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红河县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2015-11-29红河县环保局杨天走
文/红河县环保局 杨天走
推进红河县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文/红河县环保局杨天走
近年来,红河县突出科学发展主题,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理念,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和谐发展,走出了一条可持续性发展之路。
生态文明建设初见成效
生态农业逐步形成。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推进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标准化和品牌化,积极开展农业资源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发水果4.9万亩、蔬菜5.1万亩、甘蔗4.5万亩、木薯4.5万亩、茶叶10.3万亩等绿色食品,发展葛根种植1.8万亩、生物中药材种植3.65万亩。成功认证粮食产地22.46万亩、蔬菜产地1.44万亩、水果产地1.1万亩、畜禽产地10户4.46万头(只)等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优质肉牛养殖基地进入国家肉牛体系,优质肉羊养殖基地成功申报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
生态林业建设成效显著。大力实施退耕还林、造林直补、防护林建设、陡坡地治理等生态林业工程建设,森林资源持续增长。全县累计完成封山育林21.8万亩、人工造林12.6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6年的49.3%上升到2014年的53.3%。大力发展棕榈、商品林和香油料等林业产业,累计种植棕榈27万亩、商品林14.2万亩、香油料13.25万亩,林业产业提速升级,显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旺盛的生命力。
生态工业有序推进。建设红河县特色产业园区,重点打造“一园三片区”生态工业形态,在园区内布局了绿色生物资源加工产业片区、新型环保建材产业片区、非金属材料产业三个片区。目前,园区入驻各类企业22户,其中绿色生物资源加工产业16户、新型环保建材产业6户,工业总产值达2.19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44.2%。
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明显。日处理55吨的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厂和日处理5000吨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完成了糖业公司和红枫农业开发公司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等减排项目,提高了污染减排能力。2014年,全县单位GDP能耗下降3.31%;主要污染物削减化学需氧量246.89吨、氨氮16.82吨,主要污染物排放均控制在省州下达的指标以内。
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见成效。全力抓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完成了总投资1.7亿元的县城生态环境与地质灾害综合防治项目,15个地质灾害点得到整治。完成了乐育乡集镇驻地后山特大型滑坡隐患应急治理等工程。完成了12个村1010户群众的地质灾害搬迁避让项目。实施了生态建设示范村、恢复植被、保护生态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全县完成坡改梯面积5937亩、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4.69平方公里。
城乡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大力加强市政生态环境建设。实施城区道路改造、绿化美化、亮化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主要道路以及街道建筑特色化改造工程,2014年,县城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达146公顷,绿地率达36%;园林绿化覆盖面积达151公顷,绿化覆盖达38%,城区公园绿地面积达5.3公顷。
“宜居红河·美丽家园”建设进展顺利。紧紧围绕“宜居红河·美丽家园”建设为主题,以改善居住条件和美化生活环境为根本,2013年以来实施了红河谷片区、梯田旅游环线片区和13个乡镇共43个“美丽家园”项目点建设,完成做特民居5525户,建成秀美村庄16个,建成生态文明村2个。
建设繁荣生态文化,生态文明理念不断提升。全力实施马帮古城、古村落、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加强哈尼梯田湿地公园以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建设和管理,使其成为承载生态文化的重要平台。积极弘扬和传承哈尼多声部、乐作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了红河“侨乡”文化品位和品牌。积极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活动,创建州级生态文明村74个,生态文明村创建率达80%以上。
困难和问题
红河县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突出,污染物减排任务艰巨。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项目)现象较普遍且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性改变,结构性污染较为突出,清洁生产水平低,污染物减排任务艰巨。
局部区域生态系统脆弱,生态环境治理任务艰巨。红河县是云南省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地质灾害发育、分布广泛,全县有各类地质灾害点584个,属云南省地质灾害发育及危害强度极高的地段。同时,在治理过程中,边治理边破坏的情况仍然存在,公路、矿山、水电站等基本建设带来的人为水土流失也一定程度存在。
工矿企业污染减排和生态环境治理力度需进一步加大。一些加工企业未按国家关于节能减排相关标准建设,废水、废气、废渣排放不达标,影响了周围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部分采矿企业在采矿、选矿、运矿过程中,造成了对土地、山林、河流、道路、环境的破坏。
农业面源污染对环境的影响日趋明显。随着农业的发展,在农业生产中由于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使土地板结、肥力下降、农产品质量降低,尤其是大面积种植香蕉、冬早蔬菜等大量使用塑料薄膜所造成的白色污染甚为严重。
对策建议
红河县应从县情实际出发,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紧紧围绕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走一条符合县情的生态文明之路。
落实科学发展,找准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定位。红河县属阿姆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是红河流域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因此,应在加快培植生态产业、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规范生产和消费行为、建立健全生态自律制度、美化优化人居环境等方面着力,重点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与自净能力、生态资源绿色开发利用等生态服务功能,全力打造“生态产业富县、生产消费自律、生态环境宜居、生态意识自觉”的生态文明模式。
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县域区位和资源优势,依托科技创新、延伸产业链条升级传统产业,形成以高效生态农业为基础、环境友好型工业为重点、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高效生态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构建现代生态产业体系,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绿色发展,逐步实现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加快构建现代生态产业体系。
搞好开发利用,做强特色生态产业。一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努力开发生态产品。建立生态农业试点区、无公害食品和绿色产品基地等,实施好特色生态农业产业、绿色农产品认证、农产品安全生产等重点项目。二是发展特色生态工业。实施“工农对接”,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发展壮大以特色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和新型环保建材等为主导的新型工业。三是培育特色生态民族文化旅游业。充分发挥红河“侨乡”文化、原生态民族文化、哈尼梯田自然风光等得天独厚的生态文化优势,积极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把生态文化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加强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为重点的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天然林、各类公益林、水源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划定林地红线,守住生态底线,杜绝政府性破坏行为。加强森林防火,最大限度减少森林资源损失。创新林业发展机制,健全林权流转机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个人在国有和集体荒山荒地上开展植树造林,形成国家、集体、企业、个人一起上的林业生态建设发展格局。
强化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治理。一是把节能减排作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内容,加大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实施力度。二是加大城镇污水处理和工矿企业废水治理,重点推进行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等主要污染物综合整治,加大城镇烟尘和粉尘治理力度。三是强化危险废物和危险化学物品监管,实施生活垃圾无害化管理,控制固体废物污染。四是加强城乡饮用水源地环境监管,确保城乡饮用水源安全。五是加强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现象,坚决取缔和关闭违法违规开采矿山矿点,督促矿山企业实施好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六是加强城乡环境防治。科学合理施用农药、化肥,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治理,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有效控制农村面源污染。
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保障体系。健全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完善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绩效评价体系,将考评结果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并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
树立生态意识,营造生态文明建设良好氛围。一是培育崇尚自然的生态文化,树立热爱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二是培育节约的生态文化,形成节约优先、集约利用、适度消费的生态文化取向,形成以勤俭节约为荣,奢侈浪费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三是培育绿色消费的生态理念,引导公众改变不良的消费方式。四要培育生态道德,在中小学校开设生态文明建设课程,让青少年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和习惯。
(责任编辑王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