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贺古城宗祠的艺术特质与文化特征

2015-11-30张锋

艺术百家 2015年4期
关键词:宗祠古城建筑

张锋

摘要:临贺古城宗祠是传统儒家伦理与民间祠堂的集合。本身带有浓厚的地域特点,其整体布局呈现群落形态,围绕文庙排列显示了中华文化四海同心的伟大凝聚力,不忘祖根、和而不同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特征。建筑体现古代风水思想,以南方特别是岭南建筑样式为主,多为民间祠堂,具有多方面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建筑艺术;临贺故城宗祠;地域特色;艺术特质;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15)04-0247-02

临贺古城即今广西贺州市贺街镇所在地,是一座古建筑保存完好的古城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建筑形态多样,传承久远,各个历史时代的建筑层垒式积淀,是较为完好的现存古建筑活宝库。宗祠是其重要组成,是古代宗法文化的物质载体,有着很浓厚的艺术与人文内涵。

一、临贺古城宗祠的整体格局与文化特征

(一)现存宗祠数量多而集中,呈现群落形式。临贺古城现存保护完好的宗祠20座,毁坏4座,基本保持了自建造以来的固有面貌。如此大规模集中的宗祠建筑群,在全国也不多见,可以说是蔚为大观,缘于贺街镇的特殊地位。因它是旧县治地,要冲之所,自西汉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晋书·地理下》:“自北徂南,入城之道,必由岭峤”。宋人周去非《岭南代答》卷一《地理门》:人岭南之途有五,“自道(道州)人广西之贺(临贺)四也”。说明道州至贺州的这条古道属于五道中的第四条。清地理学家顾祖禹在《读书方舆纪要》卷八十一中,说秦末尉佗如不在桂岭拒防,其后果必然是,北兵“从道州而风驰富川、临贺之郡,则西粤之藩篱尽决矣”,文中说明了这条“新道”的具体走向是“道州-富川-临贺新道”。它是在楚越岭口。“古道”的基础上扩筑而成,是一条水陆兼程,以水路为主的秦通“新道”。这条古道北连潇水,南接贺江,所以人们将之命名为“潇贺古道”。临贺古城是古道之重要节点的行政中心,地理位置极其重要,自明清以来乃至民国时期,各宗族建立宗祠大多选址奠基于此。如清末光绪年间重修的邵氏宗祠即位于城内官道旁,给进城办事、应考的族人提供食宿方便。同时,聚族举行祭祀典礼也较为有利。加上旧时官僚士绅有财力者也多居于县治,倡导与兴建自然也有很多关联。王氏宗祠即由清咸丰年间的知县王康济(山西太原人)倡议而成。该宗祠建在县衙门前60米处,若无官员首肯是不可能的。临贺古城姓氏宗祠多而集中、保存完整,聚落式呈现。

(二)以文庙为中心的排列布局,孔子、文魁星的象征意味。在整个城建布局中,以文庙为中心,其内在文化心态和价值取向是不言而喻的。在临贺宗祠建造者的心目中有着很独特的位置,也是宗祠的立论根基。尤其是对于中华文化核心——儒家文化的心理认同。临贺古城居民同样渴求功名,追求文脉,期待借助科考赢得人生价值的最大实现。所以,临贺古城宗祠围绕孔庙展开布局有其内在的逻辑,寄望于文宗庇佑,祈盼文魁阁星照耀宗族的文化象征。这个在莫氏宗祠祠联中即有体现,如其堂联:“溯本追源忆念文昭徵祖德,攻书苦学传承仲节好家声。”据此,笔者认为这一布局是中原文化影响的外在体现,彰显中华文化四海同心的伟大凝聚力。如今,文庙虽然不复存在,但是作为文庙附属建筑的文笔塔依旧直插云霄,现存的宗祠围绕其星罗棋布。可见,这一优良文化传统在临贺古城宗祠的整体布局中得到传承。

(三)不忘祖根,保留本民族或族群的旧有文化传统。临贺姓氏宗祠基本属汉族所有,客家人作为一个重要族群,其宗祠自然也有相当数量。在众多姓氏宗祠中,只有极个别如邓氏提及瑶族族人。宗祠兴建的目的是孝亲敬祖、凝聚族人,是儒家伦理的体现。这一点在临贺古城姓氏宗祠的多个方面都有所体现,如堂号、楹联等。在现有的宗祠文献和族谱中,占据大量篇幅论证自身渊源,对郡望和堂号的论定可以说是核心,因为它涉及到自身血脉的根基所在。尤其是客家人在追溯祖先时,表现的更为明显,具有明显的拒异性。客家人有“宁卖祖田,不忘祖音”的说法。这说明客家人在文化上强调自身独特性的特点是非常明显的,其实包括客家人在内的整个汉族对此的重视程度都是非常之高的。

二、临贺古城宗祠的建筑特点与艺术特质

(一)建筑特点

第一,顺应地势,“背山临水”,体现古代风水思想。临贺古城宗祠多数背依瑞云山,前流临江水。即便由于选址不能面向自然水流的话,也必定开凿池塘,造出一片灵动的活水。如刘氏、莫氏、邱氏宗祠均在祠前修造池塘。盛夏之际,荷花飘香,实在让人心旷神怡。可谓顺风顺水,背(辈)有依靠。临贺古城宗祠的选址极为讲究,占尽风水地理优势,取山清水秀的神韵,希冀后辈儿孙能够代出贤良。

第二,风格多样,南方建筑风格为主。临贺古城宗祠主要包括以下类型:江南园林式,岭南广府式、客家样式、中西合璧样式。如李氏宗祠就是江南园林式典范,刘氏宗祠则为岭南广府风格的镬耳建筑,尤其特别的是谢氏宗祠则带有中西合璧色彩,该宗祠门面兼具罗马式半圆形拱门的教堂样式与哥特式修长立柱的轻快向上风格,内堂却是中式格局,着实与众不同,此种风格在临贺古城独一无二,在整个桂东也不多见。在所有的建筑样式中,岭南建筑为代表的南方建筑占据主要地位。

第三,普通民众宗祠为主,达官显宦风格不多见。古代建筑形制受到官府的严格管控,宗祠也不例外。有人指出:临贺古城宗祠群,没有一座在大门前树立有高大旗杆是受制于建庙规则,因为只有四品以上官员方可在宗祠立杆。故此,推定临贺古城宗祠群以民众宗祠为主。其实笔者在前文也提及了这一点,从屋顶形制即可断定,临贺宗祠以基本型的硬山顶和悬山顶为主,屋脊装饰也较为简单。总之,从临贺古城现存以及文献资料中反映的宗祠级别来看,整体上是普通民众的宗祠为主。

(二)艺术特质

临贺古城宗祠的艺术特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均衡之美、气质之美、装饰之美和人文之美。

第一,对称和谐的均衡之美。临贺宗祠讲究比例,屋宇殿堂按中轴线严格对称建设,完全体现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质。宗祠依序展开,建构得体,地势开阔,布局匀整。如廖氏宗祠,平面布局为两相对称、整齐划一的传统格局,有明显的中轴线。再如龙氏宗祠整体建筑布局一进三座两廊两耳厅,为一左一右对称,取双数合对之意。正中建筑则取单数,取中正持重之意。同时,前中后三座呈步步高递进。步步高和对称的建筑风格是建筑宗祠的一般法则,临贺古城其余宗祠也大多以此为建筑原则。加上开阔的地势,使人心胸愉悦,得到一种凝重平和的感觉。

第二,大气与质朴并重的气质之美。宗祠是礼制建筑,在建造中突出气势壮观、富丽堂皇的整体风貌。各宗祠在兴建过程中,也在当时政策和财力容许的范围内,尽量彰显大气磅礴、富丽堂皇的气派。整体上来讲,这些宗祠与普通民居来比较的话,是独特而壮观的,毕竟它是整个宗族外在的象征。即便是外来人,不用看堂号、不用专业知识,也可以直接凭感觉断定宗祠所在。临贺古城宗祠大量采用青砖灰瓦,砖木结构,即便当代重修的个别宗祠运用了钢筋水泥,但在外观上仍然保持旧有色调与质地,修旧如旧。整个色系以青白相间为主,配以黄红绿等基础色,大气与质朴并重,尽显高贵又素雅厚重的气质之美。

第三,综合不同门类艺术于一体的装饰之美。临贺古城宗祠内部装饰尽力体现堂皇美观的特点。在内部构造和装饰上兼容雕梁画栋、楹联与雕塑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使之在肃穆庄严的气氛中,拥有观感上的美的气象。如柱石高大挺拔,在基座、柱身、顶端多有装饰。罗氏宗祠上厅石柱顶端各雕有一石狮,寓意顶天立地。基座石墩则分别刻有蝙蝠、马鹿与仙鹤三种瑞兽,寓意“福禄寿”。李氏宗祠门口立有两根盘龙柱,这是因为其带有庙宇性质。其余宗祠在柱石细部也有重视,但是不及此两处。一般通体刷有红漆,或保留柱石本来色调。多进数座式祠堂,在两廊多建有画廊。就内部装饰而言,在旧式砖木祠堂中间,以莫氏宗祠为优;新式水泥钢筋结构中,则黎氏宗祠更为雅静。其他宗祠也各有特点,重视细部是一个共同特点,显示了内部装饰的艺术之美。

第四,设置灵魂安寂之所的人文之美。临贺古城宗祠本身就是儒家伦理的物质载体,有着很浓厚的人文价值。宗祠设置的目的即为祖先灵魂设置安寂之所,寓传统文化“事死如事生”的内涵。前文已经提及的孔子与文魁星的文化象征、不忘祖根的意识也是主要的人文关怀。虔敬感恩之心,就使得临贺古城宗祠具备了情深意重的涵义。古人常讲的“缘情制礼”思想在此处得到印证。所以,外在的礼制与内在的崇宗敬祖之心得到较圆满的结合。临贺古城宗祠在岁月流逝中,多数得到保留也源于此。这些都蕴含着临贺古城人民深情厚谊,跳跃着对于孝亲敬祖的人文脉动。

临贺古城宗祠是地方性宗祠建筑群的一个鲜明例证。在历史的风尘中保留了自我固有的色彩,是活生生的民间祠堂建筑艺术遗产,所传达的是吉祥文化的意蕴,是社会更加安定、祥和的象征。我们应当珍爱并且继续挖掘其内涵,用心去保护和传承,以便能够扬弃的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使其焕发出与时俱进的新的光辉。

(责任编辑:徐智本)

猜你喜欢

宗祠古城建筑
古城西南两座桥
兴城古城:明朝最后的关外孤城
红色是宗祠的母语
朝歌的诗
关于加强汉寿县宗祠管理与利用的调研报告
平遥古城旅游纪念品设计
平遥古城旅游纪念品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宗祠建筑装饰设计中的运用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