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铭记国耻振兴中华

2015-11-29陈鲁民

中华魂 2015年4期
关键词:振兴中华国耻死难者

文/陈鲁民

铭记国耻振兴中华

文/陈鲁民

2014年12月13日,古城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松柏肃穆,人群垂首,哀乐低回,警报长鸣,为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首个国家公祭日在这里隆重举行。

1937年12月13日,穷凶极恶的侵华日军攻陷南京后,开始了长达四十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三十多万同胞被日军杀害,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一时间,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垣残壁断,城毁家亡,南京成为人间地狱。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谁种下仇恨就让他自己灭亡。”当年制造这一惨案的刽子手们早已受到历史惩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这一公然违反国际法的残暴行径,铁证如山,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设立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审判,早有历史结论和法律定论。制定此国家公祭日就是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侵华期间惨遭杀戮的死难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以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死难的国民,既是世界各国惯例,也是我们的民族传统,屈原的《九歌·国殇》里就曾记载了这样一次祭奠活动:“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不仅是为了缅怀过去,更是抚慰民心、顺应民意的措施,同时也是中国与世界更好地在沟通,在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表达我们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中国的,也是全世界的。

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首先是为了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历史不能忘记,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们要以史为鉴,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一道,反对战争,保卫和平,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幽灵再现,决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更是为了凝聚力量、奋力拼搏。七十多年过去了,三十多万死难者英灵不散,一直在另一个世界注视着我们。对死难者的最好纪念,就是众志成城,竭尽全力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保卫好,使它强大到谁也不敢觊觎,富裕到让人羡慕,让三十多万死难者们瞑目安心,笑慰九泉。

去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法国巴黎时说:历史将证明,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不是威胁,是和平不是动荡,是进步不是倒退。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新华网2014年3月27日)为了让“睡狮”醒来,中国人民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无数志士仁人挺身而出,冲锋陷阵,赴汤蹈火,前仆后继,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来唤醒久眠不醒的“睡狮”,这其中就包括南京大屠杀被害的三十多万死难同胞。“睡狮”的今日之醒,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和纪念。

如今抗战的硝烟早已散尽,那段血与火的历史也早已尘埃落定,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然而一个优秀的民族,必定是一个尊重历史的民族,必定是一个懂得反省的民族。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使我们永远牢记国耻,警钟长鸣,也使我们倍感肩头重担与历史使命,当铭记国耻,居安思危,励精图治,富国强军,振兴中华,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猜你喜欢

振兴中华国耻死难者
学习孙中山热爱祖国的崇高风范
孙中山的实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国家公祭
中国近代国耻教育的社会动员力量(1895-1927)
СТО ЛЕТ КИТАЙСКОГО ВУЗА
铭记国耻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侨界寄哀思
勿忘国耻,听奶奶讲
南京大屠杀
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应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