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物采访”巧生花

2015-11-27崔晶

关键词:专题片纪录片对象

崔晶

我们寻常所见的文献纪录片,多是在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去表现宏大题材,镜头构成也偏爱使用历史影像资料、情景再现和人物采访等画面,为适应严肃题材需要,其表达方式也略显传统。这是题材和体裁对拍摄方法提出的特殊性要求。正因如此,文献纪录片中的人物采访不仅在数量上占据比例优势,而且在表达主题方面也体现着片子的艺术水准,倘若设计得当,定会锦上添花。

由陕西省延安市委组织部拍摄的文献纪录片《到群众中去》,用魅力独特的镜头语言对红色延安精神进行了生动的诠释与传承。其中对人物采访的设计尤为精妙,有效提升了文献纪录片的艺术性。现仅以第一集《根植于民》为例,做抛砖引玉的赏析。

“百卉含英”——故事感强的采访内容更具看点。人物同期采访贵在真实,这也是专题片的基本原则。在真实的前提下,如何让采访内容更具耐人寻味的看点便显得尤为重要。从这一点上来说,富于故事性的采访内容更有“吸睛”效果。我们所说的故事性可以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加以考量。从采访的广度层面来讲,采访时应尽可能选取不同类型的采访对象,引导其讲述鲜为人知的亲历事件,多侧面地挖掘“独家”采访素材。从采访的深度层面看,可以用回忆的方式讲述某些具体细节,将观众的思绪带入当时的情境中,由浅入深地让采访内容的吸引力层层展现。比如,在《根植于民》片中,当年亲历革命、年事已高的老人们用颤抖的声音讲出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感动的细节:“十月天,(红军)穿着麻鞋,裤腿都破到半腿上了,腿把子就像死人一样,黑的,非常可怜。”“开荒一天干十多个小时,战士的手磨得都不(像)是人皮了,是牛皮、马皮!”

“馨香四溢”——采访对象的表达要充分接地气。镜头中采访对象讲述的内容固然重要,但采访现场的氛围同样具有感染力,二者可说是相辅相成。采访的氛围由记者的提问和采访对象的回答双向构成。如果采访对象拘谨严肃或一味说教,那么他和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就会瞬间拉开;相反,如果不同身份的采访对象都能从与观众平行的姿态出发,以亲民的口吻去讲述自己的故事,其表达内容则会自然而然地被观众接受。如何让镜头前的采访产生接地气的效果,那就需要镜头背后的采访者具备相当的沟通技巧,并做好大量细致的采访准备,这样才能让观众从采访中收获满意的“回答”。《根植于民》一片出现的采访对象身份不同,有的是延安干部学院的教授,有的是当年老红军战士的子女,也有的是革命老区当地的农民,虽然他们面对镜头时讲述的内容不同,但是他们的状态都十分放松,而且交谈中都带着当地的方言,仿佛唠家常一般述说着当年的故事,使观众在亲切自然的采访氛围中便汲取了精神营养。

“并蒂连心”——对采访的剪辑要体现逻辑性。如同散文讲究的“形散而神不散”,专题片中对人物的采访往往会根据叙事的安排分散在全片的不同时段,用来服务于不同的表达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对采访内容的剪辑要体现全片“意志”,具备清晰连贯的逻辑性。这里可以归纳出以下三个原则:一是时刻服务主题原则,无论外在形式和位置安排如何变换,其核心指向都应该是专题片的主题;二是关联上下文原则,采访内容不能孤立、突兀地存在于片中,而应与上下文呼应,通过解说词的过渡引领与各部分衔接得浑然一体;三是带入观众思绪原则,采访内容在完成自身信息表达的同时,还应具备启发观众思考、渲染全片情感的作用。《根植于民》片中有好几处采访内容都剪辑得恰到好处,配合着解说词的设计将片子表达得起伏有序。当讲述到中央红军在吴起镇以“切尾巴”战斗的胜利赢得了群众的信任时,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授的一段采访及时补充了这样一个细节:“刘志丹同志被释放,(我们)和陕北人民的感情距离一下子就没了……所以信天游唱道‘千家万户把门开, 快把咱亲人迎进来。”巧妙的剪辑和恰当的补位,令人物采访成为专题片的一抹亮色。

猜你喜欢

专题片纪录片对象
神秘来电
中国梦 (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插曲)
纪录片之页
梦想阳光(大型专题片《必由之路》主题歌)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浅析对电视专题片节奏的把握
纪录片之页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
浅谈新闻及专题片中的同期声采访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