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管理个人知识的培育:实践取向校长研训模式

2015-11-28陶李刚

关键词:研训显性校长

陶李刚

日常学校管理实践运作受区域行政、学校生源、师资队伍、社区环境等影响,各具特色或以其多元化形式呈现于教育系统之中并成为了教育的一部分,构成了教育的差异使用模式。如果假定,这些实践运作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则,其管理实践必定合乎某种逻辑的话,那么学校教育的“运作方式”是什么?一直以来,诸多的学校管理学论著试图解释这些运作的复杂规则。问题在于,理论构建的努力能否解读这些各具特色、多元化日常学校管理实践运作形式?反过来,这些多元化日常学校管理实践运作形式是否遵循理论图式而进行呢?如果不是,我们又应该如何面对这些日常学校管理实践?从这点看,教育管理个人知识似乎是我们学校管理研究的出发点。

一、实践取向校长研训模式的提出

实践取向校长研训模式的提出,需要转换我们的研究角度,即从辩证角度思考教育管理个人知识的形式结构。因此,有必要把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的方法,以及在这些研究方法基础上所发展起来的、具有描述性的叙事研究方法引入学校管理研究,具体来说,是引入到对日常学校管理实践的观察上来。我们需要通过研究校长个体和群体,探索教育管理个人知识是如何发生和进行的。研究的目的是把握学校管理实践中的弹性和细节,使日常学校管理实践重新获得“生命力”,至少在那些阐释学校管理学所需要的领域里,研训本身不断地使学校管理学发展变得日益丰富多彩。我们不仅可以通过直接参与经验而重新建构经验,也可以通过观察经验,使各个经验相互交融,在实际研究中将其作为一个整体,以一种想象的方式参与其中。[1]实践取向校长研训过程中校长研讨互动过程明显,在不断的互动过程中,校长深化了对某一问题的思考,有关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案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在现场中、互动中有效提升了教育管理个人知识的系统性和实践性,从而有利于校长深化对有关问题本质的认识和研究,更好地服务于工作实际的需要。

二、教育管理个人知识的培育:实践取向校长研训模式的回应

(一)教育管理个人知识的认识

教育管理个人知识是校长在对具体情境的回应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个人的、实践的和隐性的知识,其扎根于校长工作的具体环境之中。教育管理个人知识是一种总结性的、高度个人化和情境化的知识。教育管理个人知识框架结构中的第一层面是管理概念,第二层面是管理的思维与行动,第三层面是教育和管理价值观。具体而言,其包括以下内容:校长对常规管理行为的认知(组织中遵循的策略规则);通过校长的管理思维和设计而在学校组织中传播的情绪和氛围,以及校长与学校成员间相互影响的方式等;校长对学校生活的规范和标准的理解以及校长对学校主流价值观(哲学)的表达。

表1 教育管理个人知识的构成图

管理概念和知识的掌握:如新任职校长要认识教职工在工作中之所以会产生某些概念和知识,方式之一是将学校视为一座冰山。我们试分析一下一所学校,它的正式(公开)方面包括:目标,即学校发展规划,做个好校长、好教职员工、好学生及让大家自行决策;结构,即学校的科层机构及运行方式;技术,即学校的硬件教学设备;资金来源,即学校的后勤服务和资金运作;技巧与能力,即校长与教职工的教育技术、人际及领导和教学能力。由于新任职校长只看到目标、技术、结构、资金运作以及教职工的教学能力,其注意力仅仅集中在冰山的顶端。当校长最终看到冰山下面的部分时,他/她发现,教职工的态度、交际模式、正式组织如教研组的工作程序以及校长本人的领导方式都需要改变。

思维水平的提升:教育管理个人知识思维表征,是校长如何利用可控制资源(包括人、物、时间、信息、空间等),寻求最佳配置方案,以达到最大效益的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样式)和思维轨迹。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思辨性。从某种意义而言,教育管理是控制性的,所以校长的思维表征必须反映教育和管理的规律、原理,思路清晰,论据充分,结论正确。二是预测性。以教育为背景形成的校长思维方式,应是超前的思维方式。三是非逻辑性。中小学校长需要站在师生员工的立场,从师生员工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况且教育管理既具有显性力,也有着很大的隐性力,校长既要有权力性影响力,也要有非权力性影响力。所以在管理实践中,校长要形成和培养自己非逻辑、换位的思维方式。四是整体性。校长思考和处理问题,都要从整体出发,因为教育管理是一个系统,是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

引领校长构建教育管理个人知识,形成校长个人的领导哲学:校长的教育管理个人知识是一种实践智慧,需要校长在实践中建立自己个人的、活的领导哲学,用自己的睿智于细微处启迪学生的心灵。校长要认识到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生命价值的丰富性,正确认识学校教育的价值在于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差异性,促进每个学生在其天赋基础上得到最适合的、全面的、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校长在关注生命价值的同时,要营造充满生命活力的学校生活和课堂生活,校长的教育管理个人知识本身也就获得了人文意义与生命意义,获得了丰富自身实践智慧的源泉。

(二)教育管理个人知识的培育是实践取向校长研训模式的课程目标

校长具有怎样的个人知识,是否能意识到自己所具有的个人知识,如何看待自身的个人知识,在学习显性的教育管理理论知识时是否能与自身的隐性知识相结合,能否自觉反思提升自身的隐性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校长的专业发展。所以,教育管理个人知识成为了实践取向校长研训模式的理性诉求和课程目标,这是由实践取向校长研训模式本身的内在要求与教育管理个人知识的特性所决定的。首先,是教育管理个人知识在校长接受外界信息时起着过滤的作用,对校长所遭遇的理论知识进行筛选,进而规范和指导校长的日常教育管理行为。第二,学校管理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领域,需要教育管理个人知识的支持。虽然学校管理有很多要求校长普遍遵循的管理原则和规律,但不能完全有效地指导纷繁复杂的学校管理活动。如果教育管理个人知识能够得到开发利用,将能更好地与管理理论相结合,为校长提供更加具体、有针对性的指导。而实践智慧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个体经验的感悟,管理反思基础上形成的个人知识。第三,校长的工作具有个体性、创造性、发散性特征,不仅需要一定的教育管理技巧,而且需要校长个性化的个人素养。教育管理个人知识是追求学校管理实践合理性的理性诉求,这诉求包括校长对教育和学校管理的直觉把握、整体感知,即建立在直觉基础上的一种整体感知的反应能力。当然,教育和管理的感知力部分来自于某种无言的直觉知识。而管理思维是在对教育问题的理性思考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教育管理个人知识的核心构成和高级表现形式。endprint

三、实践取向校长研训模式的运作机制和组织形式

实践取向校长研训模式的课程目标是教育管理个人知识的培育。课程的实施围绕实际“教学现场”进行,即校长的研训活动与现场实际工作紧密相关;研训课程评价反映出“教学现场”的重要性,即学员成功的“现场经验”要以是否具有现场影响力为标准。实践取向校长研训模式的组织形式是特定时间和空间的结合,活动的时间概念是特指现在的、眼前的、正在进行的意思;活动的空间概念是指从事某项活动的场所、场地。个人知识的生成,包括非常复杂的转化过程,根据日本学者野中(Nonaka)和根野(Konno)提出的知识创造和转化螺旋理论[2],结合校长教育管理这一特殊情境,我们从四个方面运作机制探讨教育管理个人知识的生成。

(一)联合化——概念转化以构建教育管理个人知识

这是一种将管理概念转化为更为复杂的显性知识过程。在许多培训机构对新任职校长的教育培训中,传授显性专业知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从显性到显性”的传递培训模式,新任职校长能够迅速地了解校长专业的基本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一般教育管理知识。经过培训和学习,新任职校长会将“显性知识”的原则要求有意识地体现在他们的日常教育生活举止行动中。实践取向校长研训模式的第一阶段,要做好管理知识储备工作,重视教育基本理论、管理原则的呈现和应用策略的描述,并尽可能地让校长参与,所以这一阶段的组织形式主要是组织学员进行集中理论培训。

(二)社会化——思维的碰撞以丰厚教育管理个人知识

社会化强调隐性知识的共享,通过管理思维的碰撞丰厚教育管理个人知识。例如,“师徒制”就是一种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换形式,即师傅与徒弟共享隐性知识。在教育管理领域中,教育管理个人知识的社会化可通过同事之间直接经验分享、师徒结对等方式来实现。通过这种亲自观察他人的教育管理实践的活动可以建构观察者的知识,也就是创造一个让优秀校长的学校管理真知和智慧使其他校长得以意会和共鸣的机会,从而产生“内隐知识”到“内隐知识”的转换过程。所以这一阶段的组织形式,是在研训活动中及时练习所学管理策略,导师给予学员反馈指导,学院组织导师和有关干训专家及时给予学员课程评价,强调导师给予校长持续性的帮助,包括学员之间互助。具体包括:一方面实施“导师制”,增强导师与学员之间个别化交流。建立了导师与学员的研讨活动机制,小组学员到导师所在学校现场学习,随后请导师到学员所在学校进行现场指导,更多的是导师与学员个体之间的学术指导和个别交流。另一方面是深入开展“异校蹲点”活动,加强学员之间互动式培训。

(三)内在化——价值观的建立以提升教育管理个人知识

显性知识的内在化依赖两个条件:第一,显性知识必须具体化到行动和实践中,通过这种实践和行动的反复进行,显性知识(如战略、管理技巧、方法创新等概念)逐渐变得内在化;第二,通过践行的过程来体验显性知识,从而实现其内在化。教育管理个人知识的内在化则可理解为校长通过多元化的践行和体验方法,将学校组织中的显性知识或是通过各种渠道所共享到的显性知识转化为自身的隐性知识,进而创造并创新教育管理个人知识的过程。所以这一阶段组织形式包括:一是开展“名师与校长的对话活动”,加强学员与名师之间的深度理解。组织校长与名师的对话活动,旨在提高校长与名师对教育要义的把握,提高其对课程的领导力。二是组织校长“跨区赴农村学校进行学校管理诊断活动”。分小组跨区赴农村学校开展诊断调研活动,调研方式采用一听、二看、三查、四座谈、五反馈和六呈交调研报告等,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肯定学校的成绩与亮点,诊断出学校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三是组织开展“校长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上展示课的校长就自己的教材解读、教学设计和教后反思与学科名师、教研员进行交流,以进一步推动校长关注课堂、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以教育价值观的建立提升教育管理个人知识。

(四)显性化——信念的培育以彰显教育管理个人知识

个人隐性知识的显性化需要依靠个体的积极表达才能实现,需要寻求一种有效的方式将不可表达的知识表达出来。对校长而言,其所具有的、最重要的隐性知识就是教育信念。显性化可以通过教育叙事、管理故事、论坛讲演、撰写论文等多元方式来展现,所以这一阶段组织形式包括:一是开展“校长论坛”。例如某次论坛的主题分别是“学校制度建设与文化建设的结合”和“践行先进办学理念,丰富教育特色内涵”,活动采取“专家主持+主题讲演+互动交流+专家点评”的形式进行。二是进行论文答辩。这一阶段的研训活动主要针对某一特定问题,其本质在于研讨,体现的是集体间的相互切磋和质疑,更有利于集思广益,贴近具有普遍意义的客观现实。校长们普遍希望通过短期的培训学习,既有理论上的升华,又能掌握解决工作中实际难题的方法和技巧,真正体会到带着问题来、带着成果走的切实效果。这种培训模式能够使校长针对特定问题的解决方案在“现场教学”中不断得到完善,有效提高了培训的客观性和针对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校长的迫切需求。在显性化的研训过程中,要拓展培训的思想空间与文化气象,积极引导校长参与,把校长的个人发展与时代结合、与区域教育发展的前途联结,开阔校长的自我人格气象,涵养其大气品格。

参考文献:

[1] 丁纲.声音与经验:教育叙事探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49.

[2] 张民选.专业知识显性化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研究,2002(1):14-19.endprint

猜你喜欢

研训显性校长
构建校本研训模式 提升教研活动实效
2018 年妇女/性别研究研训班在京举办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浅谈校本研训管理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
论校长的修养
意识形态教育中的显性灌输与隐性渗透
好校长是怎么炼就的?
校长给力“九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