角色,并按照一定的体育规则和体育道德标准,完成既定的体育教学任务,而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浓缩的社会交往活动,它是学生最早接触的社交场所。随着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社会交往的频繁发生,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也随之形成与发展。体育教学对于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进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独特作用。而在自主性运动中,为维护运动的持续和秩序而进行的社会交往,无疑增强了大学生社交技巧。因此,体育运动为大学生提供了人际交往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
5 结语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和合作的社会,激烈的竞争对人们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运动对于大学生不仅具有自然生物学意义,更具有社会文化意义。充分利用体育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能力,完成社会适应学习领域的任务。大学体育教育要将体育运动作为一种思维方法、行为方式、生活内容和价值观念传授给所有学生。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自觉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意识与能力,全方位培养学生的人格、品格和体格,全面实现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培养目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