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经济一体化进程研究
2015-11-30杜小军魏建国刘良忠
杜小军,魏建国,刘良忠
(鲁东大学商学院,山东 烟台264025)
一、引言
经济一体化通常都是在地理位置邻近、经济上相互依赖度大的国家之间优先实行,然后以此为基础再向外延扩大。因此,随着经济全球化进展加快以及国际关系的缓和,区域经济合作迅速兴起,东亚各国纷纷提出有关建构东亚区域合作的概念与构想。1965年,日本著名经济学家小岛清提出“太平洋圈构想”,认为在东亚地区甚至亚太地区必须建立一个由亚洲国家自己主导的经济集团,而不是由欧洲和美国所主导的和平。冷战过后,中国亦开始重视东亚地区的合作建构。迄今为止,中日韩之间已形成了十分紧密的经济联系。从中日韩三国间的贸易来看,双边经贸合作日益密切。其一,中日两国之间的经贸发展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两国的贸易额从1989年的146.6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3 124.2亿美元,净增21倍以上。自2002年两国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 000亿美元大关以来,仅仅用了5年时间就突破2 000亿美元大关,到2006年两国的进出口总额达到2 072.9亿美元。其二,中韩两国1992年建立外交关系后,两国关系全面深入发展,特别是2008年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之后,两国关系发展更为迅速。1992年贸易总额为50.28亿美元,到2005年两国的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1 000亿美元大关,达到1 119.28亿美元,韩国自此也成为继欧盟、美国、日本、东盟之后与中国的贸易规模超1 000亿美元的国家和地区之一。从2010年开始,中韩对外贸易总额已经超过了韩美、韩日之间的贸易额总和,成为韩国的最大对外贸易伙伴。从两国间的对外投资情况来看,到2003年,中国已经成为韩国最大的海外投资对象国,而且首次成为韩国第一大出口市场,韩国则是中国第四大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国,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双方互为重要经贸合作伙伴的关系不断加强,两国己经成为对方的重要经济合作伙伴。尤其是近两年来,中日之间由于政治等原因对外贸易总额出现下降趋势,但中韩之间的贸易额稳步上升,在2012年、2013年中日贸易额分别出现-3.9%和-5.13%的负增长率的情况下,中韩贸易额则分别以4.39%和6.97%的速度增长,到2013年中日、中韩贸易额差距仅有382.5亿美元,在中韩贸易额呈逐年扩大趋势的背景下,日本与中韩两国的贸易额却在缩小,中日贸易一直作为“东亚大动脉”的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三,韩日的经贸关系日益密切,两国的对外贸易一直处于持续增长中。两国的贸易总额近几年来一直保持在400~600亿美元之间,日本是韩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投资国。
虽然中日韩三个国家间的经贸往来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但是中日韩却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合作步伐最慢的群体。目前中日韩三国经济联系是否密切,是协调发展还是地区分割、恶性竟争?是具有内在的依存性而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逐步加深,还是区域分化趋势愈来愈强[1]?本论文主要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和相关数据
为了分析1980年以来中国、日本和韩国一体化发展状况,我们利用了三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采用协整和Granger因果分析方法来判断3个国家一体化过程的发展。具体研究中日韩三国的一体化时,我们又根据中日韩经济联系的历史特点,将时间序列分成1980~1992和1993~2013年2个阶段。我们研究的目的主要是要判断中日韩1980年以来区域一体化程度日益密切还是与其相反以及2个时间段内区域一体化过程演变特点。
我们研究的中日韩三国一体化进程的时间跨度为1980~2013年,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国际统计年鉴》1981~2013年以及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文使用Eviews5软件进行操作。
三、计量分析过程
(一)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由于时间序列都显示出强劲的趋势(持续的上升或下降),即使它们之间没有任何的经济关系,回归结果也可以得到较高的可决系数,就可能产生伪回归现象,所得到较高的可决系数是由于趋势的出现,而不是两者之间真实的经济关系,使得不存在任何关系的变量呈现显著的回归结果[2]。所以,在对时间序列做回归之前,要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以考察经济变量是否平稳,然后根据单位根检验的结果进行协整检验,判明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是真实的还是谬误的。进而再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深入考察非平稳变量间相互关系的方向。
样本数据选择中国、日本和韩国1980~2013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3][4]。由于对数据取其自然对数,既不会改变原来的协整关系,又能使其趋势线性化,从而消除时间序列存在的异方差,所以对三个国家的GDP分别进行对数变换。变化后中国、日本、韩国的GDP分别用LnGDP-Ch、LnGDP-Ja、LnGDP-Ko来表示,各变量的变化趋势如图1。
图1 LnGDP-Ch、LnGDP-Ja、LnGDP-Ko的变化趋势
从图1可见,时间序列 LnGDP-Ch,LnGDPJa,LnGDP-Ko明显具有逐年增长的趋势,变动方向一致,明显表现出一种不平稳性。
由表1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可知:中日韩3个国家GDP的对数(LnGDP)变量的ADF检验值均大于其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不能拒绝3个变量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从而表明3个国家的时间序列变量都是不平稳的。且3个国家GDP对数的一阶差分(LnGDP)变量的ADF检验值均小于1%、5%和10%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拒绝3个变量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从而表明3个国家的时间序列变量的一阶差分都是平稳的。所以,可认为3个国家GDP对数的一阶差分均通过了平稳性检验,所以3个国家的GDP都是1阶单整的,即GDP-I(1)。所以,对中日韩3个国家的GDP变量不能采用传统的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和检验,需要进一步采用协整方法检验它们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
表1 各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二)协整检验结果
协整检验一方面可以避免伪回归问题,从而为正确建立经济模型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协整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检验变量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波动关系,从而更好的认识经济变量之间稳定的变化规律[5]。
通过对3个国家的GDP进行平稳性检验的结果,我们知道3个国家的GDP是满足1阶单整的变量,它们之间是否具有协整关系,还需要利用1987年恩格尔和格兰杰提出的EG检验方法,来判断三个国家的GDP变量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表2中给出3个回归方程残差序列的ADF检验结果。
根据表2的数据可知,1980~2013年间中国、日本、韩国的 LnGDP-Ch、LnGDP-Ja、LnGDP-Ko变量回归方程中的残差都没有通过ADF检验,也就是说,从1980年到2013年的时间跨度来判断,中国、日本、韩国GDP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即3个国家GDP之间不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然而,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的结束,全球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更为密切,区域经济合作更是迎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中国与韩国也与1992年8月建交,为中国、日本和韩国的区域一体化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因此,本文重新选取1980~1992年间的数据和1993~2013年间的数据进行分析。
表2 1980~2013年间残差序列的ADF检验结果
先对1980~1992年间的数据进行分析。利用与前面同样的方法,可以检验LnGDP-Ch、LnGDP-Ja、LnGDP-Ko变量是非平稳序列数据,而且LnGDP-Ch 满足 I(1)形式,LnGDP-Ja、LnGDP-Ko变量满足I(2)形式。所以在1980~1992年间,中国与日本、中国与韩国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然后对LnGDP-Ja、LnGDP-Ko变量进行协整检验,表3是2个回归方程残差序列的ADF检验结果。
根据表3数据可知,韩国和日本的LnGDPKo,LnGDP-Ja变量回归方程中的残差通过了ADF检验,也就是说,韩国和日本的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表3 1980~1992年间残差序列的ADF检验结果
再对1993~2013年间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检验 LnGDP-Ch、LnGDP-Ja、LnGDP-Ko变量是非平稳序列数据,而且都满足I(2)形式,所以,对LnGDP-Ch、LnGDP-Ja、LnGDP-Ko变量进行协整检验。表4中给出3个回归方程残差序列的ADF检验结果。
根据表4数据可知,中国和日本的变量LnGDP-Ch和LnGDP-Ja回归方程中的残差项ADF值为2.760 095,大于1%、5%、10%显著性水平下的ADF临界值,所以此时间段中国和日本间不存在协整关系;中国和韩国的 LnGDP-Ch,LnGDP-Ko,韩国和日本的LnGDP-Ko,LnGDP-Ja变量回归方程中的残差都通过了ADF检验,也就是说,中国和韩国、韩国和日本的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表明中日GDP变量间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而中韩、日韩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由于这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不能确定具体的因果关系,所以,需要进一步对变量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
表4 1993~2013年间残差序列的ADF检验结果
(三)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通过上面的协整关系分析,我们知道1980~1992年间韩国和日本的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而在1993~2013年间中国与韩国、韩国与日本的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所有我们只要对存在协整关系的变量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变量则不需要进行Granger检验,检验结果如表5。
表5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从表5中可知,(1)1980~1992年间日本是韩国的Granger原因。(2)1993~2013年间中国是韩国的Granger原因;韩国和日本互不为Granger原因。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变量的平稳性检验、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从总体上看,1980~2013年间中日韩经济发展不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1980~2013年间中国、日本和韩国的经济发展是非平稳的,相互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即不具有长期的稳定均衡关系。主要是因为起初中国和日韩虽近在咫尺,却在冷战时期分属不同的阵营,双方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各不相同,相互缺乏充分的了解和经济联系。不少日韩企业对来华投资抱有很大的热情,但因为对中国的国情、投资环境、有关法律等缺乏充分的了解而迟疑不决,因此导致了彼此间的经贸来往和合作缺乏信任的基础。冷战结束以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给区域一体化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中日经济联系一直处于曲折不稳地发展过程,虽然中日之间有强大的经济利益,但日本依然回避与中国建立更加紧密的经济关系,两国的经济合作仅限于以市场为导向,以贸易和投资为主要形式的功能性合作。中国与韩国于1992年建交,相互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但是日本和韩国在希望中国为其经济发展提供机遇的同时,又担心我国强大以后对他们的国家安全构成威胁,这又为彼此之间的深入合作设置了重重障碍,以致中日韩一体化进程缓慢。
2.从局部来看,中日韩三国的一体化进程逐步加深
从第一个时间段来看,1980~1992年间,中国与日本、中国与韩国不存在协整关系,表明中国与日本、中国与韩国之间经济联系不够密切,各自独立发展,相互间的一体化程度较低。但是韩国与日本间存在协整关系,经济联系比较密切,日本是韩国的Granger原因,一体化程度高。
从第二个时间段来看,1993~2013年间,中日韩区域一体化不断加深,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处于核心地位,中国是韩国的Granger原因,这种地区之间的主要作用是单向的,这种过程仍在不断的发展中。从中韩双边贸易来看,中韩彼此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都在增加,两国进出口商品的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从过去的以原料型为主转向以制成品为主、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方向提升。中韩双边贸易保持快速增长,经济联系密切,究其原因,一是两国经济上的互补性强,相互需要的商品种类较多,有利于贸易的发展;二是互相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有利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中国于韩国而言;三是两国企业相互投资增加,带动了两国贸易额的不断扩大。
日韩之间仍然保持密切的经济联系(协整关系),但是两个国家之间互不为Granger原因。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对韩国的经济援助骤减,韩国急需外来资金和技术的援助,而实现韩日邦交正常化则可以极大地促进韩国经济的发展,两国于1965年12月8日举行了韩日会谈批准文书交换仪式,从而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从此以后,韩日两国之间的贸易、投资、技术合作等范围的经济合作得以实施。
总的来说,目前中日韩的区域分割现象是存在的,在1992年前后存在很大的差异,但这种分割趋势正被一体化趋势所替代。
(二)加快中日韩三国一体化进程的建议
1.加强政治信任,才能奠定可持续发展的“经热”的坚实基础
中日韩三国之间的地理距离非常近,时空距离随着现代化交通的发展而缩短,经济距离也在不断拉近,这些先天条件构成了三个国家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事实上,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日韩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联系不够密切,因此中日韩三国应当从大局出发,以整体利益为重,排除彼此间的不信任,尽力扩大各种形式的交流,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和友谊,积极扩大经济合作与政治交流,促进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从而维护亚太地区的稳定和和平,使得中日韩三国的经济发展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前面的分析表明,中日经济间一直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两国在地缘上的冲突,民间之间的互相敌视,尤其是日本近两年来的所作所为等一系列的因素不时的会影响到两国良好的经济联系,不时表现出“政冷经热”或者“政冷经冷”的局面。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国经济迅速崛起而日本经济日渐消沉的过程中,中日两国的国际经济地位和国际贸易地位都发生了截然相反的变化。以此为背景,中日两国在对方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也随之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中国在日本对外贸易中的地位迅速提高,而日本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趋于下降。从2013年全年的数据来看,2013年日本由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下降到第五大贸易伙伴,中日双边贸易总值为3 125.5亿美元,下降了5.13%,以至于中日之间经济一直处于曲折发展变化中。
事实上,中韩贸易不断扩大、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双方政治对立较少。而中日贸易额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围绕历史认识和领土问题的摩擦也成为了拉低中韩两国对日贸易额的压力。
2.优先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推动中日韩一体化发展的步伐
2002年在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峰会上提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设想。设想中的自由贸易区是一个超过15亿人口的大市场构成的三国自由贸易区[6]。自由贸易区关税和其他贸易限制将被取消,商品等物资流动更加顺畅,区内厂商往往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大市场和收益,消费者则可获得价格更低的商品,中日韩三国的整体经济福利都会有所增加。中国、日本和韩国在自由贸易上如果能达成一致,建立起一个自由贸易区,将使各国都获得巨大的经济一体化利益。但目前三方谈判也面临许多非经济领域的困难。中日、韩日关系近来不佳,历史问题、领土纠纷等敏感问题此起彼伏,这对东亚自贸区的建成构成了挑战。
前面的分析结果表明,中日经济联系不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短期内也不存在均衡关系。可见,中日之间付诸实际还有很多阻力。实际上,在中日韩三角关系中,建立三国自由贸易区的条件尚不成熟[7]。日本对建立中日自由贸易关系反应冷淡,主要原因是日本对中国的崛起视为威胁。再加上日本国内反对势力造成的政治上的困难,近期内中日难以签订自由贸易协议;在另一方面,中国和韩国存在均衡关系,而且中国是韩国的Granger原因。中国和韩国自建交以来,在政治上互相信任,在维护和发展朝鲜半岛和平稳定方面已经形成了共识并始终保持合作。经济上的联系愈来愈密切,中韩两国的合作具有良好的基础。那么可以率先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8],并且以此推动中日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最终促成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推动三国经济一体化发展。
3.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降低贸易保护主义,减少贸易摩擦,加强经济合作与联系,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要求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WTO的诞生,国际经济间和平、有序、共赢的局面并没有如期出现,相反,由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国际贸易摩擦频繁发生。持续、频繁的贸易摩擦,严重的破坏了双边正常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关系,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不利影响。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贸易合作竞争的增多,中日韩三个国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频繁的贸易摩擦。中日之间的贸易摩擦由来已久,早在1995年初,日本根据WTO中的《农业协议》第5条特殊保障条款对从中国进口的大蒜和生姜提出限制进口措施,最终以中国实施出口配额管理和日方实施进口商申报管理而结束。此外,随着中国实行深化改革和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政策,加快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调整了产业结构,大大降低部分产品(如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了其国际竞争力。另外,在流通渠道、流通环节上,中国的部分产品也占据相对优势。而日本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亚洲各国中日本复苏最为缓慢。到目前为止,日本国内经济仍然不景气,失业状况没有好转;国内成本上升,尤其是劳动力成本;部分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尤其是农产品、纺织品和服装,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日本政府为保护国内产品和国内有关部门的利益,采取紧急进口限制措施。
韩国在保护本国市场方面是一个贸易壁垒较为严重的国家,采取了多种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等多种措施用来限制其他国家商品进入,受其影响,许多中国商品很难向韩国出口。
事实上,中国、日本和韩国三国经济之间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这种经济互补的优势奠定了进一步深化三国经济合作的坚实物质基础。推进三国经济合作既符合中日韩三国的主观愿望,也符合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要求。因此,中日韩经济要一体化发展,就要以互利共赢为出发点,降低贸易壁垒,取消贸易保护主义,最终实现共赢。
[1]踪家峰,刘姗姗.基于协整与Granger因果分析的地区一体化进程研究:以京津冀和长三角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2):30 -33.
[2]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26-165.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5]李子奈.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61-300.
[6]汤秀莲.东北亚经济发展中的“中、日、韩自由贸易区”[J].南开经济研究,2004,(6):78-82.
[7]刘翔峰.关于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几点思考[J].当代亚太,2004,(7):42-45.
[8]王宇光.关于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07: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