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校园促进师生发展模式探索

2015-11-26王天鹏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15年7期
关键词:校园数字化智慧

王天鹏

记者:作为北京师大二附中分管信息化建设的领导者,请阮校长简要谈一下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历程。

阮国杰:学校教育信息化是以数字校园为抓手展开相关内容建设的,下面我重点介绍一下我校数字校园建设背景与发展历程。我校数字校园是从2009年底开始建设的。当时学校正好完成了国家的下一代互联网建设示范项目——校园网IPv6技术升级子项目,学校建成了支持下一代互联网访问的先进网络基础设施;此时又逢北京市推动建设数字校园实验校的契机,学校特地成立了数字校园项目组,由我担任项目主管,通过项目运作机制推动了学校数字校园的建设。到目前为止,我校的数字校园建设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从时间周期看,基本上是每年一个阶段。下面概要说一下我们每个阶段重点做的事情:

第一阶段(即2009至2010年初):重点提出了数字校园建设的理论框架,重点突出五个业务中心(即数据资源中心、课程中心、指导中心、发展中心、服务中心)的概念内涵;通过自主研发,建成了简单的数字校园集成门户。

第二阶段(即2010年底至2011年):重点提出了数字校园的功能定位及实施策略,为数字校园建设提出了明确的导向;通过自主研发,建设了近百项的数字校园应用与资源。

第三阶段(即2012年):提出了面向应用整合与未来发展的数字校园技术架构,重点突出了系统建设的五层技术模式,为全面升级建设数字校园奠定了基础;并启动智慧校园建设。

第四阶段(即2012年底至2013年初):开展数字互动课堂实验,探索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建设泛在的数字学习环境。

第五阶段(2013年底至今):提出智慧校园支持学校个性发展的思路与策略;建设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智慧校园应用。

经过几年的发展,学校智慧校园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2012年教育部认定为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2013年被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吸收为理事单位;2015年3月,学校智慧校园通过了北京市教委的评估,被授予为“数字校园五星级学校”。

记者: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学校发展历程是密不可分的,结合北京师大二附中学校实际,请阮校长谈一下“智慧校园促进师生发展模式探索”这一主题出台的初衷。

阮国杰:关于这一主题出台的初衷,大致有三个方面:首先学校60年来的办学实践,形成了以“人文 自主”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精神,在我们的教育理念中,我们追求“师生共同发展”的价值观念,在确立教育信息化试点主题时,我们认为与校园文化精神是吻合的;第二,我们早在学校层面探究数字校园建设理论时,就已明确提出,数字校园建设的最终宗旨是促进师生发展;第三,我们期望在进行试点时,能以自主、个性为切入,深入研究智慧校园如何促进教与学的发展;如何有效积累可适用资源,支持高效率的课堂互动;如何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及时、有针对性的评价与指导。

记者:针对智慧校园建设对学校师生发展的影响,校方主要从哪些方面着手的?

阮国杰:学校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智慧校园建设的。

第一,开展数字互动课堂教学实验;

第二,开展专题资源建设,促进部门整体联动研究;

第三,开展主题课程建设,引领学生深度参与;

第四,展开新型应用孵化,引领有教育思想的教师深度参与。

记者:正如您前面谈到的情况那样,北京师大二附中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方面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能不能具体谈一下两者是如何深入融合的,成效怎样?

阮国杰:为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加快信息技术在学校教学核心业务中的应用,学校从2012年9月起创办了数字化学习特色班(简称数字班),提出了“通过引入数字化手段,改善和丰富教与学方式,提升学生数字化素养,满足其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办班宗旨,并明确提出在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科中开展数字化教学实验。为此,学校创建了数字课堂互动教学环境,并为参与实验的师生配备了一对一的数字化教学设备。

为推进数字班各项工作有效实施,学校提出了“学术引领、实验先行”的工作思路,即淡化行政管理,强调积极的学术探究与工作实践,并创新了数字班管理与运作机制,即成立了项目工作团队,实行数字班的扁平式管理。为确保数字化教学实验的有效开展,学校构建了一套内部保障与外部资源相融合的保驾护航体系,在内部保障方面,学校成立教学研究团队与技术助教团队,建立了团队相互融合机制,共同研讨数字环境下教与学的设计以及教学资源的开发,形成了学习终端使用与管理有效制度;在外部资源方面,学校引进了教育技术专家、实习生团队、外部公司资源以及相关课题资源,根据实验工作的需要,及时开展先进教学理念培训,及时向教师配备实习生助教,结合教学实践需求,通过公司力量完善教学互动平台,满足课堂教学需要。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校数字化教学实验规模已跨度三个年级,共9个班;约有20%教师参与过数字化教学实验。在新的技术或平台应用方面,教师已在课堂中自觉使用诸如二维码、Moodle、数字互动教学平台、思维导图等。经过教师的努力,现已探索出了两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即数字化互动课堂模式和双课堂模式。在数字化互动课堂中,学生能通过数字交互式手段,即时呈现其认知过程及主要问题,教师能基于此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大大提升学生课堂教与学的效益;双课堂模式,即网络课堂与实体课堂相结合的课堂模式,课前教师借助网络平台布置自学任务,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课中教师借助网络平台的学情反馈,聚焦核心问题,开展有针对的教学,课后学生能通过网络课堂,聚焦相关问题,继续开展深度学习与交流。双课堂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在于:教师能找到教学起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学生能充分自主,深度交流,有效分享。为支持学生自主而有个性的学习,学校去年开发了微课学习平台,发动教师自录微课百余节,从微课学习数据与成绩关联看,在利用微课自主学习最多的班级,其班级整体成绩已明显高于其它同类型班级。

记者:在分享贵校信息化经验的同时,作为信息化试点学校,请您为中小学信息化的发展提些意见和建议。

阮国杰:根据我们的试点经验,我们认为首先应加强学习,让先进的信息化理念与新兴技术跟学校校园文化精神相结合,强化师生认识与观念的升级;其次要注重理论探索与实际建设的结合,让学校智慧校园的发展既符合学校实际,又富有深邃的内涵;第三,要有创新引导资金的支持,鼓励新兴技术支持下的符合教育发展规律或学校发展的新想法得以孵化。

记者:伴随智慧校园建设的逐渐深入,新技术日新月异,能否简要谈一下相关技术在促进师生发展方面的进一步打算?

阮国杰:当前,学校已充分认识到基于学生学情的大数据分析,将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产生革命性影响,目前学校正在积极试验面向学科知识体系的考评数据采集与个性化分析,并构建一套支撑学生个性学习的技术智能体系,试图将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学情数据、测评资源、微课学习资源等进行有效关联,为较好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做有益铺垫;下一步,学校将在现有的信息化应用基础上,借助移动互联技术、学习分析技术、数据挖掘与大数据技术,深度探索基于数据支持的个性化教与学,探索数据支撑下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路径与模式。

围绕学校特色,专注学生个性成长与教师的自主发展,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构建面向个性化教育的智能体系,支持学生全面、自主而有个性的发展。

猜你喜欢

校园数字化智慧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数字化制胜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