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脉欧洲,引领中欧合作

2015-11-28冯仲平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现代国际关系 2015年2期
关键词:欧美中欧制裁

冯仲平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二战后创建了保障社会稳定、追求高品质生活模式的欧洲,近年来遭遇到严重的经济、社会、政治和安全挑战,其严重性是冷战结束以来欧盟所不曾有过的。欧元危机、极右等极端势力的上升、受国际恐怖主义影响的恐怖袭击,以及乌克兰危机引发的欧俄对抗等,无一不是如此。2015年欧盟及其成员国的重点将集中在经济方面。但随着巴黎恐怖袭击的发生,各国还将不得不投入更大的精力遏制其内部极端力量的发展。在对外关系方面,中东地区、乌克兰等东部邻国,以及俄、美、中等大国将成为其重要的工作对象。

经济能否走出困境对于欧盟至关重要。一方面,虽然欧元生存危机已经渡过,但经济陷入高失业、低增长和通货紧缩的风险日益增大。欧盟第三大经济体意大利重新陷入衰退,第二大经济体法国处于停滞,德国作为欧盟最大经济体和经济发动机,其形势也不容乐观。2014年欧元区增长预计仅为0.8%,欧盟为1.3%。另一方面,欧盟目前存在的很多问题都与经济有关。债务危机和经济困境向欧洲社会和政治的传导效应日益显露出来,各种极端政治势力特别是极右翼势力利用民众不满而快速壮大。2014年英国和法国的极右政党均在当年举行的欧洲议会选举中异军突起,独占鳌头。欧洲传统主流政党的移民政策面临空前压力,各国内部穆斯林移民群体与极右翼势力之间的矛盾显著增大。

在此情况下,无论是欧盟委员会,还是欧盟成员国都会把刺激经济增长作为2015年的首要任务。前几年,在德国的坚持下,“紧缩财政”成为欧元区国家应对债务危机的主要武器。当下和未来几年欧盟要克服通货紧缩、恢复经济增长则需多管齐下,打组合拳。换句话说,以削减公共开支为主的结构性改革、积极的财政(投资计划)和积极的货币政策(量化宽松、低利率)都需要。需要强调的是,上述政策措施能否有效将主要取决于以下三方面:一是德、法能否就量化宽松达成共识;二是法国和意大利能否克服国内阻力、勇于推行结构性改革;三是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提出的为期三年的大规模投资计划能否顺利实施。在不增加成员国债务的情况下,容克希望欧盟从财政预算中拨出160亿欧元,欧洲投资银行再拿出50亿欧元,以此作为担保金从市场上募集3150亿欧元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宽带、能源、交通网络的改扩建工程,以及教育、科研和创新领域等。

2015年1月7日巴黎恐怖袭击案令世界震惊,凸显法国及其他欧洲国家面临的安全挑战。这既反映了业已存在的国际恐怖主义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对立态势,也反映了欧洲国家社会内部的紧张关系。欧洲国家表面上体现了包容性,但事实证明其在处理不同宗教、文化族群相处问题上存在死角。不论是“强势同化”还是“井水不犯河水”式的多元共处,均难以解决被边缘化的年轻移民的身份归属问题。而他们之中的一些人受伊斯兰极端主义洗脑或奔赴叙利亚、伊拉克参加“伊斯兰国”、基地组织“圣战”,或在欧洲本土直接发动恐怖袭击。恐怖主义是人类的公敌,任何恐怖主义行径不论打着什么旗号都理应受到全世界的共同谴责。同时,欧洲国家亟需将欧洲穆斯林移民特别是其年轻人的教育、就业问题放在突出位置上来加以解决,尽管这一问题的解决因欧洲极右排外势力的存在将异常艰难。

考虑到其内部各国利益的差异,2014年欧盟能够一致对俄罗斯实施制裁实属不易。欧盟的首轮制裁是在俄兼并克里米亚时实施的,当时将制裁时间确定为一年,2015年1月29日欧盟举行外长会议决定3月到期的制裁将再延长6个月,而欧盟所有制裁到秋天也将全部到期。这意味着欧盟是否维持对俄制裁将成为其2015年外交的一大考验。乌克兰危机的爆发与欧美坚持冷战后“东扩”战略直接有关,但接下来发生的俄兼并克里米亚事件让欧洲国家也不能够接受。表面上,欧盟国家制裁俄的原因在于,俄的行为违反了国际法。波罗的海及中东欧国家表示,若对俄行为听之任之,俄今后也会将手伸向它们。实质上,欧美联手制裁俄的主要考虑在于打压俄所谓“帝国野心”,争取对乌克兰等国的影响力。为此,欧盟付出重大经济代价也在所不惜。鉴此,尽管2015年欧盟内部不时还将发出要求取消制裁的声音(希腊由激进左翼联盟政党主导的新政府前不久上台后被德国媒体描述成“普京木马入侵欧盟”),尽管俄也会继续释放欧美有别、愿与欧休战的信号,但如俄罗斯不在乌克兰东部地区松手,预料欧盟也难善罢甘休。当然,欧盟同时也不会放弃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努力。从长远看,德、法等欧盟大国需要与俄一道探索包括欧盟与欧亚经济联盟相对接、构建全欧安全框架等共处之道。

2015年的欧美关系仍将处于转型时期。奥巴马上台六年时间欧美关系并未发生大幅改观,令欧美所谓“大西洋派”非常失望。同时美监听默克尔、德国罕见驱逐美间谍等事件继续侵蚀着跨大西洋联盟的凝聚力。形势比人强,不论美国总统是谁,欧美关系已然步入新时期。理论上讲,冷战结束即已开启欧美关系的转型,但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应始于美出台“重返亚洲”战略。美战略界认定欧洲已搞定,连乌克兰危机也阻止不了美国战略东移的步伐。欧美关系转型并不意味着军事联盟的终结,且其军事外的政治、经济、价值观、历史、文化紧密联系程度也没有其他国家可以相比。转型意味着大西洋两岸自二战以来第一次需要适应欧洲不再是美全球战略重心的新常态,也意味着在全球、地区和双边层面双方需探索相互配合、合作的新模式。目前“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的谈判得到了欧美双方的大力推动,正是反映了这种新形势下的新合作。

中欧关系2014年最大的特点是,中国用实际行动来积极引导和塑造中欧关系的发展。习近平主席2014年3月访欧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对欧盟的重视程度,其间首次提出中欧要努力构建“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表达了中国愿在发展经贸合作的基础上,与欧盟加强其他领域包括应对全球挑战等方面的合作。法国《费加罗报》(网站)2014年12月14日刊登的一篇文章则说明了欧盟国家对中国的重视程度。文章指出,德国总理默克尔2014年共出访30余次(包括参加欧盟峰会),从中可见除欧洲伙伴外,美国、中国和巴西已成为德国外交的优先对象。

2015年中欧合作重点应集中在三方面:一是继续寻求双方利益契合点,扩大经济、金融、科技合作;二是加强双方对国际问题的磋商,推动中欧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恐怖主义、海盗、网络安全等全球性挑战,扩大各自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三是共同发挥连接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的桥梁作用,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和国际体系变革发展。

猜你喜欢

欧美中欧制裁
从欧美到埃及,赏方尖碑
2020中欧数学奥林匹克
制裁之痛
中欧民间大使——季波
中国宣布制裁三家美企
斯洛文尼亚:上帝宠爱的中欧人间天堂
里约奥运最养眼的十大欧美美女
建筑师行迹中欧
马烈光中医养生交流欧美行
亚欧美港口燃油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