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梦为马 寻“藻”蔚蓝

2015-11-27刘荣郑声宇

科技创新与品牌 2015年11期
关键词:贝类微藻滩涂

刘荣+郑声宇

我必须再去看看大海,去看那寂寥的大海和长天,我只要一艘桅杆高高的航船,一颗星星为我导航;我只要舵轮的倔强、海风的歌唱、白帆的震颤,还要在海雾蒙蒙时出航,好感受破晓时分的朦胧紫光……

—《海之恋》 约翰·梅斯菲尔德

上世纪90年代初,海洋养殖业在我国逐步兴起。地处东南沿海的宁波,有着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种群优势,却因开发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等原因,导致海洋资源的开发一直处于滞后状态。

但是,从严小军的视角望过去,宁波所呈现出的又是另一番景象。“这些丰富的海洋资源,能够快速地让我们在生物领域取得突破。而且宁波有着较高的产业化程度,能将科研成果快捷地转化为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严小军,首批中组部国家万人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浙江省特级专家,复旦大学首届少年班学员,我国海藻化学研究领域第一位博士,也是该领域最有造诣的专家之一,在海洋藻类生化物质代谢与生物功能技术研究及关键技术领域取得诸多创新突破,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宁波乃至全国海洋经济、海洋生物技术的发展。

因笃信宁波的发展潜力,2002年3月,严小军以首届钱江学者特聘教授身份回国,执教宁波大学,希望在这片蔚蓝海域实现心中的蓝色梦想。

报效祖国才是学有所用

严小军1968年出生于江苏苏州,因爱吃海鲜,所以对大海有着与生俱来的向往和好奇。而这份特殊的情感也一直牵引着他,一步一步朝着心中的那个海洋梦靠近。

1989年,完成少年班的学习后,严小军成为了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专业的一名直读博士,主要研究藻类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生态,正式与海洋结缘。博士毕业后,他又远渡日本,在日本农林水产省国立食品综合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他还担任过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访问教授等职务。

2002年回国后,严小军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组建藻类生物技术研究团队、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中心宁波分中心、浙江省首批协同创新中心等,带领团队以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研发为主旨,开展大型藻类及微藻类产业化研究,形成了一条集种苗培育、养殖、产品加工、研发、销售于一体的新型产业链,不仅带动了藻类加工装备与技术的进步,还引领了海洋开发和水产养殖技术的大幅度提升,为促进我国海藻产业结构升级,改善藻类环境资源通道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事海洋科研至今,严小军承担了科技部973课题、863课题、国家自然基金课题、欧盟第六框架计划等国内外重大科研项目数十余项,通过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取得了藻类优质藻源选择和营养供应产业技术、饵料藻类应用于滩涂贝类高效育苗育种新技术等一系列创新成果,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极大地推动了海藻生物技术相关产业的发展。

这样努力的付出,也让严小军收获了不少荣誉和奖励。目前为止,他发表的论文累计被SCI收录的多达120余篇,被引用2000余次,他引1700余次;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其中6项为第一发明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宁波市杰出人才、全国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奖励与称号。

严小军说,他庆幸当年做了回国发展这个决定,因为“国内为我们提供的研究环境与平台并不比国外逊色,完全可以施展才华。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将积累的经验和技术传授出去,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在严小军看来,报效祖国,切身参与祖国的建设事业,才是学有所用的真正体现。

科技惠及民生才有意义

一直以来,在严小军心中,科技并不一定要高端大气上档次,他追求的是在科技和百姓日常生活间架一座桥,让科技惠及民生,给百姓带去切切实实的福利。

于是,针对饵料和苗种两大困扰我国海洋养殖业的关键难题,严小军系统地开展了海洋微藻脂类结构的高灵敏度分析及营养效价机理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海洋微藻的全脂组成精准分析方法,实现微藻四种主要光合膜脂、四种质膜磷脂的全结构组分析,发现了骨条藻中含有结构新颖的鞘酯结构。他创新了微藻脂肪酸甾醇同时测定的高灵敏度分析方法,建立了50多种饵料微藻藻种库中90多个脂肪酸和甾醇的结构与含量信息库,使我国在饵料微藻脂类营养学研究领域一跃成为世界领先。

与此同时,严小军还率先开展了海洋生物脂组学研究,并将其应用于微藻脂组学研究中,阐明了微藻特种营养物质在贝类幼体发育中的生物累积特征,发现了DHA、AA以及胆固醇等特种脂类营养成分的传递与累积是贝类个体摄食喜好、发育生长及存活的关键因子,并据此提出“化学选择、营养匹配、择水养殖”的饵料生物营养供应理论假说。

通过代谢组学比较研究以及一系列实验对比,严小军证实了半乳糖甘油是坛紫菜能够耐高温和干旱的主要生理供能物质,他组织团队对选育的坛紫菜良种进行生长周期内的长期跟踪,证实了该物质含量在新品种中略高于野生坛紫菜,由此选育出的浙东一号坛紫菜获得了农业部良种审定证书,多年的推广和生产实践也表明其具有快速生长和耐受高温的优良性状。

在产业技术创新方面,严小军从自建的饵料微藻种质库中发现了假微型海链藻和威氏海链藻良种高营养效价的饵料生物种类,并据此建立了滩涂贝类育苗饵料微藻的全天候新种源。

这些年,严小军的足迹遍布江南沿海,他在浙江、福建多个育苗场开展了饵料微藻新种源的育苗研究,依据硅藻硅壳形成需要有机胺的新原理,发明了硅藻连续培养的有机营养新配方,建立了微藻饵料选择性培养与滩涂贝类高产育苗新技术,使滩涂贝类育苗效率提高了20%以上。应用这一技术的福建某生物公司现已成为东海区域内滩涂贝类育苗规模最大、效率最高的生物技术公司,而严小军团队发现的两个新硅藻也已全面替代传统饵料微藻种类。

不仅如此,严小军团队的优质饵料营养供应新技术在南方沿海近300家育苗场得到了推广应用,仅浙江省微藻良种覆盖率就达到了90%。多个产品实现了产业化,在云南、山东等地得到了有效转化,其中,饵料微藻脂类营养供应新技术在滩涂贝类育苗及养成中实现了大面积普及应用,已累计创造了超过10亿元的价值收益。

成果实现转化才有价值

再先进的技术和成果,如果始终停留在实验室,不能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那么其真正的内涵和意义也就无从说起。严小军深谙这一道理,他积极与企业谋求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模式,荣获了宁波市2011年产学研合作优秀案例一等奖等奖励。

2011年,严小军团队与云南程海保尔生物开发有限公司(下称程海保尔)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成立“宁波大学—程海保尔微藻产业研发中心”,将螺旋藻红球藻高质量培养与加工技术产业化应用。双方共同研发了“一种螺旋藻培养基循环利用的方法”、“大规模培养雨生红球藻和转化虾青素的装置及方法”等关键新技术和方法,申报了16项发明专利。同时,在严小军团队支持下,该企业掌握了螺旋藻重金属积累溯源的主要途径,突破了螺旋藻重金属的减除技术,极大改进了螺旋藻的产品质量。目前,该企业建立了云南丽江市唯一的院士专家工作站,有力支撑了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2012年,严小军团队又与福建宝智水产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宝智水产)进行产学研合作,成立“宁波大学—福建宝智滩涂贝类产业研发中心”,产业化应用微藻饵料营养供应技术,对10余种滩涂贝类进行了苗种培育,无论是苗种质量还是经济效益均居全国首位。在严小军团队支持下,宝智水产建成了东南沿海规模最大的滩涂贝类育苗基地,以及循环温控新品种培育车间(全国滩涂贝类行业唯一的温控车间)。双方还联合申报了科技部星火计划重点项目,发表论文超过20余篇,申报发明专利10余项,6项已获得授权。

此外,2012年,严小军团队还与山东日照洁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洁晶集团)合作成立“宁波大学—山东洁晶海藻产业研发中心”,使海藻生物活性物质与海藻工业技术得到了产业化应用。双方针对海藻化工产品种类趋同、利润低下、工艺耗水量大等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了将传统海藻工业老三样(海藻酸钠、甘露醇、碘)提升为新三样(岩藻黄素、褐藻多酚、岩藻多糖硫酸酯)的产业合作构想。在严小军团队支持下,通过从海藻原料选择、提取工艺技术、原料综合利用等创新方法,在国内首次获得了高纯度岩藻黄素、海藻多酚浓缩液等产品,申报了6项发明专利。

做海洋忠诚的孩子

严小军的严格和谨慎除了体现在科研上,也渗透进了教学中。他教育学生踏实做事,诚实做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兴趣和能力,并通过详细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掌握科研切入点,树立人生理想。截至目前,严小军已培养硕士、博士40余名。这些学生近年来也在国内外权威刊物上发表了数篇文章,并代表宁波大学参加众多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大会。

2015年,严小军升任宁波大学副校长,分管国际教育,并着力筹建宁波海洋研究院,希望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实现心中的蓝色梦想。这么多年,他对海洋的热情依然不减,依然向往大海的神秘与豁达。海子以梦为马,要做远方忠诚的孩子,而严小军说,他要做海洋忠诚的孩子,以海洋梦为前进的动力和方向,并奋斗终生。他还会继续带领团队“在海雾蒙蒙时出航”,去“感受破晓时分的朦胧紫光”。

猜你喜欢

贝类微藻滩涂
中国发起外来滩涂草治理战
我国海水贝类养殖低碳效应评价
代食品运动中微藻的科研与生产
霞浦滩涂
QuEChERS-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测定贝类中6种亲脂性贝类毒素
鲜美贝类可能暗藏毒素
絮凝法采收生物燃料微藻的研究进展
海边滩涂软淤地基挡潮闸基础设计
沿海滩涂围垦施工的技术要点
微藻对低温响应的Ca2+信号传导途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