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片京华烟云
2015-11-29高梓琦
■文/高梓琦
那一片京华烟云
■文/高梓琦
一直听闻林语堂先生的《京华烟云》,曾一度到学校图书馆寻觅,谁知借到的英文原版对我来说太过艰涩,总怕自己才疏学浅,凭那脑中寥寥几个英文单词,再曲解了林先生的本意。终于在家乡的图书馆借到汉译本一部,欣喜若狂,捧来细细阅读。
《京华烟云》共五百多页,很密的字,看了好几个整天。整本书从清末动乱中开始,在抗日的洪流中结束。讲述了几个家族在这段历史中的爱情、亲情、民族情怀、爱国情感,讲述了他们的跌宕起伏,透露了当时中国土地上的人们的价值观,由此上升到人类历史命运的角度,反映和反思了在时间长河中的个体与宇宙。
也就是说,对于整本书所叙述的故事而言,作者并不是以从和平到动乱再到归于平静的线路来写的,也并没有刻意的叙述这几个家族的兴衰荣辱。就它失误叙事结构而言,并不像某些典型作品中的开端——高潮——结尾的一贯模式,而是始于历史,终于历史。就像是截取了滔滔黄河中的某一段,故事从流动中来,到流动中去,在时间的长流中发展着。可以说的是,《京华烟云》站在了一个足够高的制高点上来表达,它是用人类历史发展的眼光来叙写种种故事。而并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些家国情怀,或是单纯地向读者树立一个所谓正确的价值观,更没有刻意的描写谁对于历史的重要性。可以说这部小说里,没有一个人是英雄,但却人人都是英雄。那些所谓的功过是非,也都只是历史发生的必然而已。
在小说中,每一个发生的事件或大或小,都没有紧锣密鼓的烘托气氛,也没有故弄玄虚地吊人胃口。而是以一种贯穿全文的道家精神解释这一切,仿佛每一件事情的发生,以及每一个历史的转折,都是自然而然,毋须浮夸或者刻意的惊讶。这种思想不仅是故事外作者的内心表达,也同时是故事里的主要人物姚家长者姚老大的人生思想。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按照其自然生长之道的,这种自然、必然的道学精神,贯穿了整部作品,与其说这是作者创作的思想倾向,道不如说是整个故事在发展过程中的必经脉络。
同样,在小说结尾之时,故事却并没有结束。姚木兰与丈夫、女儿一同行走在滚滚的逃难的人流中,一直向前,好或坏的消息也还同时传递着,一切的事物都在发生着,继续着……作者的叙写到此结束,但此时人们会有许多的猜想,比如这一家人会安全到达他们想到的地方吗,远在外省参加共产党的三个人又会有什么样的经历,等等。但是无论怎么样,无论发生什么,都不重要,都会像过去一样,该来的总会来,该走的也终将会走。历史的浪花总会不断翻起,又涌入河流,生生不息地向前奔流。
而在这本书中,另一个让我注意的地方是其中影影绰绰的《红楼梦》的味道,这大概是很多读者都会感到的一个地方吧。书中的红玉像极了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她的才情,她的体弱多病,她同样的心窍比干多一窍,恰和黛玉一一对应。甚至我能从书中红玉死后的情景联想到了黛玉死后的故事。而与此同时书中其他几位女子也如红玉一样,与《红楼梦》中的女儿们一一靠拢。
值得一提的是,全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人——姚木兰,却并不像大观园中任何一位女子,反倒像是作者创作出来的一个理想人物。木兰的身上似乎散发着雅典娜似的爱与美的光辉,她漂亮、身材匀称,善良,有才华,有灵气但也时露锋芒,拥有女子的美丽敏感和男子的勇敢坚韧。毫不夸张地说,姚木兰就是一个现实中的“女神”。而她“妙想家”的昵称透露了她心中的真性情,她生活随心随性,却又不漫无边际,她在社会时局中有理性有思想,却也有小儿女的心底情愫,也会有痛苦,犹豫和迷茫。正因如此,姚木兰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她是一个完整的人。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姚木兰生活在我们每个人的体内,我们每个人都是自由的姚木兰。
在读《京华烟云》之前,我尝试着忘掉前人对它的褒贬评说,忘掉作者林语堂先生的大名鼎鼎,试着用一种“close reading”的方式来了解它。很高兴我得到了我所想感知到的东西,但是很多东西仅仅是感知到表面,没有深究,只是想作为一个阅读者表达读后感,而不仅仅是分崩离析的学术评论。感谢那一片京华烟云,给我的思想的天空中又添了一抹绚丽的晚霞。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