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要重视“一带一路”中的民心所向

2015-11-29韩方明

公共外交季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民心外交一带

韩方明

要重视“一带一路”中的民心所向

韩方明

“一带一路”倡议引起了国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出现了一种“一带一路”热的倾向。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很好的势头,说明“一带一路”顺应了民心,前途肯定是光明的。但是,我们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推进“一带一路”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跨越时间长、建设任务重,需要我们始终保持头脑清醒,要以冷静的心态、科学的眼光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审视和对待“一带一路”建设事业,真正将“一带一路”工作做大、做实、做好,避免“一带一路”发展成为“大跃进”。

“一带一路”是一条民心之路

在2014年7月,我作为中国企业家代表团的一员,有幸随习近平主席一起访问韩国。在首尔大学发表的演讲中,习近平主席讲了一段十分重要的话。他说,“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唯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国家关系发展,说到底要靠人民心通意合”。在我看来,习近平主席的这段话对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根据习近平主席的倡议,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全方位推进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显然,如果这一美好愿景能够实现,不仅将有利于中国,也将造福于整个世界。

但是,正因为理想崇高,现实才显得更为严峻。从历史上来看,丝绸之路是一条沟通东西方贸易和文化的大通道,它尽管以中国苏杭一带的丝绸命名,但并非仅仅由中国人开创。无论是西汉时期的张骞出使西域,还是明朝时郑和七次下西洋,在此之前东西方交流的通道就已经开始了,有沟通中国和印度的蜀身毒道,也就是著名的茶马古道,有讲经传法的弘法古道,还有草原丝路、沙漠丝路、高原丝路等等,在中亚、西亚、南亚、欧洲等众多国家,关于丝绸之路研究的文献卷轶浩繁,远比我们想象的多。我多次到西藏和五省藏区调研,在拉萨和四川德格等地的寺院里,存有大量古代茶马古道和藏传佛教讲经弘法的记载,只不过由于语言的原因,一直没有得到研究和开发。相比之下,我们对丝路的研究还十分有限,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相关研究还非常滞后,甚至可以说还远远不能满足我们今后对建设“一带一路”的需要。

学术研究尚且如此,民间对丝绸之路的了解就更加缺乏了。我多次走访和调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现在很多问题上,我们与其他国家对丝绸之路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差异,有些甚至存在着截然对立的态度。比如在中亚一些国家,“丝绸之路”很容易令他们联想到过去,想到当年蒙古铁骑“比辖而屠”的传说,更回忆起汉唐时期中国统辖西域的过去,很容易产生中国要扩张势力范围的想法。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冒然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丝绸之路”品牌推广,有可能激发起更大规模的“中国威胁论”,结果可能适得其反,非但不利于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反而可能会陷入“丝绸之路陷阱”。

抛开沿线国家对丝绸之路的不同看法不论,仅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样化国情出发,也要对推进“一带一路”的复杂性作出充分的估计。众所周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多样,是众多民族混居之地,也是佛教、伊斯兰教、东正教、天主教等众多宗教交汇之地,存在着语言、族群、教派、历史恩怨、经济摩擦等盘根错节的复杂矛盾。从历史上来看,从中亚到中东,从小亚细亚半岛到欧亚大平原,历来是帝国沉沦的坟墓,无论是欧洲的罗马帝国、拿破仑帝国,还是亚洲的草原帝国,还是现代的苏联和美国,都在这一地区吃了很大的苦头,载了很大的跟头。我们要充分汲取历史上的教训,以更大的耐心、更充分的准备以及更冷静的眼光,逐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对各种可能的后果做好充分的准备。

正所谓,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一带一路”说到底是一条民心之路,“一带一路”能否取得成功,首要的是取决于我们能否准确把握沿线国家的民俗所禁、民情所系和民心所向,取决于我们能否进入沿线国家广大民众的内心深处,真正做到知民情、懂民意、得民心。诚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作为一项沟通多元文明、众多族群和国家的合作倡议,“一带一路”能否获得成功,从根本上取决于能否跨越藩篱,搭建民心相通的桥梁和纽带,特别是能否建立起纵横交织的社会交流网络,以互联互通的社会网络替代界限分明的民族国家,支撑起“一带一路”的区域合作架构。

赢得民心的钥匙在于开展公共外交

根据习近平主席的提议,“一带一路”建设主要内容包括“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在我看来,“五通”当中,“民心相通”虽然排在末位,但却是最重要的和最根本的。只有真正实现了“民心相通”,其他四通才有了可靠的保证,“一带一路”建设也才能稳步推进。然而,迄今为止,很多地方在规划“一带一路”的时候,过于看重其他四通,忽视民心相通,在民心相通上进展缓慢,这是最令我忧虑的地方,如果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俗、民心和民情不了解,急于推进一些重大项目,很可能会付出较大的代价。我在这里想提请注意的是,“一带一路”,政策沟通和民心相通必须先行,前者是政府外交的任务,后者是公共外交的任务。

“民心相通”需要公共外交支持

在“民心相通”中,分量最重要的就是公共外交。尽管在沿线国家已经提出了众多合作倡议,但“一带一路”毕竟是由中国提出并推动的重大倡议,尤其是中国是一个经济实力迅速上升也体量巨大的国家,且中国在历史上曾有过盛极一时的辉煌盛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很多还曾经属于古代中国的藩属国,有的甚至直接就是古代中国的一部分,故而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很容易引发沿线国家的猜忌、疑虑和误解,特别是担心中国可能搞“势力范围”,企图复兴古代的朝贡体系。针对域内域外国家的诸多疑虑,中国推动“一带一路”首先必须做好公共外交,甚至可以直接说兵马未动,公共外交先行。

公共外交的任务是解释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意图、目标和方式方法,通过充分发挥沿线国家立法机构、主要党派、政治组织等政治团体的友好往来,向沿线国家政治精英和普罗大众讲清楚“一带一路”的意图,通过支持沿线国家的城市互相结为友好城市加强务实合作,通过加强沿线国家的媒体和新媒体合作,塑造和谐友好的舆论环境,通过支持沿线国家的智库开展联合研究和举办论坛增进对相关政策的理解,通过推动大学、文艺团体、科研机构、医疗机构、旅行社等社会民间组织加强基层民众交流,将“一带一路”倡议转化为公益慈善和民生合作的成果而惠及沿线国家广大民众,真正将“一带一路”的理念在民众心中落地生根,这是“一带一路”最终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民心相通”需要提高公共外交的能力建设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达60多个,参与合作建设的国家也会达到几十个,这将会导致一个新的国际社会架构。毫无疑问,民心是这个新的国际社会架构的基础,而作为“国际民心工程”的公共外交自然就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能力。近10多年来的中国公共外交事业的发展为“一带一路”建设奠定了初级的基础,“公共外交”的观念和意识很快深入人心,但公共外交的能力还很欠缺。很多政府部门和企业知道自己需要公共外交,但在需要什么样的公共外交能力和怎么开展公共外交上还很模糊。

基于这一基本现实,今后“一带一路”公共外交将的发展方向要从理念普及和意识培育转向“扎实推进”阶段,也就是培育和提升地方政府、企业和非政府组织自身的公共外交能力,政府和企业、智库和民间组织要做好配合,建立起稳定的联系,齐心协力做好“一带一路”的公共外交工作。

发展公共外交重在能力建设

自2010年以来,察哈尔学会致力于推进我国公共外交研究,在公共外交理论建设、案例研究和开展公共外交国际交流和对话方面取得一些积极成果。公共外交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的事业,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就“一带一路”而言,我们应该重视三大公共外交能力的培育和提升,即跨文化交流能力、专业沟通能力与文明对话能力。

首先,跨文化交流能力是“一带一路”公共外交能力的基础。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与其它国家的文化差异,国际媒体与公众经常误读、误解中国,然而,公共外交中的文化差异障碍在中国还未引起高度关注。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切实加强跨文化交流能力,千万不要想当然认为,“己所欲”就可以“施于人”,由于不同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差异,在对于同样的问题上,沿线国家可能有着不同的理解,我们要走出去,就要时刻注意入乡随俗,入国问禁,特别是善于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通过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来为“一带一路”扫清障碍,为公共外交开辟道路。

其次,专业沟通能力是“一带一路”公共外交能力的主要内容。在“一带一路”建设的五通中,无论是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还是民心相通,都少不了专业组织和专业人士之间就相关专业问题进行交流。长久以来,中国以“世界工厂”闻名于世界,中国产品以价格低廉占领全球市场,但是,中国制造也给许多国家留下了便宜、质量差的印象。在中国制造之外,中国的其他方面,如政治制度,金融制度,基础建设等还并不广为人知,世界对中国的认知还很有限。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相关组织和人员必须具有高超的专业沟通能力,在与国外合作时能够有意识地展现中国形象的良好一面,化解他国对中国的误解,在跨国交流中有效地传递自己所在行业的中国的正面、积极形象,塑造中国的文化吸引力、社会吸引力、科技吸引力和制度吸引力。

第三,文明对话能力是“一带一路”公共外交能力的最高表现形式。在“一带一路”公共外交能力建设中,文明对话能力是其最高表现形式,从历史上来看,在两千多年的时间内,东西方历经千辛万苦,跨越了种种障碍,缔造了著名的古丝绸之路,自此人员川流不息,商贾络绎不绝,文明兼容并蓄,缔造了不同文明包容发展的范例。尽管这条道路以丝绸命名,但却并不仅限于丝绸,而是涵盖了技术、商贸、经济、社会、文化、宗教、族群等众多内容,既是一条东西方经贸交流之路,也是一条多元文明交流之路。关人员和组织从文明的高度对其它国家的文化、社会、政治、社会等内容融会贯通,对国际关系、文明交流有一个全面、整体的把握,这是社会各界精英所需要具备的能力。

地方政府开展“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若干建议

“一带一路”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发起的一项战略性布局,但具体实施还要看地方各级政府,地方政府才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角。自2013年以来,察哈尔学会致力于推进城市外交研究,召开了一系列研讨会,出版了一些著作和论文。根据我们对城市外交研究的经验,我认为地方政府开展“一带一路”公共外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地方政府必须找准突破口。我国地大物博,各个省份都有各自的特色,各省应当主动结合国家战略,发挥比较优势。例如,广西、广东应紧紧围绕东盟十国做文章,海南的定位可以是“中国的马尔代夫”,宁夏应深耕22个阿拉伯国家,新疆应在亚欧博览会的基础上做实同中亚五国的合作,云南应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上发力,福建应利用地缘优势同台湾联合开发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有条件的省份也可以申办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以推动特色旅游、文化产业、民俗与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同时国家从战略层面应积极利用港澳资源以及海外华人华侨资源共同推动“一带一路”的落地。总之,“一带一路”建设要有国际视野和品牌意识,要想成为政策洼地必须首先成为人才高地,有思路才有丝路。

第二,地方政府要善于利用留学归国人才、华人华侨和外国留学生。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来源国,每年有30多万学生前往世界各地求学。同时,到我国求学的外国留学生数量也迅速增长。未来四年将有10万美国留学生来我国学习。习主席也允诺每年将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这两个群体是我国的宝贵财富。留学生有异国长期生活的经历,能够更好地了解当地风土人情,是开展公共外交的理想人才。对于地方政府来讲,更能省去不少培养公共外交人才的时间和精力。地方政府利用好这部分财富,让参与对外交流的人都能成功地开展公共外交,有效地展现国家对外形象,让更多国家了解和接受“一带一路”。

第三,要鼓励和利用非政府组织参与“一带一路”公共外交活动。民间组织,如公益性NGO、非官方智库等,具有参与公共外交的天然优势。它们不具有官方背景,可以打消对方对中国的疑虑。此外,非政府组织长期与民众打交道,能够明白百姓思维,了解百姓需求,可以更高效地开展活动。非政府组织也更加地灵活,能够采取不同形式的措施来组织活动,达到目标。以人道主义对话机构(HD)为例,该非官方组织曾成功调解尼泊尔毛派武装和尼泊尔政府之间的矛盾,并曾在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支持下在2007肯尼亚大选争议中促成了权力分享协议,拯救超过1000条生命,这些都是让许多主权国家中央政府都称赞不已的成就。我们应当认识到非政府组织的能量,鼓励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壮大,并善于利用这部分能量开展公共外交活动。

“一带一路”是一条民心之路,只有实现民心相通,才会打通“一带一路”,只有开展深入细致的公共外交,才能打开民心相通之门。因此,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我们要大力推进公共外交能力建设,推动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和不同文明之间交流对话和和谐共处。我们不仅要打通链接欧亚非的“一带一路”,更要开启不同文明和不同宗教信仰心灵相通的理解之门,真正跨越不同民族、宗教和文明的藩篱,共同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明天!

韩方明:本刊副总编辑,察哈尔学会主席,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

猜你喜欢

民心外交一带
让法治理念根植民心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一带一路风光无限
澳门:“一带一路”上的璀璨之城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代表连民心 绘出新画卷
“一站一台”连民心 绘出周口新画卷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让民心工程赢得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