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的使命:在“修补”中完善设计

2015-11-30管静

艺术百家 2015年4期
关键词:设计艺术设计创新促进

管静

摘要:设计的发展源于技术的进步,技术的革命带来了设计的创新,作为现代设计的命脉,论文以“修补术”为媒介,讨论分析技术在设计中的表现途径,以及技术在设计中合理利用的方法,提出技术的根本是提高设计的服务能力。通过对技术与设计关系的辩证认知,引发当代设计师对设计的良性发展方向的理性思考。

关键词:设计艺术;设计创新;技术;设计表现;修补;促进

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15)04-0215-03

设计的形成与发展得益于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在已知的设计史中,无论国别、无论时代,每一次设计的革新都受到技术、市场、文化等社会综合因素的影响。其中,技术的影响至关重要,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必然会随之引发设计形态的根本性变化。从技术的层面上解释设计的发展,我们可以获得更多关于设计发展趋势的提示,也利于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设计的内涵与精神。

一、技术在设计中的表现

“技术”的释义为两层:其一,指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和知识,也泛指其他操作方面的技巧;其二,则是指技术装备。这说明,技术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它是人类生活与劳动经验的总结,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被延续、进步与革新。回顾技术发展的历史,技术的进步对设计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两个层面上。

1.工艺之巧——技术在设计中的浅层表现

作为设计的物化保证,不同时期的技术都左右着相应的设计内容,它的每一次质变性前进都对设计的内容产生深远影响。从总体上来看,技术的进步总会首先表现在设计造物的工艺技法层面。例如,在陶瓷的发明与发展中,落后的技术水平使得早期人类仅能制作出质地粗糙的低温陶器。在黄河流域等人类技术文明较为发达的地区,人们率先掌握了彩绘装饰的技能,因此,较之于其他技术文明落后的地区而言,彩陶就成为当时先进技术的直接体现。当冶铁成为社会的技术常态之后,随着人们能够搭建更为先进的窑炉,以高温和稳定气氛烧成的瓷器开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资。作为制瓷匠人而言,他们的技术随着口头传承的方式被不断地延续下去,而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技术在不断地被提炼和升级。当封建社会的皇权统治发展至巅峰时,掌握有最高超技艺的制瓷匠人被纳入到官方制瓷的体系中来,当他们可以支配最先进的工具和原材料时,创造出当时最精妙的陶瓷艺术品也就理所当然,这一点在每一件历代官方瓷器的烧造成果中都显而易见。

2.更新观念——技术在设计中的深层表达

从工业革命开始,人们从手工劳作的传统模式转入机器化大生产的进程中,因此,产品的批量化生产为现代设计内容的改变与进步提供了可能性。

20世纪早期,电气技术的进步就直接促使设计内容发生了改变。例如电灯就以其便捷实用的技术特征迅速取代了传统的煤气或煤油灯。批量生产的灯泡很快就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前提下改头换面,以各种新颖的造型出现在消费市场中。随着电力技术发展到一个全新高度时,关于灯泡的设计已不仅仅是照明问题。从汉宁森PH系列灯具所关注的光线折射角度问题到DROOG公司衣架灯具设计所关注的日常生活审美问题,现代设计的内容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单纯的生产工艺不再是设计师们的关注焦点,而如何以更具人情味的设计来创建新的消费理念已成为新的设计内容。

在技术革新进程的推动下,设计从单纯的处理功能与形式的局限中被释放出来,工具、方法的更新也使得人们对设计的内涵有了新的认识。例如,以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和普及而带来的设计创新,较之于传统设计着重在功能和形式之间的平衡,虚拟数字化的设计成为一种全新的设计形态和观念,即所谓的非物质设计,这是对物质设计的一种超越。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这种超越提供了条件和途径。

同时,技术的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民众对设计审美的需求,流线型设计的流行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1934年,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工程部主任卡尔·布利参照科学家风洞实验的研究成果主持设计了“气流型”轿车,这种前卫的造型成为当时社会汽车造型设计的风向标。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流线型设计已经影响到美国的各个设计领域,“流线型文化”甚至成为美国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可见,技术革命可以带来新的设计流行,而设计观念的更新也使民众得以更深入地了解技术的发展状况与设计的时代美感。

二、从“修补术”的角度看技术对于设计的意义

从字面上来看“修补”是指“修整破损的东西使其完整”。然而,在西方人文学研究领域中,“修补术”则是一个专有名词,它是法国文化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在20世纪60年代发表的研究成果,修补术的概念被用以综合阐述修补匠和工程师之间的关系,以及具体科学与抽象科学之间的异同。列维·斯特劳斯认为:“‘修补匠善于完成大批的、各种各样的工作,但是与工程师不同,他并不使每种工作都依赖于获得按设计方案去设想和提供的原料与工具:他的工具世界是封闭的,他的操作规则总是就手边现有之物来进行的,这就是在每一有限时刻里的一套参差不齐的工具和材料,因为这套东西所包含的内容与眼前的计划无关,另外与任何特殊的计划都没有关系,但它是以往出现的一切情况的偶然结果,这些情况连同先前的构造与分解过程的剩余内容,更新或丰富着工具的储备,或使其维持不变。”。英国学者潘纳格迪斯·罗瑞德对此解释为:“工程师和科学家设法越出被强加的一定知识状态的限制,而修补匠却始终安于这些限制之内。工程师和科学家分解、重组和分析;修补匠改造、重新编制。工程师和科学家靠抽象工作,他们创造和使用概念;修补匠靠标记符号工作。”在这里,罗瑞德进一步理清了斯特劳斯“修补术”的内涵,即在人类的设计活动中,无论是手工业时期自发的劳作者还是工业时期自觉的设计师,均扮演着“修补匠”的角色,他们不断地将工程师、科学家们创造出来的新技术纳入到自己的工具袋中,然后根据每一次设计的特殊语境与需求分析出详细的目录,拣选出所需材料,融合自己对艺术的见解,生产出新的设计物。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在设计的发展进程中,技术的革新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它是所有新设计产生的前提所在,它为设计师们提供了重要的修补工具和创造元素,一旦技术的发展变缓,我们的设计必然呈现出萎靡不振的状态,这是因为作为修补匠的设计师们不得不面对修补工具紧缺的现实来面对人们越来越高的生活需求。从宏观的角度上来看,“修补术”在设计活动中主要表现出两个原则。

1.从陶瓷工艺看设计修补术中的“修旧补缺”原则

正如修补一词的字面释义所言,修旧补缺是修补匠们的本职工作,因此,设计师们也必须在创造活动中充分地体现他们对于这种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深度。在现有的设计案例中十分明显地表现出一个规律——拥有越多修补工具并能熟练使用的设计师更容易创造出成功的作品,这是因为他们可以获得更多的技术资源,以此来使自己的修补工作表现出更为完满的状态,这点在中国的陶瓷设计史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劳动生产力和科学水平极为低下导致人们仅能生产出低温烧造的粗糙陶器来满足当时的生活需求。随着金属冶炼工艺的成熟,人们获得了更为先进的修整与制作工具,这一技术不仅使陶器的造型变得更为细致,还使人们能够制造出精确的拉坯车配件——顶轴,这也是原始慢轮变成为快轮的重要工艺突破,从此,古代的陶瓷匠人们能够制造出形态更为周正,体量更为庞大的陶瓷产品。此后,随着人们特别是统治阶级对于生活的需求日渐提高,陶瓷匠人们不断应用新的技术成果,以此来满足使用者提出的更高需求。到了宋代,自上而下流行起来的斗茶习俗使得黑釉茶盏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其中尤以建窑“天目釉”茶盏为翘楚。从现存的宋代建窑黑釉盏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陶瓷匠人们所掌握的技术高度,无论是茶盏口沿部分用以标量茶沫高度的凹线,还是茶盏表面闪烁着的彩虹光泽,都展示着匠人们以高超技术来满足人们几近苛求的审美需要。换一个角度来看,当时的陶瓷匠人们正是因为拥有足够丰富与先进的技术工具,才能够根据人们不断提出的生活或审美需求进行“修旧补缺”式的设计创新活动,使传统工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2.从造纸术看设计修补术中的“因势利导”原则

在斯特劳斯阐述的修补术概念中,我们不难看出其中隐喻着“因势利导”的设计原则。设计师们合理地利用自己所拥有的工具目录,融合自己的创意构思,创造出合适的设计物,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围绕纸张而展开的设计活动中窥见一斑。在中国,蔡伦造纸被视作是一项伟大的发明,但实际上我们也可以将它看做是一位修补匠运用自己的工具和智慧对自然进行的适合型设计。蔡伦以剉、沤、煮、舂、抄五道工艺将树皮、破布、渔网等自然物或人工物制作的更为轻薄柔软的书写纸张,与之前的书写载体——绢帛、竹简等单一材质相比,用今天的名词来说,这何尝不是一种“绿色设计”。而这种因势利导的设计行为在之后依然伴随着纸制品种的革新。从隋唐时期开始,人们通过在已有的造纸术基础上添加各种天然染料,巧妙地运用各种奇特的纹理制造技术来设计制造适合不同场合与环境的纸张,其中有使用木棰捶打制成的质地紧密的捶纸,有经过染黄、涂蜡工艺制成的各种厚度的硬黄纸,有以芙蓉花染制而成的薛涛笺,也有用清水、颜料、云母粉制成的斑石纹纸、云蓝纸等。当然,因势利导的设计智慧也不仅仅局限于纸张的制造工艺上,中国人还合理利用了纸张的各种材质特性,以此来满足生活起居中的其他需求。例如,唐代僧人根据生纸造价低廉且具有一定的物理强度和透气度好的特性将其制成纸衣。从唐代后期开始,人们将纸张作为居室内部装修的重要材料,特别是裱糊门窗的用途在中国某些地方甚至于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期,尤为可贵的是,中国人为此还创造出了各种有趣而独特的“油纸”,以使门窗用纸更加牢固、保暖和透光。到了20世纪,设计师们将“因势利导”的修补设计原则进一步发扬,他们运用现代设计的理念重组纸的使用概念,使这种传统工艺成为现代设计中的重要构成语言,如日本设计师喜多俊之在1971年为意大利米兰Bilumen照明器具商设计的“TAKO”牌系列灯具就是这种设计尝试的代表。喜多俊之使用了日本古老的美浓和纸作为灯具的遮光部分,根据设计构思的差异,制造出具有不同纹理褶皱的纸张,在灯光的照射下,这些褶皱投射出微妙的光影变幻效果,展现出亚洲文化的细致之美。根据设计师的介绍,这一系列灯具在意大利与德国受到了广泛欢迎。由此可见,设计活动的修补价值会随着时代、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势利导”地使用技术就成为我们获得合理且适宜的设计物的重要途径。

三、人文关怀——新技术引导下的当代设计

近年,人文关怀已经成为当代设计发展的主旋律,这既是符合设计的发展趋势,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具体表现。这种关怀不仅仅局限于通过满足使用者的现实需求来获得市场认可,它甚至被上升到道德的层面,如何通过设计营造出更加和谐、文明的社会成为当代设计的主要诉求。从广义的角度来看,这实际上也是“修补术”概念的深化。

1.绿色设计

技术改善着设计,设计促进了技术的进步。自20世纪70年代出现石油危机以来,资源危机开始进入设计的研究视域,一场以技术为核心的设计改良运动就此展开。目前,绿色设计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清洁能源驱动的汽车、可食用的产品包装、可重复使用的易拆家具等无不是绿色设计的成果。未来,在人类与不可再生资源关系的持续紧张,技术持续进步的前提下,绿色设计的内容将不断扩展,其适用面也将更为广泛,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设计俨然已是当代设计评价体系中最重要的标准之一。

2.交互设计

在手工业时期与工业生产早期,使用者对于产品来说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第三次工业革命后,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使产品拥有了与使用者互动的功能,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以及网络交互平台等可互动设计的出现使产品的主动地位逐渐深化,人们能够通过少量的操作得到更优质的服务。例如三星的旗舰手机Galaxy S IV所搭载的眼球追踪技术使用户可通过眼球来实现页面滚动功能。当然,随着交互性技术与设计的不断进步,也有社会学家从伦理的层面提出了自己的担忧,即高度发达的人工智能是否会导致人类肢体行动能力的日渐退化,因此,作为设计师有必要从技术层面考虑在提高产品交互性功能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使用者的动作指令。

3.感知设计

对于设计产品而言,良好的体验感受是评价其设计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技术的进步带来日益繁多的功能设计表达,因此,设计师必须考虑以更好的感知设计来简化消费者的使用和参与难度,让人们通过动态感知体验来理解正确的使用方法,从繁冗的文字说明中解脱出来。例如,国外许多足球场都会在购票处根据购票者想要购买的座位位置放映出相应的模拟画面,购买者可以在通过画面体验该座位的看球角度之后再决定是否购票;同样,人们购买衣服时也可以通过模拟环境虚拟试衣,免除实际换衣时的尴尬与不便。这种以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实现的动态感知体验能够帮助消费者更为便利的使用设计、参与设计和评价设计。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技术与设计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它们的出发点虽然不相同,但目的一致,都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技术是设计的内因,而设计是技术的外在表现。基于这个特点,我们可以认为技术对于设计而言始终承担着“修补”的作用,即当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技术必然得到提升,此时,原有的设计便逐渐显现出它的落后及不合时宜性,设计师们便不得不将新的技术成果引人到设计上,以此满足人们对于设计的期望和幻想。对技术和设计关系的正确认识和理性辩证,更是当代设计得以良性发展的前提。作为设计师,我们更需密切关注新技术成果,具有通过设计将技术人性化表达的能力。可以说,设计的本质就是为人类服务,而技术的根本就是提高设计的服务能力。

(责任编辑:贾明哲)

猜你喜欢

设计艺术设计创新促进
空间设计在度假酒店设计中的运用
从观察到表现
视觉传达设计艺术——信息时代的文化传播者
江西民间竹器物审美形态研究
筑巢引凤共建共享人才共育校企共赢
机械工业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设计创新初探
创客教育
“体验式旅游”促进吉林省旅游资源优势的作用研究
设计艺术在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与关系分析
活化经营管理机制 促进国有林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