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剜烂苹果”?

2015-11-29陈鲁民

中华魂 2015年3期
关键词:文艺界批评家精品

文/陈鲁民

怎样“剜烂苹果”?

文/陈鲁民

前不久,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打了一个生动比方——“文艺批评家要像鲁迅所说的那样,做到‘剜烂苹果’的工作,把烂的剜掉,把好的留下来吃。不能因为彼此是朋友,低头不见抬头见,抹不开面儿。”

毋庸讳言,我们这些年的文艺批评确实有些薄弱,说形同虚设也不为过,诚如习总书记所言“文艺批评褒贬针砭功能弱化,缺乏战斗力说服力,不利于文艺的健康发展”。正因为文艺批评没有起到应有的“剜烂苹果”作用,所以,文艺界的“烂苹果”不少,有的烂了一点点,有的烂了一大块,如果不及时地“剜”掉,恐怕会越烂越多,有的干脆就烂完了。

以丑为美,是非不分,是烂苹果现象之一。时下的文艺界,颇有些作品以丑为美,黑白颠倒,他们耻于颂扬光明,歌唱英雄,宣传正能量,而是处心积虑地放大生活中的丑恶现象,鼓吹那种极端个人主义,宣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国内一著名画家,画了一组《一十二景出恭图》,描绘了各种各样如厕方式,丑陋不堪,臭气熏天。居然还有人大声叫好,说其是艺术“创新”,是打破禁区,特立独行云云。这就是典型的美丑颠倒,是非混淆。

格调低下,趣味庸俗,是烂苹果现象之二。有些文艺作品中,缺乏积极向上的力量,充满了瞎编乱造的离奇情节;没有阳光明快的风格,偏爱阴暗变态的描述;与民众和时代严重脱节,靠闭门造车臆想出脱离生活的故事;置火热的现实生活于不顾,迷恋于写自己那点小隐私小悲喜;不是以艺术性和思想性来取胜,而是用一些色情描写、肉欲故事来吸引受众……凡此等等,都是亟待被“剜”的烂苹果,极个别的要直接扔进垃圾箱。

粗制滥造,滥竽充数,是烂苹果现象之三。习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目前,我国每年出版约4000部长篇小说,但据专家评介,精品只有百分之三四,多数是平庸之作,还有不少等而下之的垃圾作品。电视剧每年拍摄17000集,仅能播出8000多集,另外的8000多集,大都因质量低下而无法播出,约浪费人民币80亿元。其他文艺领域也存在类似现象,看起来很热闹,轰轰烈烈,数量惊人,但少有精品佳作,更无“高峰”作品,许多低劣作品充斥其间。

我们知道,文艺批评除了被形象地描述为“剜烂苹果”外,还充当文坛里打扫卫生的清道夫,是文化百花园里修剪花草的园丁,是文化大草原上与艺术家共舞的苍狼。要想文化繁荣,多出精品,文艺批评就不可或缺。艺术家需要有与狼共舞的勇气,因为,批评家之“狼”,只会淘汰那些水平低劣、没有发展前途的作家,而会促使优秀作家变得更强大、更完美。虽然,鲁迅说过,“创作家大抵憎恶批评家的七嘴八舌”,但文艺批评始终是存在和必要的,艺术家若害怕批评就别在这个圈子里呆。

不过,既然是“剜烂苹果”,不论动之皮毛,还是伤其筋骨,都会不太舒服,都难免有痛苦。批评时说话会不那么客气,挑刺时会不太留情面,商榷时会暗藏机锋,有时还会有些“火药味”,这也是繁荣文艺创作的必需。不如此,拉不开脸儿,抹不开面儿,轻描淡写,不痛不痒,无关宏旨,不伤和气,那就起不到批评的作用,苹果该烂还会照样烂,那是批评家的失职,也是对被批评对象的不负责任。

另一方面,被“剜烂苹果”的艺术家也要有点雅量,从谏如流,闻过则喜。面对尖锐批评要坐得住,听得进,这样,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知道自己的得失长短,才能不断进步,多出精品佳作。

猜你喜欢

文艺界批评家精品
新锐批评家
都是文艺界人士
今日批评家
山西省文联召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
20世纪60年代前期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批判的研究综述
精品画廊
釉光青精品欣赏
视界 精品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授奖辞
画家和批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