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根植于民

2015-11-27

关键词:边区陕北延安

字幕 共产党员生根于人民之中,他们是人民的儿子,又是人民的教师,他们每时每刻地总是警戒着不要脱离群众。

——毛泽东

茫茫的陕北高原,沟壑纵横,地瘠民贫,一孔孔圆弧形的土窑洞镶嵌在梁峁和山沟当中,一首首悲苦哀怨的民歌小调曾经诉说着陕北人民的艰辛与苦难。可有谁能想到,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这块贫瘠的黄土地,竟会成为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

“锣鼓响,秧歌起。黄河唱,长城喜。陕甘军民传喜讯,红军胜利到吴起。”1935年10月,当历经磨难的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的时候,可不像歌里唱的那样,(当时)没有鲜花,没有红旗,没有锣鼓,也没有秧歌队,更没有欢迎的人群。

同期 吴德福(吴起县新寨村村民):我看见五个人,穿的衣服都烂了,领子上有红布条,我就开始跑。红军说老乡你别跑嘛,我们是红军嘛。

同期 韩义周(吴起县陈湾村村民):十月天,(红军)穿着麻鞋,裤腿都破到半腿上了,腿把子就像死人一样,黑的,非常可怜。

同期 刘煜(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授):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当地的群众能接纳我们,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我们的行动。当时一到吴起镇,部队很疲惫,但敌人的四个骑兵团尾随而来。当时在军事会议上毛泽东主席就主张打(敌人),但是有人说太疲劳了,掉队的那么多,咱们休整一下再打。主席说不行,给根据地人民只能带进去利不能带进去害,现在是叫花子打狗有墙可靠了,我们到了根据地,就必须把敌人这个“尾巴”切掉!

10月21日,落脚未稳的中央红军,就在吴起镇附近击溃尾追而来的国民党东北骑兵和马鸿宾的骑兵团两千余人,以“切尾巴”战斗的胜利给了陕北人民一个“见面礼”。一个月之后,又以直罗战役的胜利,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甘苏区的第三次围剿,为中共中央把全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也为边区民众兑现了“只带来利而不带来害”的庄严承诺。而陕北肃反的及时纠正,刘志丹、习仲勋等西北根据地领袖的释放,无疑使陕北人民坚信了这是一支穷人的队伍。

同期 刘煜(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授):刘志丹同志被释放,(我们党)和陕北人民的感情距离一下子就没了。老百姓不懂多少道理,但是你把我们老刘放了,那肯定是自己人啊,所以信天游唱道“千家万户把门开, 快把咱亲人迎进来。”

1937年1月13日下午,延安城的老百姓冒着严寒,手拿五颜六色的三角小旗,从北门口一直排到大砭沟沟口,热烈欢迎中共中央进驻延安。从此,共产党人和陕北群众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同呼吸、共命运,一同铸就了伟大的延安精神。这支根植于人民的队伍,就像一粒粒播撒到黄土地里的种子,在陕北高原上生根、成长。

同期 刘煜(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授):把自己变成一粒种子,沃土就是人民群众。你必须和民众打成一片,必须和民众建立鱼水相依、鱼水交融的关系,让民众支持你,也就是顺民意、得民心、靠民力。

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达到灭亡中国的目的,改变其侵华策略,把主要兵力压向解放区战场,对抗日根据地实行极其野蛮的“三光”政策,妄图从根本上摧毁根据地军民生存的条件。国民党反动派出于对革命力量发展壮大的恐惧,也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边区和根据地的军民在这一时期几乎到了没有饭吃、没有衣穿的地步。生存问题成了摆在共产党人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同期 马海玲(鲁艺学员马可之女):物资特别缺乏的时候,他们的条件非常艰苦。父亲日记里写过,很多人连鞋都穿不上,光着脚行军。

同期 吉坛(时为延安市市场沟居民):当时部队换班执勤时,就把群众的干草借来铺在地上,坐在上面休息。

同期 徐金山(时为边区师范学生):我亲眼看到,冬天里咱们的机关干部和部队,只穿着单衣,连棉鞋也没有。

为了克服困难、坚持抗战,1939年2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在会上尖锐地指出:“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饿死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解散也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还是自己动手吧。”在毛泽东“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伟大号召下,军队的首长、普通的战士、机关的领导、乡村的干部,都像陕北的庄稼汉一样上山下地,投入到前所未有的生产运动中。

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战士在“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口号中开进南泥湾,用手中的老镢头生动诠释着人民军队为人民的革命宗旨。

同期 牛文耀(时为延安县樊村乡建设科科长):老百姓就把窑(洞)腾出来(给战士住),自己住到外面亲戚家。我当时没地方住,就住到邻镇我姨家。

同期 侯秀珍(359旅719团战士刘宝斋儿媳妇):连枷打、簸箕扬、牛踩场,上面至蟠龙,后面至咱们九龙泉,都是三五九旅开出来的土地。

同期 黎辛(时任《解放日报》文艺副刊编辑):开荒一天干十多个小时,战士的手磨得都不(像)是人皮,是牛皮、马皮!

正是这一双双牛皮、马皮一样的手,把昔日的烂泥湾变成陕北的好江南,从根本上减轻了边区群众的负担,开了部队不吃公粮而向政府交粮的先河。毛泽东感慨地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奇迹,这是我们不可征服的物质基础。”

同期 高尚斌(延安大学教授):陕甘宁边区在四二年的高级干部会议上确定,要以生产建设为中心,但是抓住了这个中心还不够,还要在当时国民党封锁的现实环境中,把劳动力最有效地组织起来、调动起来。

《把劳动力组织起来》,这是1943年发表在《解放日报》上的一篇重要社论。社论指出,生产是目前边区的中心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首先要依靠边区农村中的人,只要组织起来,便是一支雄健的生产大军,便能产生雄厚无比的力量。依靠群众的力量,相信群众的智慧,再次成为共产党人破解难题的利刃。边区政府将流行于民间的变工、轧工、唐将班子等互助组织形式推广到整个边区。

1943年11月26日,十里八乡的乡亲们早早动身,急匆匆地赶往延安城,为的就是见一回庄稼汉中的“状元郎”。这一天,延安城要举行一个盛大的表彰会,它不仅是中国前所未有的,连西方也从未有过。这是一次拿锄头的、拿斧头的、拿鞭子的、拿剪刀的人们共同参加的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

“劳模大会延安开,英雄画像登上台,各地豪杰聚一堂,榜样形象树起来。”10位特等劳动英雄的画像树立在主席台口,在三万多名群众的欢呼声中,200个普通劳动者胸前戴着大红花,以劳动英雄的身份登上盛会的舞台,成为陕甘宁边区农业生产和发展经济的一面面旗帜。

同期 高尚斌(延安大学教授):劳模运动也是当时我们党依靠群众克服最严重困难的最重要的举措。毛主席讲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英雄在群众当中,劳动英雄就是群众当中的榜样,就是群众中的英雄。

大生产运动期间,为毛主席代耕的吴满有是陕甘宁边区妇孺皆知的劳动英雄。《解放日报》曾经多次发表社论号召全边区农民开展“吴满有运动”“向吴满有看齐”。他带头开展双拥活动,一家交的公粮是全村的一半。1946年,毛岸英从苏联回国后,毛泽东对他说:“中国百分之八十是农民,他们是革命的主力军。所以必须到农村去了解农民,向农民学习!送你上劳动大学,你的老师是农民吴满有。”

二月进村的毛岸英,与他的农业大学老师吴满有一家同吃同住同劳动,直到秋收后,才背上收获的小米回到王家坪。毛泽东摸着毛岸英布满老茧的手说:“这就是你劳动大学最好的毕业证。”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历时八年的抗日战争,以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结束。八年抗战,边区人民在前线阵地上奉献了自己无数的英勇儿女,在后方生产中挥洒下无尽的艰辛汗水。山坡上的树叶绿了又黄,黄了又绿,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自己当作根植于人民的种子,人民群众成为民族抗战最坚固的靠山。那个时候,白羊肚子手巾已经成为送公粮、送公草、送公盐、支前等各支队伍中的永恒色调。

如今,吴起县胜利山上,这棵见证了“切尾巴”战斗的小树,早已是枝繁叶茂、花香四溢,它与中共中央、中央红军当年落脚陕北的光辉精神,一并扎根在这片深厚的土地上,历经风雨、茁壮成长。

(该纪录片作为陕西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指定教材,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延安干部培训学院、延安市委党校干部培训教材,2015年6月上报参加第三届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优秀课件观摩交流。)

猜你喜欢

边区陕北延安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我的大陕北
党建地图·陕北
走进延安
《保卫延安》震撼播出
战斗在皖浙赣边区的刘毓标
毛泽东转战陕北二三事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