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感染创面的MDRO监测与防控*
2015-11-28耿艳侠宫涌馨于昌玉
刘 岩,耿艳侠,缪 旭,宫涌馨,于昌玉
(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河北 承德 067000)
糖尿病足感染创面的MDRO监测与防控*
刘 岩,耿艳侠Δ,缪 旭,宫涌馨,于昌玉
(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河北承德067000)
糖尿病足;多重耐药菌;难愈合创面;院内感染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由于神经、血管病变和感染等因素,易导致糖尿病患者足部甚至下肢骨与软组织破坏,是非创伤性截肢的首要原因[1-3]。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由于高糖环境导致创面愈合能力低下,病程较长,患者常联用多种抗生素,用药时间较长,易导致多重耐药菌(multi drug resistent organisms,MDRO)感染。MDRO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菌株[4]。近年来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逐年增多,已成为院内感染重要的病原菌,明显影响糖尿病足伤口的愈合时间[5]。本研究选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在我院住院的58例糖尿病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糖尿病足创面细菌分析及MDRO检测,制定出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入院的的糖尿病足难愈合创面患者58例,按1999年WHO制定的DM诊断标准[6]和Wagner分级标准[7]进行分级。其中男性34例、女性24例,年龄39-71岁,平均52.5±11.8岁;糖尿病足病程1.2-4.3年,平均3.9±2.1年;Wagner分级:3级14例,4级32例,5级12例。所有患者入院当天采集创面分泌物,送检验科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1.2研究方法所有基础培养基为美国BD公司(Becton,Dickinson and Company)生产,细菌鉴定严格按《全国检验操作规程》[8]进行,MDRO的判断标准按照《MDR、XDR、PDR 多重耐药菌执行标准定义—国际专家建议》[9]进行判定。
2 结果
2.1送检及检出情况在58例糖尿病足患者中,采集送检创面分泌物72份,分离出致病菌56株,其中MDRO 29株,MDRO检出率为51.79%(29/56)。
2.2MDRO菌株种类及构成见附表:
附表 多重耐药菌种类及构成比(n=29)
2.3药敏试验结果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头孢他啶耐药,对美洛培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克林霉素、头孢唑啉100%耐药,对万古霉素敏感;铜绿假单孢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耐药,对美洛培南较敏感;鲍曼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复合物(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耐药;溶血葡萄球菌对红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耐药,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敏感;肠球菌对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克林霉素耐药,对美洛培南较敏感。
3 讨论
糖尿病足患者反复住院、抗生素使用时间较长,且院外滥用抗生素是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10-11]。因此,及时发现和控制感染、实施规范的隔离措施、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十分必要。同时,对患者及家属宣讲多重耐药菌知识与防护措施,院外护理、合理用药也是防止和有效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关键。
3.1及时做好接触隔离患者入院后应及时做分泌物培养,在送检期间,就要实施接触隔离。对确定是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最好进行单间隔离,或是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患者之间严格实施床旁隔离。责任护士在患者床头悬挂“MDRO”红色警示标识,病历夹粘贴“MDRO”标识,并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及隔离知识宣教。
3.2做好职业防护医护人员的所有操作均严格无菌操作,做好手卫生消毒,尤其是在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时,要及时洗手;每位MDRO患者床头都要摆放速干手消毒剂,以方便医护人员做好手消毒,同时患者和家属也要及时做好手卫生;患者使用的物品(如体温计、血压计等)要专人专用,解除隔离后,统一灭菌处理。
3.3加强防范意识医院及科室管理人员要高度重视多重耐药菌感染,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同时完善登记、追踪、上报机制,对医护人员要加强手卫生规范化培训,定期学习《医院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制度》《、多重耐药菌感染监测标准操作规程(SOP)》,确保医护人员能够规范、有效地控制MDRO感染。
3.4合理使用抗生素主管医生尽早依据创面细菌培养结果及药敏试验结果,给予个体化抗菌药物治疗,治疗期间要多次进行创面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及时调整抗生素[12-13]。
3.5糖尿病足感染MDRO,慎用封闭负压引流(VSD)治疗在糖尿病足难愈合的治疗中,VSD创面封闭负压治疗技术越来越得到认可,它可通过多种机制促进创面愈合,优势已得到证实。但是,VSD治疗能否减轻糖尿病足创面的细菌数目,需待进一步实验证实,而且创面厌氧菌感染被列为是VSD治疗的禁忌症,所以在应用VSD治疗之前,务必先做细菌培养。
[1]Singh N,Armstrong DG,Lipaky BA.Preventing foot ulcers in patients witll diabetes[J].JAMA,2005,293(2):217-228.
[2]Falanga V.Wound healing and its impairment in the diabetic foot[J].Lancet,2005,366(9498):1736-1743.
[3]付小兵.糖尿病足及其相关慢性难愈合创面的处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9.
[4]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1.
[5]姜鹏,许樟荣.糖尿病足溃疡合并感染的抗生素治疗进展[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2,4(2):123-125.
[6]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97-798.
[7]Wagner FW. Treatment of the diabetic foot [J]. Compr Ther,1984,10(4):29-38.
[8]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218-265.
[9]姜鹏,许樟荣.糖尿病足合并感染的抗生素治疗进展[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2,4(2):123-125.
[10]黄德斌,李晓行,邵芬,等.糖尿病足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5):1689-1692.
[11]屈丹,梁进娟,刘育新,等.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2):147-148.
[12]姚勇军,刘风琴.清谈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预防与控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9):1559-1560.
[13]关小宏,李宝军,杨彩哲,等.糖尿病足主要感染细菌及抗感染治疗[J].河北医药,2013,35(2):260-261.
R587.2
B
1004-6879(2015)05-0418-03
2015-03-01)
*承德市2012年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2012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