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德翔和他的“铁匠铺文化”
2015-11-29文/翔鹰
文/翔 鹰
人物简介
于德翔,1965年生,中共党员。毕业于华北电力大学,高级工程师,清华大学EMBA。曾任河北电力设备厂副厂长、河北省电力公司技术发展公司总经理等职。现为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青岛德锐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在中国电气制造业,于德翔及其团队的崛起引人注目。
2004年,于德翔带着20多人,创办了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称特锐德);2009年,特锐德成为深交所创业板首家上市企业,股票代码 300001;2011年,清华大学成立专门小组,对特锐德持续跟踪研究;2012年,特锐德团队建设案例被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案例库收录……
作为国内最大的专业化箱式变配电设备研发与生产商,特锐德的产品占有率在铁路市场、煤炭市场和部分电力市场均为第一。
当记者采访于德翔时,感兴趣的不是他在行业老大的地位,而是他的著名的“铁匠铺文化”。特锐德能取得以上骄人的成绩全靠他有拖不垮,打不烂的团队。而特锐德之所以有这样的优秀团队,得益于于德翔缔造的“铁匠铺文化”。他把特锐德比喻成铁匠铺,选人就是选材,特锐德文化就是烧红的炭火,把志同道合的人选进来,用文化反复淬炼,最终锻造出企业需要的人才。
于德翔归纳,特锐德的核心竞争力有5个:优秀的团队、领先一步的创新、客户第一的价值观文化、精致产品、把控机会的能力,而这5点其实都需要人才去执行。多年来,特锐德一直坚持选用一流人才。于德翔说:“最怕人没有野心,没有想法。”他强调:“如果员工把精力、时间、需求投资到企业,N年之后会得到N倍的回报。特锐德股价最好的时候,公司里有7个亿万富翁。”
做企业就如同导弹发射,成功的三个要素是完全一致的:目标对、动力足、阻力小。对于企业来说,目标和战略最为重要,其次是团队,然后是管理。企业领导者大部分时间都在解决内部管理的问题,都离不开“人”的因素。
特锐德在8年里组建了18个人的高管团队,70个人的中层管理团队,拥有200个核心技术和核心营销人员。在十多年的发展中,特锐德的核心团队人才流失率几乎为零,这对一个民营制造企业来说并不多见。他们在最初创立公司时就明确了“由团队领航而不是舵手领航”,总结起来就是“铁匠铺”模式。
打造团队凝聚力。特锐德在凝聚团队方面采取一种叫“金手铐”的做法。在公司上市之前,他们就把高管所有的股权锁定到了一个名叫特锐德投资的公司里。将高管们的股权捆绑起来,就让大家不能随意减持,这样就有效避免了创业板上市后的“减持风”、“套现风”。到目前为止,公司内部的高中层没有减持一股。
除此之外,特锐德还有一个民主生活会,会上只谈思想和行为,他们希望通过民主生活会找到问题的根源——甚至要挖到人性的层次。目的就是要拉近人与人的距离,拆了高管之间的墙,这样才能产生凝聚力的团队。
特锐德的员工平均年龄只有27岁。这些年轻孩子们的需求是什么?是房子。特锐德会借钱给员工买房,前提是员工要签订一个五年的长期合同。借钱也没有任何利息,这些员工五年后会成为公司的核心骨干,他们根本不愿离开。
制造业生产线上的员工怎么管理?企业从工人工资中扣一部分钱为他们父母做一个亲情孝心卡,由人力资源部门送过去或者寄过去。拿到这几百块钱,父母们会特别高兴,孩子辞职时也会大力劝阻。这样能够让家庭和企业共同管理工人,让他们稳定地为企业工作。企业做过一个根植率调查,他们公司的员工根植率达80%,核心骨干达95%,而中高层100%。
一个企业要成功归功于目标对、动力足、阻力小,而从另一个层面看,企业的成功在于找对人、做对事和走对路。这两个说法其实是一样的:找对人是团队的问题,做对事是管理的问题,走对路是战略的问题,不管企业怎么样的战略要定好,管理要做好,团队要领导好,这样企业就会发展。
十多年前,于德翔和几位创业元老在一起,字斟句酌地制定了特锐德企业宣言。宣言中说:“素质创造人才与奇迹,精致赢得品牌及效益,朋友带来市场和友谊,特锐德让你我的理想成为现实。”如今,特锐德仍在坚守同样的理念。“理想成为现实”,不仅是于德翔个人的目标,也是特锐德全体员工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