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年为本,深入推进青年对外交流
——专访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部长万学军
2015-11-29于凡
于 凡
以青年为本,深入推进青年对外交流
——专访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部长万学军
于 凡
近年来,共青团、全国青联多领域、多渠道、多层次地深入开展青年对外交流活动,将“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在广泛邀请外国青年来华访问的同时,也派遣众多中国青年出国交流。本刊对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部长、全国青联主席助理万学军进行了专访,希望中国青年对外交流事业所积累的成功经验能对我们进一步做好各领域的公共外交工作有所启发。
人脉建设 预防性外交
于 凡:万部长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专访。作为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部长、全国青联主席助理,您多年从事青年对外交流工作。请您首先谈谈青年对外交流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呢?
万学军:青年对外交流的作用可以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来说明。
从国家层面上来说,有一个词可以很好地解释青年对外交流的作用,叫做“预防性外交”。世界各国青年都是该国未来发展重任的担当者,被寄予厚望。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人民往来频繁,大多数人的第一次对外交流基本上都发生在青少年时代,而青少年时代结下的国际友谊最真诚、也最难忘,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可以想像,这样的青少年将来如果走上重要岗位,其年轻时对外结成的友好必将有利于夯实国与国关系的民意基础。
从社会层面上讲,青年是文明的传承者,又是文化新风尚的创造者、传播者。青年富于创造和激情,最少保守思想,在青年对外交流中容易形成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合作共赢的新文化。这种文化的形成,必将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近代留日学人对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中国老一辈革命家年轻时赴法勤工俭学对后来中国革命的影响就是最生动的例子。
对于青年自身来说,通过对外交流,有利于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发展友谊、增进合作,感受不同文明和制度的差异与共性,培育开放包容的胸怀,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于 凡:您刚刚从三个层面阐释了青年对外交流的作用,那么有没有一些更为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些作用呢?
万学军:有一个例子在中日两国已传为佳话。原国务院副总理吴学谦同志曾经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担任团中央国际联络部部长,他当年率团访问日本,在日本结识了时任岛根县青年团协议会会长的竹下登先生,两人由此结下了深厚友谊。后来他们二人一位成了中国外交部长,进而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一位成了执政的自民党干事长,其后担任日本首相,两人年轻时结下的友谊对推动当年中日关系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年轻时在团中央国际联络部工作、后来担任过中国驻日大使的杨振亚同志也在那次访日中与竹下登相识并成为老朋友,杨振亚担任大使期间处理李登辉访日等中日关系的棘手问题时,竹下登曾给予大力支持。
可见,青年对外交流在友好人脉建设上发挥了很强的预防性外交功能。
“讲友好”是最大的“讲政治”
于 凡:我了解到,全国青联每年都会组织很多青年对外交流活动,特别是“与世界对话”这项活动已经成为青年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品牌,请您介绍一下这项活动,从这些交流活动中,我们可以总结出青年对外交流的哪些经验呢?
万学军:确实,“与世界对话”活动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影响力。它是由全国青联主办,中国青年报社、中国高校传媒联盟、中国高校国际交流社团联谊会承办的系列青年对外交流活动。这项活动从2008年推出至今,已经举行了120多场。来自全国300多所高校、110多个国际交流社团和校园媒体的6000多名同学参与其中,通过媒体影响辐射到的青年就数不胜数了。“与世界对话”活动邀请的嘉宾包括国际政要、业界翘楚、驻华大使、青年领袖、思想先锋等。对话的话题切合中国青年的关切,包括国际关系、青年发展、气候变化、科技前沿等等。它不仅沟通世界、传播中国,也是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平台。近年来,综合国力的不断上升,使得我国和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步伐不断加快,在此过程中,我国急需培养一批愿意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有能力与世界沟通、通晓国际规则同时又了解中国国情民情的“内外兼修”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与世界对话”活动正是我们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尝试。
当然,“与世界对话”只是我们将外国嘉宾“请进来”的众多交流活动中的一种。所有这些活动的举办目的就是增进中外青年的沟通和理解。我认为,中外青年之间应该先通过深入的思想交流加强了解,然后增进理解,进而消除误解,在此基础上才能开展良好合作。共青团、全国青联每年均邀请数千名外国青年代表访华,加强互动、深化友谊,积极向来访外国青年传播中国,宣传党和国家的外交方针政策,有效化解了外国青年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所以,无论现代科技如何发达,网络如何便捷,面对面的思想交流永远都是人际交往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也是“键对键”交流(指网络交流)所无法取代的。
于 凡:万部长,我的理解是,由于文化、制度等一系列的差异,我们这种化解认识误区的努力经常效果不够显著。那么从团中央、全国青联的实践来看,您觉得怎么样才能更好地化解误会呢?
万学军:这个问题问得好。我们常说,对外交流也要“讲政治”。我认为,青年对外交流最大的“讲政治”,就是“讲友好”。政府间外交往往肩负着明确任务,要解决国家关系的重大和具体问题,但青年对外交流并不具备这样鲜明的特点,其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加强友好交流,发展友好关系。而这种友好关系往往是我们化解双方误会的重要基础。当面临别人对我们的误会时,我们应该耐心细致地做增信释疑工作。既要看清楚对方误会或偏见的危害性,坚定通过友好工作以化解矛盾的决心,也要想明白对方误会或偏见形成的原因,比如不客观的媒体报道、先入为主的观念等等,进而根据其来源特征深入做工作。比如,来华访问的很多外国青年对于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有很多误解,往往以违背人权为由提出异议。对这类青年,我们就会安排他们到中国西部贫困地区去访问,让他们切身感受人口增长给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对计划生育政策的细节性安排加强宣传,让他们也了解到中国政府在计划生育领域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努力以及采取的优惠政策,同时,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外国青年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实行计划生育国策,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国际社会负责任的体现。
以青年为本
于 凡:万部长,您刚才提到了很多青年对外交流活动的意义和作用,那如何让这些意义和作用真正落到实处呢?
万学军:要想让这些意义和作用真正从方案、计划中走下来,落到实处,被每一个参与交流的青年所认可,就需要我们干在实处,精心设计并实施好每一场交流活动,而其重要前提则是“以青年为本”。“以青年为本”不是一句大话空话。当代青年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已发生深刻变化,这就给我们的青年对外交流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它要求我们必须更加充分、精准地把握青年的内心需求,更加以人为本,从青年喜闻乐见的事情做起。比如,网络化生存已经成为当今各国青年呈现的新特点,这也就意味着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吸引青年关注并开展工作。我们在和外国青年交流的过程中,第一步就先吸引他们加入和使用微信,为中外青年建立一个一个微信群,在时尚、便利而又互动性强的微信群里,中外青年的交流和友谊不断发展升华。
于 凡:万部长,您刚才提到的用微信群的这个例子,我个人觉得非常好。那全国青联在组织青年对外交流活动当中,还有哪些值得学习的模式和经验呢?
万学军:全国青联目前开展青年对外交流活动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参观考察。我们请外国青年进工厂、进社区、进农村、进大学,让他们亲眼去目睹真实的中国,让他们体验到,中国不只是有发达的东部,还有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等,这样就不会一味地盲从“中国威胁论”的歪曲报道了。
2.座谈研讨。论坛、研讨会、座谈会、拜会等都是十分重要的交流手段。而且,只有通过这些深度的思想交流才能真正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产生思想的共鸣,进而才能真正达到相互理解。我们常说,文明是可以交流交融的,但到达这个理想的彼岸前,也不排除交流过程中产生冲突和交锋的可能性。在青年对外交流的过程中,青年们有时候会就某些具体问题争执得面红耳赤,但只要有着开放包容的胸怀,相信最终一定可以求同存异甚至聚同化异。
3.联谊联欢。青年人普遍开朗且热情奔放,联谊联欢可以给他们一个释放感情的空间。有时候,一场文艺演出的力量往往要胜过一场空洞无味的演讲。而且,在联谊联欢的过程之中还能进一步展示国家优秀文化和良好形象。例如,外国青年在观看了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表演的《千手观音》舞蹈后,往往会受到心灵的震撼,感受到无声世界里“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进而会对中国残疾人关爱及人权事业产生高度认同。
4.体验活动。百闻不如一见,比如体验中国烹饪、试穿旗袍或唐装、学习太极拳等活动,再比如深入民间的民宿、家访活动,外国青年通过和中国人同吃同住同行,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人的家庭生活、了解中国的社区文化,这些远比走马观花地看看高楼大厦要来得深刻和难忘。
5.体育比赛。我们曾经在巴西世界杯期间,组织正在访华的拉美青年和中国青年进行足球友谊赛,效果很好。在交流过程中,我们时常为中外青年组织混合编队的体育比赛,体育比赛中最能体现出团结、协作的精神,欢笑与汗水、角逐与交流使友谊不断升华。
任重道远
于 凡:那您觉得目前的青年对外交流工作还有哪些不足呢?
万学军:坦诚地讲,虽然我们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当前的青年对外交流还有很多不足。
首先,青年对外交流的广度还不尽人意。从人数上来讲,全国有意愿参与青年对外交流的青年人数众多,但是真正能获得机会直接参与的并不多。虽然前面提到累计已有6000多人参加过“与世界对话”活动,也有很多青年参加过全国青联组织的接待和出访活动。但这一规模与我国庞大的青年人口相比,还显得微不足道。在资金方面,国家的财政支持也永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有待拓展社会资源给予支持;从渠道方面来讲,地方团组织对外交流渠道严重缺乏,难以满足各地青年对交流的广泛需求。
其次,青年对外交流的深度还有待进一步拓展。我们开展青年对外交流,绝对不能满足于走马观花,必须要把每个交流项目做深做实。我们必须进一步了解当代青年的新需求,不断完善交流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努力增进交流双方的友好与合作。
于 凡:那您对参与交流的中国青年有什么期望吗?
万学军:我在出席全国青联派遣的出访团行前集训时说,希望大家在对外青年交流中努力打造“五个一”工程:一是要有一颗真诚的心,以诚恳友善的态度进行交流,以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思维理解对方;二是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既观察学习对方先进经验,也能洞察用心笸测;三是要有一张内外有别的嘴巴,该说的话一定要说,不该说的话只字不提;四是要有一双勤快的腿,多走走,多看看,多深入考察对方国情民情;五是要有一支勤奋记录的笔,交流中要多思考、勤记录,及时积累传播扩大成果,让每次对外交流都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2014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战略构想,2015年3月又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提出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等重大倡议。中国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需要包括青年在内的各国民众积极参与,青年对外交流工作将成为“民心相通”的重要领域和基础,而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如果没有青年的积极相应,又将是何种命运?所以,我们有理由期待,中国青年一定会站在时代的前列,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在对外交流的舞台上创造更加辉煌的人生。
万学军:团中央国际联络部部长、全国青联主席助理
于 凡:察哈尔学会研究项目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