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创新、育人
2015-11-27佟佳家
佟佳家
【摘 要】近年来,随着舞蹈美育工作在普通高校的开展,舞蹈美育研究成为艺术教育领域中重要的课题之一。本文旨在总结北京大学开设《舞蹈公共选修课》及《舞蹈排练与创作课》的经验,从教学实践、积累创新和以美育人的角度分析普通高校舞蹈美育的教学规律,探讨如何使普通高校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通过舞蹈学习,以身体力行的方式去体验和理解这门身心合一、内外兼修的艺术形式,进而为培养综合型人才提供舞蹈的视角。
【关键词】舞蹈 美育 实践 艺术
艺术课程作为校园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承载着陶冶学生性情、发展学生对美的鉴赏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任务。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教学对象是来自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这些学生的共同特点是他们既要面对自身学业的压力,也要面临就业的压力。如何在学生承受双重乃至多重压力下,吸引学生利用主修课余时间走进美育课堂、培养学生审美经验,进而如何在普通高校不同專业之中发展出艺术类公共普及性课程的特色,成为艺术类课程授课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从体验中积累审美经验
在普通高校的校园里,虽然舞蹈作为校园文化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活跃于校园舞台上,但学生们对舞蹈艺术的鉴赏水平大部分还停留在相对初级的阶段。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在普通高校开设基础舞蹈实践课程是提高学生舞蹈艺术鉴赏力的方法之一。
首先,兴趣来源于学生对身心美的追求。当学生们走出课堂,走出实验室,走进排练厅,面对镜中的自我时,舞蹈实践类课程可帮助学生找到释放自我、体验美的时空。在时间上,学生们穿梭于不同时代、不同种类的舞蹈带来的体验之中。舞蹈作为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既是人类舞动的历史,也是人的身体在不同时代真实体验的历史。从原始人类最初的祭祀舞蹈,到各民族的民间舞蹈,再到现代舞蹈,学生们进行身体训练,可通过舞蹈的形式体验不同时代人类对自身存在状态的感知。在空间上,学生们调动自身感观,从身体上的空间拓展,到心理上的空间延伸,舞蹈训练在不言不语之中传递着更广阔的身心空间的可能性。有学生在课程体会中写道:“许多学问一旦变成科目,就索然无味,但舞蹈课反而使我们更爱舞蹈,甚至更爱承载生命的本体——身体。”“在舞动中我们的自身得到关注,舞蹈唤醒了身心深处的感动,这份感动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加自觉,因为自觉而产生了对自己的认知和自信,并在逐步突破自身空间可能性的同时找到了自我超越的成就感。”
美育的自身特点决定,不但要去讲授艺术理论、艺术史知识,挖掘艺术作品中的思想含义,而且还要从中引起人的情感活动。只有通过艺术活动引起受教育者情感的共鸣,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或抚慰,产生审美愉快,那才是美育。当学生们由衷地体会到,“自己的美自己最懂欣赏,自己的疲惫也自己最懂得如何去抚慰”时,他们便找到了人生中另一种表达的语言——身体语言。他们在学会审视自身美的存在的同时,更学会了审视自我。
其次,对艺术创造有着亲身经验,掌握了各种艺术创造和表演技能的学生,尤其是那些在刚刚上学、还没有正式接受审美教育之前就受过这种训练的学生,在接受审美欣赏的教育时,有着极大的优越性。在普通高校学生中,曾经接受过一定舞蹈训练的学生为数较少。但学生们对舞蹈艺术的喜爱往往来自于最朴素的对美的向往。普通高校开设舞蹈实践类公共选修课的目的就在于通过以审美为主的舞蹈基础训练,使学生在掌握一定舞蹈表演能力的同时,通过切身的训练,体验不同舞蹈风格之间的区别,认识不同舞种的传统渊源、文化底蕴和审美规范。学生在亲身经过舞蹈的基本训练、获得对舞蹈的感性认识和体验的同时,可增强其分析、提炼和理解舞蹈美的能力,成为有舞蹈体验的鉴赏者。
当然,部分学生对舞蹈的理解存在误解,包括课堂上一名来自美国的留学生曾在作业中写道:“我在上这个学期的舞蹈课之前,其实我没有真正理解舞蹈的难度,也没有真正地把它看为是一种艺术。”虽然这种理解较为偏颇,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舞蹈的认识存在误区。通过亲身在实践中体会舞蹈艺术的美,学生会进一步了解舞者是用身体和灵魂的舞动在诠释生命。有了实践,才会使学生通过直接的方式了解自己的身体美,更了解身体动作的艺术——舞蹈的美。
再次,美育不仅是一个“学”和“术”的问题,也不仅是技法的问题。美育对陶冶人的情操、培养高尚的人格、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舞蹈文化的推广过程中,舞蹈实践课不仅仅在于传授舞蹈技能与知识,也不仅仅是舞蹈作品的创造和特长生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在全学校范围内开设舞蹈公共选修课程,营造普通高校欣赏舞蹈的氛围、培育舞蹈欣赏的土壤,从而使校园舞蹈作品的创作、舞蹈作品的欣赏形成良性循环。
二、从实践中创作作品
艺术教育包括艺术欣赏与艺术创造。通过对艺术品的鉴赏活动、艺术创造的实践活动可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在经过知识的积累之后,启发学生的创造力,为学生提供实践的舞台成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即要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艺术活动,艺术作品创造、艺术作品与艺术欣赏,缺一不可。艺术作品既是艺术创造活动的结果,又是艺术欣赏活动的对象,因此它起到了桥梁中介的作用,在连通创造与欣赏艺术活动的同时,也完成了审美经验的成型、艺术化呈现以及由创作主体到欣赏主体的交流传递等任务。在普通高校开设舞蹈排练与创作公共选修课,使得学生们的舞蹈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舞蹈技法的学习与舞蹈鉴赏的认知,也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学习优秀舞蹈作品的平台,从而奠定了校园舞蹈作品创作的基础。
以舞蹈排练与创作课程为例,多年中,学生们坚持学习优秀的中国传统舞蹈作品,在实践中通过体验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了解我们多元的文化特征,体会人们在生活中起舞的美好以及不同民族的舞蹈美带来的身心享受。尽管普通高校开设舞蹈排练与创作课程并非以培养专业舞蹈人才为目标,但可贵的是,课堂上学生们经常以专业的标准要求自我。正如哈佛大学艺术教育中所体现的,业余艺术教育与专业艺术教育的要求差别不大,将艺术中追求自我完善的意志贯穿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使学生在感受身心之美的同时,激发内在的创造力。
学生们在有一定的艺术训练与积累之后,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想要通过创作表达身心感受的冲动。由于普通高校学生们来自不同专业,在相互交流与碰撞中为艺术创作和研究提供了多学科的支持。普通高校的文化氛围和多学科的环境,有利于促进艺术与科学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交融。校园独特的氛围,为校园舞蹈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土壤,而这种氛围源自于普通高校学生对大学生活的点滴积累与细心观察,来自于青年学子的创作热情与活力。学生在校园中成长,他们对校园时空有着切身的体验,以北京大学舞蹈团由学生共同创作的作品《绿色记忆》为例,该舞蹈运用写实的手法,将军训生活艺术化,运用艺术化的身体语言将军训生活中的动作语言进行提炼与编排,引起了学生观众感同身受的共鳴。再如,学生们创作的作品《君子——梅兰竹菊》,该舞蹈运用写意的手法,将花中四君子的形象人物化,而教师们正是学生们心目中的君子形象。这种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将老师的形象生动地体现在了舞蹈中,也体现了学生们对老师们由衷的敬意。
通过积累与创作,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得以发挥,而创造对艺术欣赏者的影响不但在于提高他们的感知能力,而且最终使他们能够真正地审视自我。学生们在积累学习与创造创新的过程中,不但通过所学知识完成了艺术实践的整个过程,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创作过程中的细心观察,重新审视生活、审视我们身边的点滴美好。
三、从创作中培养人才
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里,也许无法快速转化为数字的、实用的学科在面临边缘化的危险。尤其艺术,可能永远无法像其他技能一样明显地通过理论或实验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也无法用实际的数据来量化分析其在现实中的作用。但艺术教育区别于其他学科教育的重点即为学生提供感知生命本真美的途径之一。尤其在普通高校里,培养的人才不仅仅是拥有专业知识的实用型人才,而是拥有“全脑”的人才。帕森斯认为艺术教育的目的是通过优化人的审美体验增强对人的自我与本体的认识。在普通高校建立起喜爱舞蹈艺术的团队,将来自不同院系学生集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本专业学习的同时,参加丰富的艺术团活动,为他们在大学期间感受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搭建可供选择的平台。
美育使人的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塑造一种健全的人格。以普通高校学生舞蹈团为例,其目的并非要把学生们培养成为专业的舞蹈艺术家,而是使之成为在社会中既拥有学历,又拥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审美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作为普通高校的学生们,他们常常感受到自己承载着许多的期待与要求,背负着许多的评判与压力。一方面在学业上对自我有严格的要求,另外也需要积极努力地完善个人、发展个人。舞蹈美育希冀为学生带来生命本体的丰富体验,使学生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能将舞蹈之美带在心中、能保持一颗在生活中起舞的美好状态。我们也许无法量化地衡量舞蹈究竟在学生们的成绩中占多少比重,但他们的身上会有身心合一、内外兼修的品质,这本身与舞蹈对人的塑造天然契合。
傅雷美育观的核心即,美育不是为了指向某些艺术表演的技能,而是为了塑造一个健全、整体且和谐统一的“为人”。而“追寻美”与“塑造人”的人文情怀,实际上也是改良社会的另一种手段。在普通高校的校园里、舞台上,一批又一批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们带着各自的梦想走向社会,相信他们定将为社会的美好明天付出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列维,史密斯.艺术教育:批评的必要性[M].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沈致隆.亲历哈佛——美国艺术教育考察纪行[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3]史密斯著,滕守尧译.艺术感觉与美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4]王伟.当代美国艺术教育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5]王小舒,凌晨光.审美艺术教育论[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6]叶朗.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选自美的启迪——全国著名专家谈美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李岚清.李岚清教育访谈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8]曾繁仁.走向二十一世纪的审美教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9]钟仕伦,李天道主编.高校美育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