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咖啡馆》写作手法分析
2015-11-28杨季行
杨季行
【摘 要】《青春咖啡馆》是法国著名作家帕特里克·莫蒂亚诺的作品。小说突出表现了以露姬为代表的年青一代对于生命的积极进取及探索的精神,强调实现生命真谛是人生最终奋斗的目标,表现了一种对于生命强烈的感伤和敬佩之情。本文基于对小说人物关系的分析,从写作手法角度对于《青春咖啡馆》进行深入剖析。
【关键词】青春咖啡馆;自传色彩;象征手法;现实启迪
中图分类号:G40
《青春咖啡馆》以四个在巴黎塞纳河旁的青春咖啡馆里的顾客进行的自我陈述展开了对于主人公露姬短暂人生的描写和心里复杂变化的刻画。四个叙述者分别是矿业大学生,化装成顾客的私家侦探,逃离婚姻、追求生命意义的年轻少妇露姬,以及露姬的真正爱人罗兰。在四个人对露姬的回忆的描写中,恰当的写作手法的运用使得露姬这一形象栩栩如生展现在读者眼前,引发读者对于人生的思忖,引人深省。
一、鲜明的自传色彩
小说中的自传色彩指小说中主人公的特点及小说情景的细节描写通常是作者自身经历的具体体现。当读者阅读《青村咖啡馆》的时候,会觉得莫蒂亚诺既是那名矿业大学生,又是为追求人生真谛而逃跑的露姬,是深爱着露姬的情人罗兰,也是那个睿智的私家侦探盖世里,小说中每一个主人公的身上似乎都能看到作者自己的身影。作者把自己少年时的恐惧和对生活的不安寄托在了雅克林娜漂泊的身躯上,而从小说中读者可以发现雅克林娜的生活几乎全在九区和十八区度过。因为莫蒂亚诺的童年就在那里度过,当时他的母亲在凤丹剧院里饰演一个小角色,那个由斜坡组成的街区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品中主人公露姬和作者的关系正如作者曾经这样自述道,“我十二岁到十五岁之间,由于父母关系不好,我就经常由家里出逃,放任自由地在巴黎游荡,我去了许多危险的、我那种年龄的孩子不该去的地方,有些街区一直让我感到恐惧。”这样的一段自述不正与露姬童年游荡在巴黎街区、孤独生活形成完美的锲合,使露姬的身上包含了作者对于童年辛酸生活的回味。而在对于莫蒂亚诺自传的研究中,笔者同样注意到当作者只有七八岁的时候,他的父母便将他托付给一个年轻的女邻居照顾,这个女邻居吸毒,而不久后他便知道女邻居的一位女友自杀了,而这位自杀女子同样也是露姬的原型。
除此之外,作品中露姬的吸毒经历和作者幼年的经历也有深刻的联系。作者五岁时曾遭遇过车祸,为此曾用毒品让他减轻痛苦,而吸过后的那些幻觉和气味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一直追随着他。所以,露姬正是作者部分人生轨迹在小说中的再次展示,是作者真挚情感的真实表达。
二、形象的象征手法
象征手法指作者通过对于某一形象的处理使其表现出深远的含义,在作品中,我们同样可以发现象征手法的大量应用。在小说最开始对于青春咖啡馆的介绍中写道,“那家咖啡馆有两道门,她总是从最窄的那扇门进入,那扇门被人称为黑暗之门”。而“门”在这里就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圣经里有这样的记载,耶稣说:“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向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向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少的,找到的人也少。”所以这里的门一方面是“窄门”,代表进入天堂的门,另一方面又是“黑暗之门”,代表地狱之门。而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笔者同样发现了“黑暗之门”和主人公露姬之间的联系。小说中的露姬美艳妖娆,光彩夺目,这无疑与充满寒冷与恐惧的黑暗之门形成强烈的反差。而露姬的别名Louki在词源上来自拉丁语Lux,代表着光明,其象征着露姬对于光明和温暖的向往和不懈追求。其次,对于小说中的孔岱咖啡馆,应将其看作是天堂还是地狱呢?露姬最后的自杀使其进入的是天堂还是地狱呢?这也告诉我们应多去注意作品中细节的刻画与描写。在第一章末尾,叙述者回忆起一个雨夜,孔岱的一名常客莫里斯送露姬和叙述者回家的经历。由于露姬住在蒙帕里斯公墓的另一边,因此莫里斯说了一句:“那么,这样看来,您是住在地狱的边境了?”在圣经里,地狱的边境指未受洗礼的儿童死后所去之处,住在那里的人由于没有接受过洗礼,因此进入不了天堂。同样,这样的话也为小说中露姬生命的结局埋下了伏笔。当露姬于迷茫中醒来,随即纵身一跃从窗口跳了下去,而露姬是去了天堂、地狱、还是地狱的边境呢?这同样造成了一个巨大的疑问。象征手法的大量运用赋予了《青春咖啡馆》深刻的寓意,营造出一种深刻而又感伤的艺术意境,从而留给读者们更多咀嚼回味的空间,大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三、强烈的现实启迪作用
文中一句“你找到你的幸福了吗?”发人深省,通过露姬的人生历程,读者不禁疑问,人能找到自己的幸福吗?人终其一生到底能够得到什么?主人公尝试一切,却终无所获。莫蒂亚诺通过露姬似乎在传达这样的思想,幸福只是昙花一现的东西,人生寻寻觅觅,到头来得到的只是落寞与失落,只是处在时代浪潮里的一个个寂寥的身影。人生的意义需要每一个人自己去追寻,在生命的历练中成长,使得青春在磨难中更加坚强,而不是陷入无边的毁灭。
四、结语
《青春咖啡馆》以写实又神秘的笔调,描绘出青春岁月的青涩、彷徨、倔强、寂寞、孤独愁苦和内心愁绪,重点描写了一个弱女子从不断努力追寻人生真谛到最终放弃生命的悲剧命运,当这种悲剧色彩萦绕在这样一个有着迷人的魅力又难以捉摸的年轻美丽的女子身上时,整部小说溢满了难以散去的忧伤情调。
参考文献:
[1]唐梅秀.布莱克的反律法主义宗教伦理观——《天堂与地狱的婚姻》之圣经解读[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21-25.
[2]王成军,王炎. 文本·文化·文学——论自传文学[J].国外文学,1997,02:5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