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英语隐喻的意象美
2015-11-27刘蓉
刘蓉
【摘 要】隐喻能力的发展与人的认知能力的发展相互依存,人的生动想象与丰富情感不但可以通过隐喻来体现,而且可以借助隐喻而孕育。本文以英语隐喻为主线,以隐喻的审美心理机制为依据,从情感性、形象性、联想性和想象性四方面探讨英语隐喻的意象美。
【关键词】英语隐喻 审美机制 意象美
一、引言
英语metaphor来自希腊语,meta含有across的意思,phor表达carry,原意为一种“由此及彼”的运动,一种转换。这就意味着隐喻要涉及两种事物,一个作为出发点,另一个作为目的地。在亚里士多德理论中,隐喻就是to be ,一种述谓特征,其基本格式是“A”是“B”。然而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实际上它还是人类思维的一种心理行为和精神行为。“作为一种心理行为和精神行为,隐喻是以彼类事物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活动和精神活动。”
二、隐喻的审美机制
人的活动所依赖的心理机制有两种:“一种是纯粹科学的机制——思维、理性、逻辑、推理、抽象;一种是审美,即艺术机制——情感、想象力、直觉、灵感、形象性、下意识及感知等等。”隐喻是一门艺术语言,它传递了说写者较为深层、不易表露的情感,所依赖的是审美,即艺术机制。例如:“...while most of us are only too ready to apply to others the cold wind of criticism, we are somehow reluctant to give our fellows the warm sunshine of praise.”(……但是我们中的很多人太容易给别人批评的冷风,而不愿意给自己的同伴赞扬的阳光。)作者把批评比作冷风,把赞扬比作温暖的阳光。生动形象,寓意隽永,将抽象的、笼统的、概念性的事物变为清晰可视的、具体的、立体性的画面。也就是说,意象不仅是人们外感于物,内觉于心的媒介,也是思维和交际的手段,同时,也是思想和概念存在的具体形式。隐喻意象美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情感性
意象虽是感知的物象与主体知、意、情整合而成的“心象”,但其中处于核心地位和起关键作用的是情感,而“意象就是表现情感的符号”。庞德认为:“一个意象是在一刹那时间里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我们可以从他的一首诗中领悟出。“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Ezra Pound,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人群中这些脸庞的隐现;湿漉漉黑黝黝的树枝上的花瓣。庞德《地铁车站》,裘小龙译。) 这首诗“脸庞、花瓣”是两个意象的简单叠加。诗中“脸庞、花瓣”是生活中的两个实物,在诗人的构思中将两幅实景相融合,构成一个意象。“象”是现实生活中和自然中并不存在的艺术想象力的产物。在两个实在的“象”之间产生出一个第三“象”,纯艺术之“象”,按庞德的理解就是智性与感情在瞬间构成的图像。具体地说,就是把情感联想在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一种激动人心的情景,或栩栩如生的事件中,这些联想不是随意的,而是与所表现的情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2.形象性
隐喻具有形象性,隐喻中融合着形象与思想,隐喻是表达一种蕴含于形象“外壳”(Vehicle)中的思想,即隐喻以感性形象表达理性内容。赫斯特(Hester,M.)把“形象”定义为“记忆住的感觉印象”,形象是理解隐喻意义的基本组成部分。说明这与我们感觉上的事物的可见性和意象密切相关。意象的生动性能加深记忆,在经验世界和概念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例如:“The soldiers snaked through the mine-field quietly.” (士兵們悄悄地爬过布雷地区)“snake”(蛇)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表层意义,根据“蛇”的形貌特征唤起人们心中蛇行的意象,盘旋扭曲,蜿蜒迂回。二是文化意义,即深层含义。
3.联想性
意象的产生离不开心理的联想。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是现实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话语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的规则的合理的自然的联系,就能产生语言的美。”通过联想,用另一事物来描述所要表现的事物,把所要揭示的焦点或思维意象主要集中在相似点上。隐喻在本体和喻体之间设立一串铰链(hinges),唤起一系列相关而又不相同的意象,从不同的侧面丰富、巩固和加强既定的联想,让读者全面、持续地进入比喻的情景,从而取得更完善的隐喻效果。例如:“Unchecked violence has already dulled the luster of the Big Apple.The daunting task before its leaders is to prevent it from rotting to the core.”(肆无忌惮的暴力已经使得名为大苹果的纽约暗淡无光了。领导人面临的令人沮丧的任务就是防止它腐烂穿心。)
4.想象性
苏珊·朗格说过:“在想象这一字眼中,包含着打开一个新的世界的钥匙——意象。”传统上认为想象就是在大脑中对意象物体进行操纵。“具体”“生动”是想象的特征。写作者在表现情感之前,首先要进入想象境界,将情感化为意象。想象是人脑在原有表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重组,从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创造性的心理活动。例如: “ If you try to nail anything down in your novel, either the nail kills the novel, or the novel gets up and walks away with the nail.” 在这一隐喻句中,作者用词组“nail down”(用钉子钉)、单词kills(杀死)、句子“the novel gets up and walks away with the nail”(小说起身带着钉子离去)这些语言简单又表现力强的隐喻手法,形象地描述了“如果你在小说中强行添加某些东西或灌输某种观点,结果要么会彻底扼杀小说,要么会给小说留下一个抹杀不掉的败笔”。
三、结语
隐喻是语言艺术的升华,是语言的信息功能和美学功能的有机结合,这也是人们使用它的原动力之一。从美学的角度看,离开了隐喻,人类丰富的内在感受和审美体验就难以言表。可见,隐喻的意象美是作者的感受之象、内心之象,也是外界与人的内心世界相沟通的媒介。所以,情感、联想、形象和想象是构成审美经验的缺一不可的要素,它们在构成审美经验的过程中相互渗透与融合,这种交融与统一就是隐喻意象美所诞生的摇篮。
【参考文献】
[1]季广茂.隐喻视野中的诗性传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1-12.
[2]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