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沿边乡村哈尼/阿卡人武术与打磨秋习俗的传承研究①
2015-11-29王晓虎李瞾熙邹宝明红河学院体育学院云南蒙自6699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昆明650504云南师范大学附属蒙自中学云南蒙自6699
王晓虎 李瞾熙 邹宝明(.红河学院体育学院 云南蒙自 6699;.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昆明 650504;.云南师范大学附属蒙自中学 云南蒙自 6699)
云南沿边乡村哈尼/阿卡人武术与打磨秋习俗的传承研究①
王晓虎1李瞾熙2邹宝明3
(1.红河学院体育学院云南蒙自661199;2.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昆明650504;3.云南师范大学附属蒙自中学云南蒙自661199)
摘 要:在哈尼/阿卡人的传统文化意识中并没有“体育”一说,他们认为这是他者文化对其某项行为活动的特定描述,这些行为活动往往与其它形式的文化活动相融共生。因此我们在研究其传统体育文化时往往涉及其历史、分布、诗歌、服饰、家庭、建筑等多个维度,以得出较为全面、客观的研究结果。论文从云南沿边乡村地区哈尼/阿卡人较具典型代表性的项目武术与打磨秋习俗展开研究,以期从中透视出云南沿边哈尼阿卡人乡村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方式与途径,思考其传承机制。
关键词:哈尼/阿卡人武术与打磨秋传承体育文化
1 云南沿边哈尼/阿卡人概述
1.1云南沿边哈尼/阿卡人分布
哈尼/阿卡人①列中国第16大少数民族,是云南16个跨境而居的少数民族之一,属于国际性民族,是云南的直过民族之一。分布在中国云南与中南半岛的缅甸、泰国、老挝和越南。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的哈尼/阿卡人约有200余万人,其中,中国有163万余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②,主要分布在云南沿边地区红河州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金平等县市78.97万人,澜沧江中部地区普洱市的墨江、江城、普洱、澜沧、思茅、孟连等县市45.46万人,另外西双版纳的勐海、景洪、勐腊等县市,玉溪市的元江、新平、峨山、易门等县市13.02万人和楚雄州双柏县及昆明的禄劝、武定等县也分布有2.01万人,区域约在东经99°~104°,北纬21°~26°。在国外:缅甸掸班高原东部景栋及边境一带约有25万人③、老挝北部南康河流域约10万人、越南老街省和莱州省北部山区2.5万人④,泰国北部清迈、清莱等地约9.5万人,区域约在东经99°~105°,北纬19°~23°。无论在中国境内哀牢山还是在泰国、老挝、缅甸、越南均居住在海拔800~2000 m之间,哈尼/阿卡人现居住区域大多沿哀牢山和无量山西北至东南分布,每个村寨的选址都有密林、竹林、溪流环绕,水源丰富,多是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原始森林覆盖面积大,属于典型的山地稻作农耕民族,多种植水稻、草果、花椒、茶叶、木耳、小米辣、核桃、绞股蓝等经济作物。哈尼阿卡人多与汉、回、苗、彝、傣、拉祜、傈僳等民族杂居一域,一村一族小聚居,这样的分布为各民族文化、经济交流提供了便利。哈尼/阿卡人与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进步。但哈尼/阿卡人没有自己的文字,其丰富的史诗、故事、歌谣、寓言神话反映了其多样的口传文化。
1.2云南沿边哈尼/阿卡人族源与迁徙
由于文字材料的有限,哈尼/阿卡人的族源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氐羌系统南迁说”;二是“两向族源多种文化融合说”;三是“红河南岸土著说”,三种说法有相似也有相反之处,现国内学者大多偏向“氐羌系统南迁说”,认为哈尼/阿卡人源于古代羌人,属“氐羌系统之北来者”,与现在的彝、怒、普米、独龙、纳西、拉祜、傈僳、景颇等少数民族同源。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哈尼/阿卡人形成了32个支系,他称和自称有哈尼、爱尼、豪尼、和尼、阿卡、卡多、阿里卡多、多卡、昂倮等30多种。文化区是指具有某种文化特征的人群在空间分布区域,语言和宗教是其划分的重要指标。据诸多专家从汉文史籍和哈尼/阿卡人的民间传说中考察,从春秋战国至南北朝时期、唐宋至元明清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哈尼族分布区域得出:墨江、元江、红河、元阳、绿春、金平等地形成明显的哈尼/阿卡人分布核心区,并以此为据点,北至景东—玉溪一线,东至玉溪—河口一线,西至景东—孟连一线,南接中越、中老、中缅边境沿边地域,形成一块不规则的多边形哈尼族文化核心区域。上述哈尼/阿卡人分布核心区同时也是文化核心区的中心部位,是哈尼/阿卡人文化特征表现最为典型和明显的地域。而绿春县恰好处于哈尼/阿卡人文化核心区中间部位的重要位置,这里是哈尼/阿卡人国家创制哈尼文字标准音所在地,是哈尼族神话古歌“都玛简收”的诞生地,原始资料保存最齐的哈尼/阿卡博物馆,有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也是哈尼/阿卡人迁徙史诗“诺玛阿美”的流传地。有“哈尼家园”“哈尼山乡”之称,被誉为“世界哈尼的中心,天下哈尼的故乡。”经调查发现,绿春县区域是哈尼/阿卡人传统体育活动保存较好较齐全的地域,就此展开云南沿边哈尼/阿卡人乡村体育文化相关研究具有较典型的代表性。因此,该文对哈尼/阿卡人乡村传统体育活动的调查以绿春县为重点展开,调查点涉及绿春、红河、元阳、金平、墨江、江城等云南沿边地区哈尼/阿卡人聚居乡村。
2 云南沿边哈尼/阿卡人乡村传统体育活动的内容考察
哈尼/阿卡人创造了丰富多样的、具有鲜明特征的传统体育项目。这些项目至今依然在哈尼/阿卡人的迁徙史、古歌史诗、神话传说中有零星记载,如神话古歌“窝果策尼果”“都玛简收”,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诺玛阿美”等等。
据相关学者统计,与哈尼族生产生活相关的体育项目多达88项,其中游戏类的44项、民间类的36项、竞技类的8项。如:与采集相关的跑步爬山、爬竹、爬树、赛蒙抬(高跷);与狩猎(渔猎)相关的射箭、打火枪、“阿绷格”(投石)、游泳、摸鱼;与游牧相关的骑马、扳腰、抵肩;与娱乐相关的磨秋、秋千、竹竿抬人跑、打水漂、“阿牛淘”(斗牛)、打鸡毛球;与原始宗教和部落战争有关的武术、气功;与农闲娱乐相关的“角抵戏”、扭扁担、浅水赛跑等等。这些项目或是哈尼/阿卡人对日常生活生产行为的模仿、移植、改造凝炼而成,或是与其他民族体育文化融合变迁而来,或是与原始宗教祭典活动息息相关,而或是缘由于古代先人迁徙途中的部落战争。他们代代相传,延续至今,不但体现出浓郁的山地梯田稻作文化与水文化特征,更集中体现出迁徙民族哈尼/阿卡人雄健、彪悍、勇武、聪慧、勤劳的民族性情。现今,在诸多哈尼/阿卡人的传统体育活动中,最具典型特色的要属哈尼武术与打磨秋习俗,它们不仅广泛流传于云南沿边哈尼/阿卡人乡村地区,而且在族群生产生活中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文化价值与传承意义。论文就此两项目展开论述,以期通过它们透视出云南沿边哈尼/阿卡人乡村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途径与方式,对其在现代语境中的传承机制进行深入思考。
2.1云南沿边哈尼/阿卡人乡村传统武术
红河州绿春县位于云南省南部边境,东临元阳、金平两县,南与越南毗邻,西南与江城县接壤,西接墨江县境,北与红河县相连。绿春县辖1个镇、8个乡:大兴镇、戈奎乡、牛孔乡、大水沟乡、大黑山乡、半坡乡、骑马坝乡、三猛乡、平河乡。境内居住着哈尼、彝、瑶、拉祜、傣、汉等6个民族,其中哈尼族占总人口数的87.4%,约19.6万余人。哈尼语中称武术为“克腊敌”,意为“脚手打”。调查得知,绿春县是哈尼武术开展和保留较完好齐全的区域,哈尼武术得以在绿春县乡村宗教祭典活动、民风民俗活动、民族节庆活动中广泛开展,并代代相传。其主要内容包括:哈尼刀、哈尼拳、哈尼气功技法、器械套路等,项目总计多达30项。其组织形式主要分为传统的村寨自发组织与非传统的运动队训练两种形式,其风格特征原始古朴、雄健彪悍,而在刀舞中更显外柔内刚,具有很高的实用技击性与艺术观赏性。绿春县哈尼族武术项目保存较其它哈尼族聚居地体现出较好的完整性与多样性,凸显其在哈尼族体育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哈尼阿/卡人的迁徙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哈尼武术主要缘由于古代先民迁徙途中的部落战争,“哈尼阿培聪坡坡”中就有“哈尼族的大刀砍朝前/哈尼族的长矛戳朝前/哈尼族的棍子刈朝前/哈尼族的三尖叉剁朝前/还有哈尼的流星在敌人头上飞转……”的记载。哈尼/阿卡人迁徙史诗“诺玛阿美”讲述的就是一个其它族群入侵哈尼美丽家园后,哈尼/阿卡人奋起抵抗的历史故事。也有历史记载,哈尼/阿卡人历了大理国时期的奴隶制斗争、抗元斗争、明清时期的反土司斗争,有著名的“田政起义、多沙阿波起义、高罗依起义等。”可见,哈尼武术在族群的生存、生活、生产中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与特殊价值。
2.2云南沿边哈尼/阿卡人乡村打磨秋习俗
打磨秋习俗广泛流传于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中,盛行于云南、广西、四川、贵州的哈尼族、彝族中,经相关研究学者从考古学,历史学方向考证,居住在西南川滇古陆上的古代民族早在两千多年前已经有打磨秋习俗了。如:元代《云南志略》诸夷风情条目的记载:“罗罗……每岁以腊月为春节,竖长竿横设一木,号曰木床。左右各坐一人,以互相起落为戏”。可见,云南哈尼/阿卡人打磨秋习俗由来已久。
云南沿边哈尼/阿卡人的打磨秋习俗主要在农历的五月或六月开展,五月在戌日或亥日进行,而六月则称“矻扎扎”“耶库扎”或“惹苦扎”或“六月节”,是哈尼/阿卡人重大节庆活动之一。也是目前乡村地区哈尼/阿卡人保存最为完整、普及最为广泛并深受族人喜爱的传统体育文化。
打磨秋又叫“转磨秋”或“磨担秋”,其活动开展与哈尼/阿卡人游戏娱乐、婚恋习俗、原始宗教祭典仪式密切相关,考察发现打磨秋习俗广泛开展于金平、红河、元阳、绿春等哈尼/阿卡人聚居乡村区域,县城中开展较少。如:金平县老集寨乡、马鞍底乡、大寨乡。红河县宝华乡撒玛坝、甲寅乡作夫村。绿春县大兴镇大寨村。元阳县新街镇箐口村。在打磨秋时各村各寨的族人会不约而同的聚在一起,以队伍为单位,以串寨竞赛的形式展开。届时村村寨寨热闹非凡,小伙姑娘们争先恐后的跳上秋竿,有比试技艺高低、有男女青年借机建立情感。当参与者的技巧与勇敢搏得喝彩之时,打磨秋现场气氛欢腾、热烈之极,与串寨活动中的武术、舞蹈、对歌相互呼应,达到娱人悦己的之高境界。哈尼古歌“虎珀拉珀卜”中就有“六月的矻扎扎就来到了,哈尼扳倒壮牛,杀牛祭天神献祖先,欢乐的六月年里人们尽情欢乐撵磨秋、对歌,走村串寨,为秋收大忙准备精神和力气”的记载。
乡里民间流传有兄妹俩救世的神话传说,哈尼/阿卡人打磨秋习俗就是为纪念他俩的救世功绩而诞生。同时,“矻扎扎”祭祀活动中打磨秋是哈尼/阿卡人村寨迎接天神威嘴、石匹来过年必不可少的神器,以满足族人生活幸福美满、五谷丰登、子孙满堂、六畜兴旺的精神诉求,这也是族人最为严肃、最为神圣的宗教祭典活动之一,是族群共有的“地方性知识”。费孝通先生曾说:“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同一民族的人感觉到大家是属于一个人们共同体的自己人的这种心理。一个民族总是要强调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的特点、赋予强烈的感情,把它升华为代表这个民族的标志。”打磨秋习俗恰恰承载起了这种民族心理与民族情感。其在云南沿边哈尼/阿卡人聚居地区对促进民族认同、创建和谐边疆、加强跨境民族交流、增进睦邻友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云南沿边哈尼/阿卡人乡村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方式
通过访谈传承人和调查得知,哈尼/阿卡人武术和打磨秋的传承方式经历了一个由过去的被动式发展到公开式发展、从神秘到公开的自然传承历程,其传承方式可概括为神授、家传、师授、视听四种,传承人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3.1神授
哈尼/阿卡人在神授的传承方式中主要依靠哈尼族自然宗教信仰中的祭司“莫批”和“咪谷”.在哈尼语中,“莫批”意为“智慧的长者”,一般汉译为“巫师”,按等级分仰批、翁批、沟批三种类型,分别负责村寨丧葬、祈福和医疗治病的社区职能。“莫批”,受族人尊敬,通晓哈尼族历史及传统知识,同时也是哈尼族武术的主要练习者和传承者,在哈尼族武术传承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咪谷”,又称“昂玛阿伟”“普玛阿波”“普司”“最玛”等,意为“山梁脉络”,引申意为“村寨的精神支柱”,分大咪谷、小咪谷、昂徒三个等级。“莫批”与“咪谷”同为哈尼族社会中原始宗教祭典活动的两种神职人员,他们各司其责,相互协调,互不干预职能。莫批主要承担主持丧葬仪式、保魂护魂、驱鬼辟邪、行医治病、指导农业生产、传统民族文化保存与传承等社会功能。而咪谷主要负责主持村社的公祭活动,如:昂玛突(祭寨神)、矻扎扎(祭磨秋)、普去突“祭山神”、祭地神、祭水井、封寨门等活动。他们都是哈尼/阿卡人社会中人神交流的媒介,从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考察,莫批主要承载着哈尼武术的传承功能,咪谷承载着打磨秋习俗的传承功能。他们均是哈尼阿卡人传统体育文化保存与传承至关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他们大多就是武术与磨秋习俗的组织者、习练者、传承者,这是由于受哈尼阿卡人原始宗教信仰和古时土司等级制度影响所决定的。他们将自己的技艺和知识通过言传身授以世袭传子或授徒的两种方式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3.2家传
家庭是文化的重要传承场所。众所周知,哈尼阿卡人为父子连名制。“哈尼族十分注重父系血亲家族成员的血亲认同感、社会文化整合功能和互助协作等伦理价值取向。”哈尼阿/卡人对先祖及血亲具有十分强烈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不仅体现在精神意识方面,也体现在传统知识技能的传授方面。而哈尼/阿卡人喜闻乐见的体育文艺活动往往成为其载体,如:武术、打磨秋、打秋千、打陀螺、摔跤、射弩等等项目往往与族群迁徙史诗、神话传说等联系在一起。哈尼/阿卡人父辈会将哈尼武术传承给下一代,受“文化场域”的影响,某个族群的文化活动会在某个民族聚居区域得到广泛流传,这种以血缘、亲缘、地缘为纽带的传承方式具有很强烈的原始性、生态性、传统性等突出特征。极大的保存了传承内容的原生态或者说其保持了“文化本真”,其优势是传承因子更为稳定、不易受外界因素影响。但由于传承链过于单一,在遭受外来文化巨大冲击时,传承因子易产生断裂,致使传承内容濒临消亡危机。如:过去常见的“攻城”“阿绷格”、哈尼气功等项目已经很难在哈尼/阿卡人聚居地找到,而哈尼拳、哈尼刀、摔跤、射弩、打火枪等项目活动除绿春县保护传承较完整外,其它哈尼/阿卡人聚居地开展越来越少,乃至濒临消亡。其原因多由于现代生活方式、外来文化冲击尤其是随着村落中外出打工的青壮年人口日益增加,哈尼/阿卡人乡村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危机趋势凸显。如何建立多样、有效、可行、科学的传承机制将强烈影响着哈尼/阿卡人乡村传统体育文化未来发展方向。
3.3师授
在哈尼武术上,第一,莫批将其掌握的武术技能以世袭或授徒的形式传承下去,有的村落大莫批多时会有数十个徒弟,而莫批做为哈尼/阿卡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者广泛存在于各村寨中,使其传承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第二,咪谷承担着大型祭祀活动的主持责任,诸如打磨秋习俗一类与族群大型宗教祭祀活动息息相关的体育活动便得以师徒传承的方式保存下来。第三,受竞技体育的影响哈尼/阿卡人一些体育项目也得到凝炼、提升,以崭新的表现形式出现在现代竞技场上。如:绿春县的武术队、元阳县的摔跤队最为显著。为云南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武术、摔跤运动员,并获得了优异的竞赛成绩。较具有代表性的哈尼族武术传承人有获全国雄狮奖、武术八段李德祥教授,其徒弟李振梁、王泽、王昆、赵苏伟、赵永惠、李文武等人曾多次在红河州、云南省武术竞赛和少数民族运动会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中屡获金奖。并多次担任云南省级、红河州级武术竞赛裁判员,现大多在云南省各高校、中小学和社会团体、事业单位从事武术相关教学与训练。通过绿春县几代哈尼族武术传承人耕耘,现代武术赛场上的哈尼族武术运动更显科学化、规范化,并逐步成为云南少数民族武术赛场上的一个特色项目。近年来,哈尼刀、哈尼拳逐步在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全国武术之乡武术邀请赛、云南省武术运动会上崭露头角,并屡获金奖。可见,师徒传承在哈尼/阿卡人乡村体育文化传承中显现出重要的地位与价值。可以说竞技比赛是他者文化对其重新认识与认同的一个重要窗口。
3.4视听
如前所述,哈尼/阿卡人没有自己的文字,其丰富的史诗、故事、歌谣、寓言神话反映了其多样的口传文化。如果将“口传”当做社区内的理论教育的话,那么“视听”可以看做是哈尼/阿卡人传统文化的实践教育。年青一代通过参与乡村民族文化活动从中学习、获取传统文化知识与技能。民族节庆活动及宗教祭典活动中所举行的相应宗教仪式成为了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哈尼/阿卡人“昂玛突”(一月节)、“祭龙节”(新米节)、“祭母节”“矻扎扎节”(六月节)、“甘通通”(十月节也称“哈尼年”或“十月年”)、“祭龙节”“莫昂纳”等民族节祭活动均要举行规模盛大的、以串寨形式开展的乡村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在绿春、红河、元阳、金平一带乡村哈尼阿卡人在节祭活动中开展较为普遍的项目属打磨秋、打秋千最为广泛、普遍。而武术、摔跤、打陀螺、打火枪等活动仅在绿春、元阳一带乡村有所开展。通过这些乡村民族文化活动无疑从父辈那里学习到了新的知识与技能,也传播了尊敬长辈、团结和睦、勤劳勇敢、热情好客、谦和守信等优秀民族传统道德。
现代新媒体技术迅速涌入乡村地区,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从中获利。现今哈尼/阿卡人乡村地区已不像过去那样主要从电视媒体中获取信息,随着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但由于山区乡村互联网的局限性,智能手机已然成为民族村寨的第一媒介,尤其在年青一代中微信、微博、QQ等媒体软件的使用十分广泛。乡村地区哈尼/阿卡人逐步突破新媒体技术传播与使用的隔阂,他们在重新认识、发现、利用媒介,不断提升媒介素养,使其成为民族文化传播的一员。访谈发现,近年来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大力宣传与支持,年青一代已更为理智的选择外来文化,乡村中的哈尼/阿卡人已经逐步建立起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意识,年青一代开始热爱、宣传自己的民族文化,从文化传承的角度上看这是十分可喜的。
4 建立云南沿边哈尼/阿卡人乡村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几点思考
4.1有效传承途径的确立
过去哈尼/阿卡人乡村文化的传承主要依靠传统的、原始的、生态的传承途径,其往往建立在地缘、亲缘、血缘的基础上。随着现代社会文化的发展,民族文化的传承途径呈现多样化、科学化发展。建立传承途径有助于丰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保护的内容,推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理论的深化,促进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认识,同时可提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实效性,提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研究的整体水平和加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繁荣发展。据统计,我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传承途径总计35条。研究发现行之有效的总计12条,分别是申请遗产、立法、设立保护协会、文化产业、学校教育、节庆习俗、旅游产业、网络媒体、竞技运动、培养传承、政府引导、挖掘改造。
课题组通过田野调查和访谈发现,符合目前云南沿边哈尼/阿卡人乡村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途径依次为:政府引导、培养传承人、申请遗产、节庆习俗、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学校教育、竞技运动、网络媒体、挖掘改造,属绿春县涉及的途径数目最多。在现代文化进程中找到文化自身的立足点,找到行之有效的传承途径,对哈尼/阿卡人乡村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4.2增强民族认同与自我认知
文化认同包括内部认同与外部认同两个方面,它是通过濡化来实现的,濡化(enculturation)是把人类和其他生物加以区别的学习经验,能使一个人在生命的开始和延续中,借此种经验以获得在该文化中生存的能力,即文化的的习得与传承。
哈尼武术、磨秋习俗等民族文化活动属于族群内的一种“集体性活动”,是哈尼/阿卡人共享的“地方性知识”。自古以来哈尼/阿卡人通过节庆活动、祭祀仪式中的文化活动来区别于其它族群,并产生民族内部认同,自身产生族群认同的同时也通过与来参加活动的其他族群扩大交流,促进各民族团结,加强了族群的外部认同,即族群的内部认同与外部认同。
可见,文化的传承与族群认同是紧密联系的,生活在云南沿边乡村的哈尼/阿卡人应不断加强对民族民族认同的自我认知,一定要对自己的文化有一种自觉的意识,懂得自身文化,认识其价值及利弊。要不断扩大传承面,加强与其它民族的交流,尤其是在新形式下抓住机遇,加强与周边国家(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的哈尼/阿卡人国际文化交流,共建睦邻友好、深化合作、互通有无、弘扬民族精神,探寻云南沿边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文化的有效传播途径。
4.3有效传承机制的建立
文化传承的机制简单来说可以理解为文化传承的体系,文化以何种方式进行传播、发展,就是说构成文化传承的各个要素。主要包括利益导向、政策保障、文化创新、文化传播、文化保护等多个方面。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哈尼阿卡人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机制以及各个机制间的联系,建立适应云南沿边地区哈尼阿卡/人乡村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模式更有待于深层次的探究。
5 结论与建议
云南沿边地区哈尼/阿卡人乡村传统体育文化内容丰富,主要依托传统的传承方式在延续发展,表现出原始性、生态性、自然性、多样性等特征。但在经济全球化、民族地区现代化、城镇化、信息化的进程中,哈尼阿卡人乡村体育文化处于一个急剧变迁的过程中,许多传统体育活动在不断消亡。如何找到其在现代社会文化中的立足点,深思其未来传承与发展,建立系统、科学、有效的传承机制决定着云南沿边哈尼/阿卡人乡村体育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黄绍文,廖国强,关磊,袁爱丽,著.云南哈尼族传统生态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43.
[2]中共绿春县委宣传部.在哈尼中心朝圣[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11.
[3]云南省绿春县志编篆委员会.绿春县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4]李德祥.哈尼族体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5,100-112.
[5]唐波.从哈尼族秋千项目的演进过程看原生态的哈尼族体育文化特质嬗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2):1627-1629.
[6]孙官生.古老•神奇•博大——哈尼族文化探源[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98.
[7]饶远,王丽静.我国西南少数民族打磨秋习俗的多维审视[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5):44-46.
[8]云南省编辑组.云南方志民族民俗资料琐编[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7-8.
[9]赵静冬.云南特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32-33.
[10]史军超.哈尼文化大观[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22.
[11]张文勋,施惟达,张胜冰.民族文化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15.
[12]毛佑全.中国哈尼族父子连名制价值取向—兼论哈尼族祖先崇拜文化内涵[J].玉溪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82-88.
[13]郭学敏,冯发金.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途径研究民族教育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2(3):84-88.
[14]庄孔韶.人类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86,314.
注释
①在中国,“阿卡人”是哈尼族的一个支系。越南老挝的一小部分称哈尼族。缅甸、泰国和老挝的大部分称阿卡人.
②参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资料.
③杨六金.中国和东南亚哈尼/阿卡族的梯田农耕文明[M].首届哈尼梯田大会论文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74.
④黄绍文.箐口:中国哈尼族最后的蘑菇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1.
作者简介:②王晓虎(1978—),男,回族,硕士,讲师,红河学院,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基金项目:①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云南沿边哈尼阿卡乡村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机制研究》,编号:QN201407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跨境哈尼族(阿卡人)乡村体育文化研究》,编号:14BTY08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我国高校体育课程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内容设置及评价方法研究——以云南为例,项目编号:14YJA890009。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5.26.198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9(b)-019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