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校校园规划
——以河海大学(江宁校区)为例

2015-11-27童洁周思佳李亚雯

安徽建筑 2015年6期
关键词:河海大学江宁校区

童洁,周思佳,李亚雯

(河海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8)

1 概 述

校园规划主要是对大学物质环境的总体布局和设计。西方校园规划布局从最初的“庭院式”发展到后来的“聚合式”,再演化为当今已成为主流的“功能分区”规划理论。纵观我国高校建设史,20世纪50年代是建国后校园建设的第一个高潮,国内高校竞相模仿苏联大学的形态,校园中出现大体量的主体建筑、大尺度的硬质铺装广场和中轴对称的模式。文革后校园建设出现第二个高潮,建筑形态上对“苏联模式”有了很大的突破[1]。

当前,自1999年高校开始全面扩招以来,许多高校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改造、扩建等任务,全国高校掀起了大兴土木的热潮。大量高校因校园面积受限等多方面原因很难扩容,于是纷纷拟建新校区。高校所面临的深刻而持久的教学方式、办学模式的改革,给高校校园规划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深远的影响[2]。

2 高校校园规划的要点

高校校园规划设计要点主要包括功能分区、交通组织、空间组织、景观规划等。下面以河海大学(江宁校区)为例,对这几方面展开讨论。

2.1 功能分区

以核心教学区为中心,行政办公区、实验区、学生生活区、体育运动区周边布置的“单核”结构(见图1),分区明确、结构清晰、交通便捷。其中,体育运动区分为东西两部分,兼顾校内教工、学生和校外其他人员的使用。

2.2 交通组织

规划道路系统分车行系统和步行系统,其中以步行为主要交通方式。车行系统为“环枝结合”的道路系统,广场、过街楼、连廊等构成了教学区的步行交通系统,并通过分布在山上、水滨的步行道延伸至各功能区,组成了整个校区的步行交通系统。

2.3 空间组织

规划注重创造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外部空间,使之形成各具特色的“庭院空间——组群空间——核心空间”3个层次的空间序列,通过2条轴线加以组织,形成有序的校园空间环境。

2.4 景观规划

江宁校区的绿化景观具有鲜明的特色。由叠翠山、入口景观广场、东湖、清川河构成环状绿化景观带,围绕教学区。在环状绿带中设置若干景观节点,将各功能区内各具特色的组团绿地、庭院绿地、沿路绿带联成点、线、面结合的绿化系统,营造出山林校园、校园山林、具有水利特色的生态校园。

3 对高校校园规划的思考

上文的规划案例,采用的基本是国内高校规划的典型模式——即传统型或传统型的衍变。传统型以功能分区为基本构架,以教学区为核心,外围生活区、运动区,形成完整的大学校园。这种模式下,教职工和学生在教学、运动、生活之间均有便捷的联系。

然而,在大多数校园都采用了相近的规划模式的情况下,产生了高校之间彼此大同小异、缺乏个性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高校的职能这一角度出发来思考这个问题。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时发表重要讲话,将文化传承与创新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新职能提出来,与早已得到公认的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职能并列。

3.1 以学生为本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功能,如何在满足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基本条件的基础上,展现出高校的人文关怀,提供更优良的大学氛围,是各个高校应该思考的问题。学生可以从校园环境和校园管理的方方面面感受到母校是否重视自己的成长、成人、成才。人性化的校园环境因其巨大的精神感染力而对学生产生不能由其它途径替代的影响和改造[2]。

以自行车的停放问题为例,由于高校规模较大,学生大多以自行车代步,目前自行车停放难、乱等问题成为各高校的普遍现象,河海大学(江宁校区)也不例外,很多学生使用的自行车较为昂贵,而楼外没有专门的车棚,只能把车停在楼道里,阻碍人流疏散。其实只需要在规划时,多考虑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在校大门、图书馆、教学楼、宿舍楼等位置预留专门的自行车停放点即可。

3.2 服务社会

高校具有学科和人才方面的优势,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它不仅提供了大量的科研成果,还直接影响着科研与开发的质量,对国家的科技、经济、文化与教育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随着高等教育产、学、研相结合,后勤保障社会化等一系列举措的实现,带来了学校功能结构的变化——由内向型专为外向型[3]。高校应对产学研基地、科技园区等项目重视起来,既可以进行科研,又可以带学生实践,将知识转化为成果,更能创造社会效益。

另外,高校服务社会的意识还体现在提供基础设施的方面,比如运动场馆等。仍以河海大学(江宁校区)为例,在规划时就考虑了对外开放的体育设施和运动场馆,将它们设置在东门,既方便校园管理,又方便外来人士的使用。

3.3 营造文化氛围

作为新世纪高校被赋予的新使命,传承文化也应当列入高校校园规划重点考虑的要素之一。高校不应该只是简简单单的教书,更应当重视“育人”,以传承国家和民族精神。然而,国内高校林立,大家虽然肩负着同样的使命,却各有各的特色。笔者认为,此时传承的文化不仅仅是民族精神的结晶,更有各个大学自身的大学文化,或厚德载物,或开放创新等。恩格斯曾说过:“环境塑造了人,同时人创造了环境”[4]。各个大学所沉淀下来的文化底蕴应当体现在校园的每个角落,用环境来感染学生,达到其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的目的。

河海大学(江宁校区)的小浪底广场是较为成功的案例。清浅狭长的水池为小浪底音乐台的中轴,池水澈然见底,营造出亲水、爱水的校园文化氛围。水池北面的半圆剧场是小浪底音乐台的终端,半圆形态象征“水”的凝聚、包容与至善,拾级而上的设计意喻向至高学术殿堂的追求与攀登。

4 总 结

考虑到时代给高校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高校校园规划设计应立足于高校存在的意义,以创造优秀的教学环境、科研环境为目标。因此,在进行高校校园规划时,应注意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同时重视服务社会的功能,寓教于实践,将科技转化为社会效益;最后,将民族文化和大学精神渗透到校园的每个一角落,为传承文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朱育嵩.新世纪校园规划实践与思考[D].北京:清华大学,2004.

[2]黄维锋,等.我国高校校园规划的研究与实践[J].中医教育,2011(3).

[3]倪茜,师立德.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大学校园规划研究——以陕西财经学院新校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14).

[4]岳庆平.大学校园规划与科学规划、事业规划的关系及思考[A].首届海峡两岸大学的校园学术研讨会[C].2001.

猜你喜欢

河海大学江宁校区
刘江宁作品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融入职业知识的实践探索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征稿简则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重点选题方向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征稿简则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重点选题方向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ComparingDifferentRhetoricStructurebetweenVariousLanguagesfromCulturalAspects
A Study on the Proces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from Psycholinguistic Perspectives
TheStudyofGen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