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抗战史既要定性又要搞定量分析
2015-11-26■徐焰
■ 徐 焰
回顾抗战史既要定性又要搞定量分析
■ 徐 焰
编者按:在步入新年度的首期,我们隆重推出国防大学著名军事史专家徐焰教授为本刊撰写的《回顾抗战史既要定性又要搞定量分析》文章,作为新年度献给读者的一道精神大餐。
徐焰是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少将军衔,军事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国防大学军事历史学科带头人。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历史分会副秘书长,曾任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兼职教授。曾赴美国斯坦福大学、日本防卫大学等讲学。徐焰将军主要从事军事思想和军事历史研究,十余年来撰写专著共计400余万字,出版过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抗美援朝、东南沿海作战、中印边界反击战、近现代人物、世界武器装备发展和国际战略形势等方面的十几部专著。
徐焰将军的著作《毛泽东军事思想发展史》曾获全军科研一等奖,《最后的秋日》和《80个共产党员的故事》获解放军图书奖。多部专著在美国、日本和台湾地区出版,如《抗日战争史录》、《金门之战》等。其他著作还曾获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二等奖、第六届中国图书奖二等奖。
徐焰教授多次被评为国防大学“杰出教授”,2004年被三总部授予“全军优秀教师”称号。先后立三等功三次。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一创作于抗战时期并被几代中国人熟悉的歌声,正形象地表现出当年中华民族同日本军国主义作战的艰苦。当年中日之间的战争,是落后的农业国同工业国之间的较量,其中既有落后挨打、四亿国人无奈几十万倭寇何的惨痛经历,又有以土枪刀矛同洋枪大炮拼搏的悲壮。当年腐败的当权者和一些唯武器论者,往往只谈中日武器的对比,以此为国民党当局对日退让政策和一系列失败辩解。其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战场的物质条件最为艰苦,还是能靠持久的游击战陷敌于泥潭。如今的人们要正确地认识历史并启迪未来,不仅要注重概念上的定性分析,还应考察军心士气,并从武器的数量质量、配置和应用等方面的定量分析入手,才能科学地解释中国抗日战争史并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中日经济力对比──“大而散弱”对“小而精强”
在古代使用冷兵器的战争中,经济落后的民族还经常可以打败经济发达的国家。进入火品为主导的近现代时代,在国家间的战争中便特别突出为经济力的较量,即如同唯物主义的原理所阐述的那样,暴力也是一种经济力量。近现代国家的军备要靠经济和科技实力来支撑,武器装备正是恰恰也是金钱、科技水平在军事领域的体现。
人称在近现代“打仗也是打钱”,国家间战争除了看钱财总量,还要看能否有效使用。近代中国科技虽落后,却毕竟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经济总量毕竟还有相当规模,自洋务运动后也进口过不少世界上的先进武器。面积、人口都远不及中国的日本却能对华进行了50年的战争侵略,除了科技和军工水平领先外,同时也利用了腐朽无能的清朝和国民党当局无力统筹国家财力,可谓是以集中力量对付一盘散沙。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实行了天皇高度集权和“军财抱合”的军国主义体制,能够集倾国之力对外作战。如甲午战争前日本的年财政收入折合5000万两白银,只相当清朝的三分之二,开战后几个月就能依靠政府积蓄、发公债和民间捐献等方式筹到相当1.5亿两白银(2.2亿日元)战费。清朝因财政收入大都用于养活寄生阶层,如慈禧太后为庆生还不惜挪用海军经费,甲午开战时国库中只有1000多万两白银。战时清政府虽多方筹集,各地大员却很少解囊,国内又没有近代的财税动员机制,整个战争期间只筹到4000万两经费,“天朝大国”打仗能用的钱远少于东方那个“蕞尔小邦”。
战费不足又筹措不力,对本来便腐朽不堪的清朝军事体系来说更是雪上加霜,直接造成募兵缺钱、欠饷严重,导致动员不力和许多军队上阵一触即溃。相比之下,日本能很快调到中国战场的军队有17万人,都是训练有素且供应不缺,其国内征用于战时运输的轮船又有20万吨位(相当于中国可用轮船的10倍)。当时中国经济总量的整体优势,在甲午战争中却变成了战争经费方面的绝对劣势,这恰恰是政治、经济制度的腐败所造成。现在的人们分析甲午战争的悲惨结局和指责清王朝的无能,除了讲一些政治概念,以战争的经济动员能力做定量分析才能得到更深刻的认识。
甲午战争结束后日本通过勒索战争赔款和占领宝岛台湾,可谓捞到扩张的“第一桶金”。此后日本侵华又总是用掠夺来“以战养战”,经济上导致本国愈富而中国愈穷。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利用国民政府乞求国际联盟干预而实行不抵抗政策,轻易占领当时国内最富庶的东北。此后四年间,日本的国内产值翻了一翻,伪“满洲国”的资源又全归其支配,对华的经济优势更为明显。
全面抗战前的中国虽缺乏近代工业,但因人口众多还有一定的经济总量。1936年中国工业产值约为13.6亿美元,农业和手工业产值估计合50亿美元。日本工业产值为60亿美元,农业、渔业和手工业产值约50亿美元,双方的国家总财力对比差距还不算太大。不过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南京政府直接统治的省份不足全国的一半,多数省份都是地方军阀割据,财源多被豪强截收。面对民族危机,国内多数权贵还是只顾个人享乐,当时称“前方吃紧,后方紧吃”。蒋介石为首的南京政府又忙于消灭异己(包括共产党和国民党内其他派系),被国人斥为“内战内行,外战外行”,根本不可能集中人力、财力对外抗战。
从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时中日两国政府能动用的经济实力来对比,国民政府真是少得可怜!战前南京政府年税收仅11.7亿元法币(合3.7亿美元),日本政府年财政收入却达25亿美元,另外伪满的收入也归日本支配。那时日本有财力保持世界第三位的海军、飞机数居世界第四的航空兵,中国政府买飞机、买枪炮都很缺钱,双方不仅在工业和科技水平上相关悬殊,在战费投入方面也有着巨大差距。
全面抗战后的一年多时间,即从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国民政府在日军进攻面前节节败退,丢弃了中国最富庶的东部地区,此时虽增大税收也弥补不了实际财政收入的损失,日本却因掠夺能弥补相当一部分战费而仍能保持经济增长至1939年。
幸运的是,中国的抗战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因此得道多助。在全面抗战后三年间,海外华侨对国内捐款超过10亿元法币,苏联又给予中国3亿美元贷款(相当于15亿元法币)用于购买武器,美国和英国也对华提供1亿美元左右的经济贷款。1941年末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和英国对华提供了近20亿美元援助。由此可看出,国民党政权的对日战费主要依靠外援,战争后期军队装备水平还超过侵华日军。不过蒋介石付出的代价是在政治上依附于美国,接受了损害中国领土权益的众多要求如《雅尔塔协定》等,在战后成为美国的附庸。
“三北敌后抗日第一战”纪念馆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陷入中国的持久战的泥潭中,又要对苏、对美备战,等于“同时追三只兔子”。自1939年以后日本的民用经济开始下降,1941年挑起太平洋战争后,日本又同经济总量超过本国10倍以上的美国进行拼消耗的海空战较量,最终把自己熬得灯枯油尽。
在全面抗战期间,大而弱的中国对抗小而强的日本,最好的办法便是以持久战“熬时间”,消耗敌军的同时又要破坏敌对我国的掠夺,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敌后战场正好充当了完成这一战略任务的中流砥柱。日本向国民党战场大举推进时,仅一年时间便占领了有2亿人口地区,八路军、新四军却以“敌进我进”的方式挺进日军后方,在全面抗战开始后3年间就解放了1亿人口并建立了根据地。完全靠极端落后的农业经济支撑的敌后解放区几乎得不到任何外援,又反复遭受日军“扫荡”的破坏,在对日作战的各支军队中堪称条件最为艰苦。敌后解放区战场能长期坚持作战,一方面靠上下同甘共苦的英勇奋斗,另一方面靠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解放区虽然贫穷,却能自己动手解决衣食问题,并靠战场缴获和自己生产得到简陋却可用的武器,这样就能在日军后方坚持抗战,这是战争史上了不起的奇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武器极差,弹药奇缺,不可能打正规战而只能打分散的游击战,不过通过积小胜为大胜,也起到了长期牵制侵华日军半数左右兵力和破坏其掠夺粮食、矿物的作用。另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伪满境内也坚持了十多年的游击战争,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日本将当地建成屯兵和工业基地的计划。
中国由于自身极其贫弱,打败日本需要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协同作战,直至抗战胜利前对日战场上还处于相持阶段而未能转入反攻。不过中国能苦战八年不妥协、不动摇,拖住了日本陆军很大一部分兵力。一些外国人将当时的援华当成“恩赐”和单方面的给予是完全错误的,中国战场的抗战也有力地配合了盟国的作战,对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衡量当年中日武器差距,主要应看标准化和体系配置
过去讲起抗日战争史,人们都称中国是以落后的装备抗击装备先进的日本侵略军,从整体讲这固然是正确的。不过仔细而论,当年国民政府也拥有一些比日军先进的武器,最重要的缺陷却是整体使用效能差。
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纪念馆
在现代战争中,武器对抗不是单个项目的较量,而是复杂的系统对抗。发达国家军队装备的优势,重要表现是系统配套、标准化强,对武器不仅追求单项性且能达成配置最优化。日本作为以组织力精强称著于世的工业国,在陆海军之间、航空兵(当时日本航空兵分隶陆海军而没有独立的空军)与地面部队及舰艇之间能达成有效协同,陆军的步、炮、骑、装甲兵之间的武器使用也能达成有机结合。中国近代军阀部队结构落后,内部多是单一的步兵,少量炮兵、机械化部队和空军组建规划性差,且缺少协同作战意识,这种数量虽多却杂乱的部队往往败于少而精强之敌。按战争末期的日本“支那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回忆录中称,在战争期间日军击溃国民党中央军一个师只需要一个联队(团),击溃杂牌军一个师只需要一个大队(营),这基本符合实情。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在开始建立工业基础时也发展本国的军工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终于建立起完整配套的陆海军兵工厂,装备基本自产并实现了标准化。旧中国的武器自制力差,外购也混乱无序。各派军阀分头购械(经常视能否取得政治支持和回扣多少而定),仅枪支便来自十几个国家,有“万国武器博物馆”之称。装备混乱对后勤保障是一种灾难,战时常出现件不配枪、弹不对膛,弹药又多靠进口而经常出现缺口。例如抗战初期国民党中央军进口的德国枪炮质量都优于日制品,但国内保障能力却跟不上。
1937年中日全面战争开始时,日本陆军的装备比美英苏等国落后不少,除其国内工业基础有差距,又在于其军工生产实行“重点主义”,集中力量在飞机、舰艇方面追赶国际先进水平。以陆军武器的单项性能看,日军装备大多逊于中国军队的德式、捷克式枪炮。如日本兵战时主要使用的6.5毫米口径的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式步枪,俗称“三八大盖”,其精度虽好却有口径小、杀伤力差的弱点,性能不如中国军队主要装备的7.9毫米口径的“汉阳造”和仿德式Kar98毛瑟步枪而生产的“中正式”。日军使用的轻机枪主要是人称“歪把子”的大正十一年(1926年)式,其通用的6.5毫米子弹杀伤力也不足,性能不如中国各派军队主要装备的捷克式轻机枪(通用德式7.9毫米弹)。日军装备重机枪为九二式,其可靠性也不如当时中国多数军队装备的马克沁式重机枪。日军又认定冲锋枪耗弹多且精度差,部队一直没有装备此种近战利器,抗战前中国各派军队却购买了多种型号的冲锋枪,后期又大量装备了美制汤姆逊、英制斯登冲锋枪。日本陆军的火炮主要是四一式75毫米山炮、75毫米加农炮(即野炮)和三八式70毫米步兵炮,性能也不及同期中国购买的美、苏、德等国产品。不过日军大量装备了50毫米口径的八九式掷弹筒(一个中队有6具),具备一定近战火力优势。抗战后期国民党军大量装备了美制60毫米迫击炮,性能和威力又明显优于八九式掷弹筒,美制枪械又比日制强得多。
日军的地面部队的装备虽不算先进,协同配套能力却比较强。当时中国军队往往是在一个战场参战的兵力越多,协同能力反而越差。由于国民党内部有众多派系,在国民政府的编制内还有十几个省份的地方派系军阀部队,装备、指挥系统都不相同,且经常是牺牲友邻保存自己。国民党中央军与杂牌军很难协调,各部队内部步炮协同也很差,地面部队与空军更没有战术配合。在抗战期间,中国军队没有能够成建制地歼灭过日军旅团以上的单位(前些年有的媒体上称“歼灭日军106师团”纯属对国民党军的不实吹嘘),重要原因便是日军各兵种在组织有序的合同作战中能占优势。
在抗战期间,日本在海军装备方面对中国军队具有绝对优势,如1937年在吨位上以100万吨对6万吨。国民政府若想以弱敌强,本应发展鱼雷快艇、布雷艇和潜艇这类装备,可惜在战前忙于内战而只采购水面舰艇。结果抗战开始后中国海军未进行一次海战,舰艇几乎全部自沉或被炸沉,万里沿海和长江中下游江面完全被日军控制。发展和使用海军的指导思想错误,导致了中国海军在抗战中自沉军舰、无法对敌进行海上战斗的恶果。
从航空兵对比看,抗战初期中日双方飞机质量相差不大,日方却占有数量优势。1937年夏中国空军有作战飞机314架,飞行员700名。日本陆海军航空兵却有作战飞机2100架、飞行员近1万名,加之其飞机多系国内生产,年产可达数千架。中方开战一个月后人机损耗便无法弥补,制空权完全落入日军手中。此后两年间苏联以“志愿航空队”名义派来2000名飞行员并援华1200架飞机,却因数量不如日军未夺回制空权。1941年末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航空兵来华参加并大力装备和培训中国空军,进入1944年以后掌握了大陆战场的制空权,战争末期战场上已少见日机踪影,国民党军却因地面部队不争气仍未进行反攻。
抗日战争期间国军被俘照片
在国民政府进行的对日作战中,也有组织协同作战良好的特例。如抗战后期中国驻印军5个师得到全副美械装备,一个师的火力、机动力都远远压倒日军一个师团,还得到美军航空兵的空中支援。这支部队的士兵在异国难以开小差,打回祖国的愿望又使斗志比较旺盛,终于经一年激战击溃了日军在缅甸北部的2个师团,成为国民党军抗战中表现最佳的战例。美军观察员就此感叹,中国士兵是世界上非常能吃苦耐劳的优秀士兵,能不能让其发挥战斗能力,关键在于是否组织良好。
人的因素比武器更重要,解放区战场又是明证
武器是由人来操纵的,因此战争中武器的较量从本质上看又是操纵者的素质较量,这包括士气、技术水平的对比。在全面抗战初期,中国正面战场除了台儿庄一役取胜,其余会战都以败退告终。国民政府对此失败归咎于武器落后,这一解释虽回避了不发动人民的片面抗战之弊,多少还能算原因之一。到了1944年春到1945年初,已是强弩之末的日军在丧失制空权且兵力、火力都不占优势情况下对豫湘桂进攻,竟然又让国民党军一溃千里,沦陷了有6000万人口的地区。在战争胜利前夕正面战场又出现大溃败,不仅使反法西斯盟国感到惊讶,也受到国内人民愤怒谴责,国民党当局再也无法推诿于武器的原因而称“军纪、风纪”不振,其实质原因正是因统治集团腐败导致士气涣散和军民对立,纵然武器不差仍打败仗。
在抗战期间的中国各派军队中,八路军、新四军是一支武器装备主要靠缴获,弹药供应最困难的队伍。当年苏联虽然在道义上支持中国共产党,却碍于对国民政府的关系,援华物资基本都给了国民党军,只是秘密向中共方面提供了不足200万美元的经费。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援华也停止,中共领导的军队全靠自力更生。
在抗战期间八路军、新四军作战,对弹药的爱惜是非同寻常的,根本不可能有前几年“抗战神剧”中出现的拼命倾泻子弹的场面。“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仇敌。”这首歌对了解抗战史的许多人来说都非常熟悉,老一代人更知道歌词中“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仇敌”之说并非艺术夸张,而是当年严峻环境的要求。
1937年八路军出师到抗日前线的3万多部队,只有1万支多过去缴获的杂式枪,每枪平均只有30发子弹。八路军出师之初几乎没有火炮,在山西拾到阎锡山军丢弃的12门75毫米山炮才成立了仅有的一个炮兵团,因炮弹无来源只能在关键性战斗中偶然使用。从1937年至1940年,国民党当局每年只象征性地发给八路军、新四军几十万发子弹,解放区的枪支弹药来源主要靠战场缴获,名符其实是“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此外,旧中国民间购买来的外国枪支也有一定数量,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也搜集了一些民枪,子弹却极为缺乏。同正面战场相比,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是在装备最落后、条件最艰苦的情况下奋战。
当年同凶悍的日军作战,得到缴获也相当不易,同伪军打仗缴获相对容易。八路军、新四军在通过打击伪军获得一些装备补充外,在简陋条件下又生产手榴弹、地雷一些简便武器。在这种条件下,解放区的军队自然不能同日军打正规战,只能以游击战为主。不过,八路军、新四军靠人民支援还是能不断发展壮大,至1945年夏发展到93万人,有37万支枪,在解放区还有装配简陋武器的220万民兵。
通过统计解放区战场抗战的弹药消耗,可能清晰地看出战斗条件的艰苦和指战员的英勇。在全面抗战的八年间,八路军、新四军子弹消耗不足4000万发、手榴弹约800万枚(当时火炮极少可忽略不计),按杀伤52万日军和同样数量的伪军统计,平均每毙伤一敌消耗30发子弹、7枚手榴弹。这一比例之低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根据世界战场的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平均毙伤一名敌军需消耗子弹2000发以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欧洲战场上毙伤一名敌军平均耗子弹需5000发。在八年全面抗战中,国民党军统计共耗用子弹17.09亿发、炮弹959万发、手榴弹和枪榴枪2359万枚。按蒋纬国在《抗日御侮》一书中统计,国民党战场共毙伤日军85万人(国民党军基本不同伪军作战),计算起来平均消耗子弹2000发、炮弹12发、手榴弹30枚才能毙伤一名日军。
看到国共两党的军队在抗战中的表现如此不同,美国派到中国战区的参谋长史迪威中将都盛称共产党而一再斥责蒋介石集团无能,主张将援华武器一部分分配给“能打日本”的部队即八路军一部分。1944年美军派到延安的观察组的报告,也预言中国的未来将属于共产党,只是美国政府从其全球战略出发,仍坚决支持自己也认为是腐朽无能却又亲美的国民政府。在整个抗战期间,美国对八路军的物资,仅限于驻延安观察组送给朱德总司令的一具望远镜。
百团大战后民兵在太行山拆除日军防御工事
抗战期间的国民党大部分军队(印缅远征军等少数部队除外)战斗能力低下,除了武器系统性、标准性差之外,关键在于组织领导者腐朽昏聩,武器操纵者素质低下。国民党军提升军官主要靠私人关系而不重才能,征兵又主要靠强抓壮丁,川、黔军的一些部队还是大烟枪不离手的“双枪兵”,其精神面貌和军事素质之糟不问可知。中国人口众多而财政困窘的特色,又使当权者有珍惜所购武器而轻视人命的传统心理,加上士兵经常开小差,便舍不得消耗多少弹药对其进行训练,提供的衣食也很差。当时外国来华人员感到很奇怪的一件事,便是“国军”士兵手中能有先进的德、
美枪支,却赤脚穿草鞋,连一双极便宜的防护脚的胶鞋都不发。政府和军官对士兵如此不珍爱,必然导致这种士气不振、缺乏训练又文盲充斥的部队使用武器的效能低下。相比之下,日军士兵大多经受“武士道”熏陶和严酷训练,如战争初期和中期的步兵出征前至少要在各种条件下打靶耗弹数百发。据一些抗战老兵回忆,许多鬼子兵在乘车行进时举枪射击,仍能较准确地打中百米内的人形目标,他们对技术兵器的操作、保养水平更是远优于国民党军。虽然当年日本是侵略者,然而正如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所说的,日军高明的战术还是很值得学习的。
定量分析是现代科学研究历史的重要手段,以这一方法研究中日战争期间双方的经济实力和武器对比,人们可以认识到武器落后并不一定要挨打,落后加腐败却注定要挨打。抗战时的国民党军验证了这一点,战后其发动内战时虽起初拥有装备和经济上的绝对优势,却因统治丧失人心和军心士气颓丧而一败涂地,同样证明了这一点。
回顾近现代战争历史,人们可以看到一个值得深思的对比。甲午战争是近代中国对外战争中交战双方武器装备差距最小的一场战争,却是败得最惨的一仗。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对外作战中与对手装备差距最大的一场战争,却取得让世界震惊的最辉煌的胜利。在朝鲜战场上的表现,志愿军同美军武器装备的差距,要远远大于抗战期间国民党军同日军的对比,作战的结果却是把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打回了三八线。历史证明,中国在军事上要真正实现强军梦,不仅要提高装备水平,还必须铲除旧社会的腐败遗风,才能建设起强大的国防。军队要反腐败,要有高昂的士气和英勇奋斗的精神,这是当年的中国共产党人留下的光荣传统,也值得今天新一代人很好地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