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年轻成年人正面像上下颌角点的分布规律和定位方法
2015-11-28魏晓曦齐慧川李雨桐王玉琢
魏晓曦,齐慧川,李雨桐,王玉琢,胡 敏
(吉林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吉林 长春 130021)
正畸治过程中,在诊断、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价治疗效果时,正畸医生往往依赖于对软硬组织侧貌的分析[1-2],较少应用正貌资料。在既往文献中,关于软组织正貌的定点和测量方法的研究也相对匮乏。下颌宽度指软组织正面观两侧下颌角点 (Go)间水平距离,是判断面型分类和评价面部比例的重要参考指标[3]。但因下颌角点在圆滑的下颌角区难以定位,且软组织厚度的个体差异性较大[4],导致在正面像上,至今没有一个合理、统一的下颌宽度测量方法。面部指数即面宽/下颌宽 (Zy-Zy/Go-Go),理想比值约为1.3,不同地域及种族间无明显差异[5-6],这一比例已作为公认的美学标准之一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以往关于下颌角点在正面像上的定位方法可概括为以下几种: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美貌人群正面像上下颌角点应位于过眼外眦点的垂直线上;Lee等[7]曾将通过口点的水平线与面部轮廓交点作为下颌角点来计算下颌宽度。但上述2种方法完全受个体眼裂或口裂等单个器官大小或位置的影响,忽略了面部整体性,缺乏定位的准确性和普遍性。Hong等[8]利用三维扫描CT,将咬合平面与骨性下颌角平面分别与软组织轮廓相交所得到的2条水平线共同作为下颌宽度。该方法虽定位准确,但由于技术要求高且价格昂贵而无法作为日常普及的分析方法。本研究以中国北方正常年轻成年人为研究对象,在正面像上提出一条新的面部参考线,并观察下颌角点相对于该参考线的分布特点,初步探寻经济实用的下颌角点定位和下颌宽度测量方法,并以面部指数为指标加以验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09—2012年入学的吉林大学新民校区本科生中按纳入标准筛选108名颌面部外观基本正常的年轻成年人,其中男性52名,女性56名,年龄19~23岁,平均年龄21.25岁。纳入标准:①受试者面型轮廓和主要面部器官基本对称,无明显面部畸形;体质量指数 (body mass index,BMI)为18.5~22.9kg·m-2;②上下颌骨发育正常,软组织侧貌直面型;③下颌角 (MPFH)为22°~32°;④无正颌或整形手术史。所有受试者均自愿加入研究。
1.2 正面像的获取和新面部参考线的确定 受试者处于自然头位 (natural head position,NHP)下,目视前方,面部肌肉放松,暴露额部、耳部和颈部,咬合关系处于牙尖交错牙合。由同一名拍摄者为每位研究对象定焦拍摄2张数码正面像 (Canon 6D,50mm定焦),其中图1A为标准化正面像;按照Farkas临床人体测量学方法[9]用面弓在受试者面部标记出双侧下颌角点,再次拍摄带有下颌角标记点的正面像图1B。应用CorelDRAW X6软件进行测量。在图片B中,作颧弓点 (面部轮廓最外侧点,Zy)与颏下点 (面部轮廓最下点,Me)连线,作为新面部参考线,并通过已标记出的下颌角点向该线段做垂线,垂足记为H,计算颧弓点-垂足点/颧弓点-颏下点 (Zy-H/Zy-Me)百分比,观察H点位置相对于Zy-Me参考线段的分布规律,以间接提示下颌角点的位置分布规律。
1.3 下颌宽度真实值和计算值的差异 在正面像上,过Zy-Me中点作垂线,与面部轮廓的斜下交点,即可假定为下颌角点。在图1A上,按上述方法描记双侧下颌角点 (Go′),双侧Go′间线段长度记为下颌宽度计算值L1。连接图1B上双侧真实下颌角点 (Go),线段长度记为下颌宽度真实值L2。标定图1A和图1B上双侧颧弓点,其连线长度即为面宽度 (Zy-Zy),分别记为 W1和 W2。计算所有正面像的面宽/下颌宽指数,比较该指数的计算值 (W1/L1)与真实值 (W2/L2)间的差异。
图1 2种下颌角点定位方法示意图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two locating methods of gonion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SP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研究对象的Zy-H/Zy-Me百分比进行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观察下颌角点相对于Zy-Me参考线的位置分布规律;同一研究对象的Zy-Zy/Go-Go的真实值和计算值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和Cronbach’sα一致性检验;不同性别研究对象的Zy-H/Zy-Me和Zy-Zy/Go-Go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
2 结 果
2.1 研究对象的下颌角点位置分布 研究对象Zy-H/Zy-Me 均 符 合 正 态 分 布 (Normality=0.090),且垂足 H 在Zy-Me参考线段上的位置(50.31±2.21)以接近线段中点 (50%)为均值的正态分布。见表1和2。
表1 研究对象的Zy-H/Zy-Me频数分布Tab.1 Distribution of frequencies of Zy-H/Zy-Me of objects
表2 研究对象的Zy-H/Zy-Me正态性分析Tab.2 Normality test of Zy-H/Zy-Me of objects
2.2 研究对象的 Zy-Zy/Go-Go 配对t检验和Cronbach’sα一致性检验 (r>0.9)结果均表明:Zy-Zy/Go-Go的真实值与按新定点方法所获得的计算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2.3 不同性别研究对象的Zy-H/Zy-Me和Zy-Zy/Go-Go 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研究对象的下颌角点位置分布指标Zy-H/Zy-Me和面部指数Zy-Zy/Go-Go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真实值P=0.870,计算值P=0.652)。
表3 Zy-Zy/Go-Go真实值与计算值一致性检验结果Tab.3 Consistency test of true value and calculated value of Zy-Zy/Go-Go ()
表3 Zy-Zy/Go-Go真实值与计算值一致性检验结果Tab.3 Consistency test of true value and calculated value of Zy-Zy/Go-Go ()
coefficien Object n True value(W2/L2) Calculated value(W1/L1) P Cronbach’sα 0 t Female 56 1.293±0.051 1.292±0.041 0.831 0.91 Male 52 1.291±0.065 1.297±0.057 0.253 0.923 Total 108 1.292±0.058 1.295±0.049 0.471 0.917
3 讨 论
正畸治疗目标中,美观的重要性日趋增加,软组织正面观美学规律的相对匮乏也逐渐被正畸医生所重视。以往关于颜面美学规律的研究中,研究对象通常是只占群体少数的美貌人群,本研究以占人群主体的健康正常人为研究对象,更具有普遍性。
本研究提出在正面像上以颧弓点-颏下点连线作为新的参考线,其理论依据和应用优势为:颧弓点位于面中1/3、面部轮廓线的最外缘;颏下点位于正中矢状面上、面部轮廓线的最下缘,连接上述2点的线段可对个体的面部宽度和高度同时加以描述。进一步讲,在不同个体上或随着同一个体不同年龄阶段面部宽度和高度的变化,该线段的斜率和长度也随之变化。因此该参考线用于描述颜面部的整体比例性具有代表性和参考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所得出的结果是群体性特征,样本选择和样本量大小密切影响着研究结果。但有理由推测:理想美貌面像上下颌角点所对应的垂足点H应位于Zy-Me线段中点,这在中国古典美学规律及西方新古典美学准则(Neoclassical Canon)中均可得到验证;另一方面,在样本量足够大的群体中,下颌角点在该参考线段上的投影位置的频数曲线也应呈现以线段中点为均值的标准正态分布。
近年来,医学美容领域以面宽/下颌宽指数为参考依据进行下颌角和颧骨修整术等,以使患者获得更协调的面部比例。本研究中2种方法获得的面宽/下颌宽指数均接近1.3,与以往文献报道结果相近,同时也验证了由新定位方法所获得的下颌宽度是正确的,进而提示在特定条件下,用该方法确定软组织正面观的下颌角点从而测定下颌宽度是可靠的。
本研究应用二维标准化正面像作为研究手段,有易获取、成本低等优点。目前锥形束CT(CBCT)和三维扫描等技术发展迅速,但因其花费高、辐射量大和缺乏参考标准等缺点而限制了临床应用的普及[10]。研究[11]显示:二维数据和三维数据在主要测量项目方面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描述结构特征方面均有较高准确度。
综上所述,本题组提出以颧弓点-颏下点连线为面部参考线,并发现在正常年轻成人正面像上,Go点相对于Zy-Me连线的投影点位置呈现以近似线段中点为均值的正态分布。进而推论,在特定实验条件下,可以将过Zy-Me线段中点的垂线与面部轮廓交点作为正面像上的Go点应用于相关研究中。如通过Zy-Me的斜率、长度改变和Zy-Zy/Go-Go指数变化,直观显现面部高度及宽度变化,分析面部比例;补充正貌美学规律,增加颜面美学的客观性,降低主观性,有助于缩小专业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审美差异;为进一步讨论正畸治疗对面部软组织正貌的影响提供了依据。但应说明的是,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颌面部基本正常的人群,而在正畸和整形患者中,大部分为面部比例及牙牙合关系异常者,因此在应用本研究结果时应慎重选择适用人群的纳入标准。
[1]Bansal N,Singla J,Gera G,et al.Reliability of natural headposition in orthodontic diagnosis:A cephalometric study[J].Contemp Clin Dent,2012,3 (2):180-183.
[2]Bergman RT, Waschak J,Borzabadi-Farahani A,et al.Longitudinal study of cephalometric soft tissue profile traits between the ages of 6and 18years[J].Angle Orthod,2014,84 (1):48-55.
[3]Fang F,Clapham PJ,Chung KC.A Systematic review of inter-ethnic variability in facial dimensions[J].Plast Reconstr Surg,2011,127 (2):874-881.
[4]Utsuno H,Kageyama T,Uchida K,et al.Facial soft tissue thickness differences among three skeletal classes in Japanese population[J].Forensic Sci Int(Online),2014,236 (C):175-180.
[5]周 智,柳大烈,刘志刚,等.汉族人下颌角测量及其数据相关性分析 [J].中国美容医学,2006,15 (8):936-939.
[6]冯守运,王志军,张 晨.现代汉族年轻女性 “瓜子脸”和谐比例的测量及其在面型改造术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0,21 (5):268-271.
[7]Lee JH,Kim TG,Park GW,et al.Cumulativ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in east Asian facial widths using the facial golden mask[J].J Craniofac Surg,2009,20 (5):1378-1382.
[8]Hong HJ,Hong JW,Koh SH,et al.A three-dimension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lower facial width,bony width,and masseter muscle volume in subjects with prominent mandible angles [J].J Craniofac Surg,2009,20 (4):1114-1119.
[9]Farkas LG,Munro IR.Anthropometric facial proportions in medicine[M].Springfield:Charles C Thomas Publisher,1987:55-56.
[10]Ludlow JB, Davies-Ludlow LE, Brooks SL, et al.Dosimetry of 3CBCT devices for oral and maxillofacial radiology:CB Mercuray,NewTom 3Gand i-CAT [J].Dentomaxillofac Radiol,2006,35 (4):219-226.
[11]Franke-Gromberg C,Schüler G,Hermanussen M,et al.Digital 2D-photogrammetry and direct anthropometry—a comparing study on test accomplishment and measurement data[J].Anthropol Anz,2010,68 (1):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