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我国体育强国之路的基础①

2015-11-29赵文杰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山西太原030021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26期
关键词:体育事业强国体育

赵文杰(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 山西太原 030021)



论我国体育强国之路的基础①

赵文杰
(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山西太原030021)

摘 要:北京奥运会成功的举办,使得我国把“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作为我国未来体育发展战略目标。建设体育强国首先要弄清楚体育强国概念的内涵,其次必须准确地把握现阶段我国体育实际特征。文章从体育体制是基石,文化兴体是途径,体育人才是保障,体育立法是条件,社会舆论是土壤等5个方面来论述我国建设体育强国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体育强国建设基础领域

2008年9月17日,中国国家体育场残奥圣火缓缓熄灭的那一刻,中国体育代表团创造的金牌总数第一的成绩,使国人倍感骄傲和自豪,来自全球的赞誉使我们更加自信,同时这是一个告别历史、开创未来的新起点、新时刻。北京奥运会圆了国奥运的百年梦想,它所取得的辉煌成绩,将国人的“强国梦想”再一次推向高潮。随之而来的是我国体育事业宏伟目标的规划,即“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1 如何理解“体育强国”

体育强国一词出现在特定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之下,在20世纪90年代初,体育大国和体育强国的学术讨论,曾经被体育界的专家学者们专门提出,并进行讨论。由于认识“体育强国”这一专有名词的出发点不同,所以它的衡量标准是不一样的。大致出现了以下几类分类标准:一部分人认为大众体育的健身意识、体育人口等是衡量指标;一部分人认为体育教育理念的科学性、学校体育发展状况等是衡量指标;一部分人人会认为竞技体育的奖牌数、项目的分配合理性等是衡量指标等等,这些不同的指标虽然都对体育强国的特点有一定的体现,但是他们都仅仅涵盖了某一方面或者某几方面,对于体育强国的衡量标准都不够精准,不够全面。由于不同的认同度,自己所关注的指标体系也会产生相应的差别。但是如果某个国家在这些不同指标中很多项目评分都很高,大多数人就会认为该国就应该比其他国家更适合称为体育强国。因此,体育强国这一概念所包含的内容就逐渐清晰了,即:体育强国就是指体育事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在世界上处于一流或前列的国家。例如美国,他是全世界公认的体育强国,其体育强国地位就来源于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都有长足的发展,体育界的各个领域发展程度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2 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性

2.1建设体育强国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体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

1949年,新中国刚刚诞生,就成立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毛泽东就做出并阐发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的思想。[1]毛泽东主席关于“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指明发展体育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增强人民体质,这为中国体育事业健康发展指明了道路。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在1952年成立,国家以组织的形式加强了对各行各业体育工作的领导。党和国家的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同志,在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中提到,中央相信,在体育战线全体人员共同努力下,中华民族一定能迈向世界体育强国之列!国家体委组织专家在1985年开展了2000年的中国体育专题研究,该研究报告从5个方面提出了到2000年建设体育强国的核心指标。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发展战略目标的内涵、外延以及如何建设的问题,指出我国是一个体育大国,但还不是体育强国,因此,“体育强国”作为一种发展战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体育工作的奋斗目标。

2.2建设体育强国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号召全党:“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在于坚持以人为本,其本质是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9.29讲话中明确指出,建设体育强国“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体育需求,加强城乡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建设,健全群众体育组织,完善全民健身体系,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体育公共服务,让人民分享体育发展成果、享受体育带来的健康和快乐,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3]。

体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以人体生长发育、技能形成和机能提高等规律,达到促进全面发育,提高身体素质与全面教育水平,增强体质与提高运动能力,改善生活方式与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4]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体育活动作为育人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其独特过程进一步证明了德、智、体、美四个部分在个体全面发展过程中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有了健康的身体,心理健康才能得到充分体现。而健康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生理基础和物质条件。体育活动中有个人项目的对抗,有团体项目的合作,这种教育方式可以不断改善参与者身心健康、培养思想道德品质,并且可以改进参与者的思维方法,促进参与者的进一步社会化。所以,应在深刻领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的精神上,充分发挥体育活动育人的功能,促进个体健康全面的发展,为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多作贡献。

3 建设体育强国需关注的几个领域

我国要建设成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强国,必须要把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体育经济、体育文化等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才能建设成为被广泛接受的体育强国。

全面发展包含了体育领域的各个方面: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要发展。从各个体育强国的发展来看,体育强国并不是指体育的各个部分齐头并进、绝对均衡的发展,而是体育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发展水平都在相对较高的层次,在协调体育各个部分整体发展的同时,全面发展;协调,是指发展要有机结合,相对均衡,各个环节的发展要有机结合,相互适应和促进;可持续,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都要遵循人体生长发育、教育学、训练学等客观规律,在此基础上加强体育强国的建设。

3.1体育体制是基石

制度一般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也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或一定的规格。因此,制度也就成了国家建设所依据的最基本的规格。为了让中国体育能够屹立于世界体坛之林,20世纪80年代初,全面实施了体育的“举国体制”。“举国体制”的全面实施,使得中国的奖牌总数一直上升,也让我国的竞技体育取得的历史性的成绩。但是在这种体育体制下,我国的社会体育却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目前为止,政府向社会提供的公共体育设置虽然已经大幅度提高,但是依旧存在配置不够完善,覆盖不够全面等问题,政府职能没有充分发挥,距离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我国人均体育场地,人均体育器材,人均体育消费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由于场地器材等设施的不完善,体育市场经济环境的不完善,导致我国经常参与体育运动的人口相对较低。群众体育建设的缺位,直接成为了我国建设体育强国的短板,需要补齐这块短板的道路还很漫长。

3.2文化兴体是途径

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拥有14亿人口的人口;中国是一个经济大国,GDP总量排名世界第二。无论是建设体育大国还是建设体育强国,中国都必须承担一个大国的责任,就是要让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方文化屹立在世界上。

多年来,我们的注意力过多的集中在了去参加奥运会,把金牌看的非常重要,在奥运会上争金夺银成为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首要任务。中国体育文化已经出现了以奥林匹克为核心的单一化趋势,没有发挥出维护世界的体育文化的多元化的作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继承及对外宣传仍然不足;国际体育交流与推广在深度和广度上都需进一步改进。当代体育强国之间的竞争恰恰说明了这一点——体育文化魅力的竞争。在保证传统优势项目竞技水平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中华体育文化与其他地区和国家之间的交流,运用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发掘、利用和传播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各个门派的武术和传统健身养身功法,要在国外举办的中国文化年和孔子学院占有一定的地位,同时,我们应该让人家走进我们的国门,搞出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建设起体育的“国家大剧院”,提升国家体育内部凝聚力和外部影响力。

3.3体育人才是保障

现阶段,科技的重要作用越来越突显出来,成为体现一个民族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在体育的诸多领域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构建面向大众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任务艰巨,国内竞赛体系仍需改善,管理和训练水平仍需提高,体育法律和制度建设相对滞后,体育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意识有待提高,体育产业政策,基本制度不健全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是当前我国体育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这些都需要大量的专业性人才做后盾,制定符合体育事业发展的政策才能逐步解决。

现如今各个高校体育专业发展相对成熟,体育学院学科门类设置比较齐全,有众多学科的优秀教师和研究生作为体育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大量仪器设备的投入也为后续的研究打下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具有科研攻关的条件,在为我国的体育教师队伍提供高质量的体育教师的同时,也应充分认识和重视体育领域的其他学科的建设,将体育学院建设成为今后我国体育事业不断发展的中坚力量。

3.4体育立法是条件

世界上凡是体育事业比较兴旺,运动技术水平比较高的国家,一般都比较早的实施体育立法。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实行体育法后推动了本国体育事业的进步。日本《体育运动振兴法》施行后,对日本体育在亚洲体坛的地位起到重要作用。

我国的体育事业在当前国家领导下取得了显著成效。多年来党和国家也颁布了一系列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制度、条例等,对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但是我国的体育法律还相对落后,不能有效地指导体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不能有效的满足体育工作的多种法律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强体育法制建设。体育的法制建设,必须要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相适应,一切从实际出发,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服务于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充分发挥体育工作者各方面的积极性,做到实事求是,遵从法律法规。

3.5社会舆论是土壤

虽然网络化、信息化的建立在一定意义上改变了人们生活的模式,市场经济的繁荣昌盛充实了人们的一些伦理观。但是作为体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好现有的信息与传媒技术,广泛开展体育文化活动,借助群众接受程度高且普及性广的体育文化形式,挖掘中国体育历史中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性人物和事件。全国体育系统要开拓各种方法,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体育文化活动。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中普及体育文化知识,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同时各类体育部门要积极展开多样的体育文化活动;动员、组织创作体育影视、文学、音乐作品;加大体育文物、史料的探索与研究,不断总结中华体育精神的新内涵,增强在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华体育精神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王诚安.毛泽东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思想及其发展[J].理论导刊,1991(9):11.

[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4-09-27.

[3]胡锦涛.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中国体育报,2008-9-30(02).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9.29讲话”

[4]熊斗寅.什么是体育[J].体育文史,1996(5):8-10.

作者简介:①赵文杰(1985—),男,山西太原人,研究生学历,助教,警察体育。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5.26.255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9(b)-0255-02

猜你喜欢

体育事业强国体育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北京冬奥会“备战办”模式对河北体育事业发展的启示
“十三五”成绩单
——示范区建设中的云南体育事业
纺织强国再出发
“学习强国”礼赞
我国体育事业财政支出:规模、结构与空间效应
秦晋争霸
当前形势下的新发展理念与全民健身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