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亲人对视3分钟

2015-11-26王彻

大众健康 2015年7期
关键词:兄弟姐妹亲人亲子

王彻

短短三分钟,只是你生命长河中的一块碎片。但这三分钟若拿来与家人对视,你坚持得下来吗?

“与亲人对视3分钟”的视频最近在网上流传着。在短短的三分钟对视时间里,竟有一半以上的参与者无法坚持三分钟。无法坚持的原因,不是因为笑场或尴尬。而是因为还没有到3分钟时,大多数人已潸然泪下。这看似简单的三分钟,为何如此难完成?

“凝视之旅”的来源

2010年5月31日下午5时,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行为艺术之母”、一袭红色长裙的南斯拉夫裔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自一把椅子上缓缓站起,向围观人群颔首致意,宣告其作品《艺术家在场》的完成。在三个月之中,她和1400人相互凝视,他们或出神,或微笑,或哭泣,或“抢镜表演”。

出自节目《你正常吗?》的这次凝视之旅,即来源于这场伟大的行为艺术。差别在于,本次“凝视之旅”的主人公们都是夫妻、兄弟姐妹或父母子女。

我们为什么害怕凝视?

凝视是缺失的,生活中我们几乎不会和任何人对视超过一分钟。在电梯中我们看着数字面板,在家里我们会在沉默时将目光投向电视或手机。我们为什么对凝视如此恐惧?

我们都生活在一种固有的惯性里,这种惯性依赖于我们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生存方式,所有的“理所当然”让一切顺理成章的同时,也构筑了自我的铜墙铁壁,将自己隐藏在墙壁里太久了。这墙壁内的自己就是我们不愿意面对的自己,它脆弱温柔又情感丰沛。如果你习惯了在生活常规中做一个理所应当的压抑者,在这场凝视中不用一分钟便足以无法容忍自己自发的激动。

我们的日常生活并非没有凝视。相反,我们所有的生存规则和自我角色的定位都来源于一种公共的凝视,例如我们穿衣、上厕所、吃饭的方式、睡觉的地点、工作学习的礼仪。

而互视将规则化的公共凝视转变为个体间对等的凝视,我们不再如同对待机器般的观察和被观察,在互视中,一个双面的镜子结构竖立在两人之间——我在你的眼中看到压抑的我自己,从而理解了你。

和亲人对视,为什么会哭?

亲人之间的凝视不同于陌生人,在这份看见和因之而能产生的最直接的理解之外,还要再加上一份往往胜于对自身的关爱。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太忙碌,很少有时间与亲人好好相处。因此,在这里多了一层情感上的愧疚。

回想“行为艺术之母”的那场圣典,人们在她的面前尽情地展现自己,有的不到一分钟就痛哭,有的怅然欢笑,有的身着华服求婚。她始终坐在那里,像一个成熟稳健的分析家,不发一言也面不动容,仅仅是深情而接纳地看着你。只有当一个人——和她一起走上行为艺术之旅、相恋12年却已分别二十二载的情人坐在她面前时,他们潸然泪下,双手紧紧地扣在了一起。

越熟悉的人,越不会表达情感

相对于展现和表达情感,我们更愿意让亲人将自己当做是一种符号。

在“你正常吗?”这次节目的13对实验者中,兄弟姐妹以及儿童母女的对视时间最短,只有半分钟左右,终止于开心欢笑。成年亲子之间的时间则是两分钟左右,当他们开始哭泣时也便停下来。只有夫妻之间的时间能够对视三分钟上下。

也许我们可以从这个结果中做出一个推论,在这三类关系中隐藏着彼此内心深入程度的阶梯。我们的血缘身份在定义彼此亲密的同时,也因为这个身份阻碍了更加深入的交流。而且,往往是孩子难以面对父母,因为在触碰到彼此痛楚时继续深入,意味着接受父母并非幻想中的庇护者,父母其实也是需要自己庇护的人。这样的深度触碰会使得亲子间的身份逆转,这种逆转并不那么容易承受。

所以,难怪夫妻家庭总是超越原生家庭的亲子关系成为人生的港湾,恰恰是在稳定的两性关系之中,我们才更容易在进入对方的同时表露自己,身份在这种关系中也更容易交换。

凝视如同沉默的虫洞,它连接起彼此间一直逃避的冲动与情愫。

猜你喜欢

兄弟姐妹亲人亲子
Chapter 24 Live to be tortured 第24章 生死折磨
亲人
念念不忘
Cloze完形填空
亲人( 连载一)
有兄弟姐妹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兄弟姐妹
漫画论语(六)……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