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迈出新步伐
2015-11-26阿拉坦敖其尔于仁杰
●文/阿拉坦敖其尔 于仁杰
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迈出新步伐
●文/阿拉坦敖其尔 于仁杰
编者按
今年初,我刊于第一期推出了题为“红色沃土上奏响民族团结进步新乐章”的“特别策划”,全面展示了兴安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工作。一年来,兴安盟始终牢记总书记“守望相助”的亲切嘱托,不断赋予民族团结进步新的时代内涵,在先行先试中积累了宝贵经验,迈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新的成效。在我区第32个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到来之际,我刊再次聚焦兴安盟的创建工作。
兴安盟委、行署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断提高兴安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
紧紧抓住经济发展这个中心夯实创建工作的物质基础
作为典型的欠发达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兴安盟始终坚持民族团结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一盘棋”理念,切实把发展作为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通过全面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扎实推进“五大基地”建设,着力破解基础设施瓶颈制约,推动了经济社会在新常态下的跨越发展。2014年,全盟地区生产总值460亿元,同比增长8.5%;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627.36亿元,同比增长21.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1.9亿元,同比增长16.8%;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78.62亿元,同比增长7.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9.28亿元,同比增长12%;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0605元和7275元,分别同比增长11.7%和14%;其中共有6项指标增速位居全区前列。此外,兴安盟还十分注重区域经济均衡发展,采取了一系列差别化政策,扶持少数民族聚居区加快发展。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少数民族群众生活的持续改善,不仅让全盟各族群众共享了改革发展成果、过上了更加幸福的生活,更增强了对党、对政府、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为全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再提升,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牢牢把握民生改善这个根本赢得广大群众的支持认可
兴安盟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创建工作的着力点,抢抓国家和自治区政策机遇,把更多精力向民生倾注、将更多资金向民生倾斜,仅2014年,全盟民生支出就达135亿元,同比增长9.5%,占当年全部财政支出的76%,切实解决了一大批民生领域突出问题,提高了农村牧区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一是全力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切实”“六个精准”的要求部署,全面落实“三到村三到户”精准扶贫举措,自治区帮扶厅局和盟旗两级共下派704个帮扶队驻村入户,帮助群众发展产业、脱贫致富。几年来,累计整合资金17亿元,发放扶贫贷款8.6亿元,9.4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二是扎实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截至2015年5月,已投入资金27.8亿元,完成农村街巷硬化829公里、改造危房1.96万户、新改建66千伏输电线路633公里、安装户户通10.2万套、解决安全饮水10.3万人、新建幼儿园151所、嘎查村卫生室364个、便民连锁超市266个,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牧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工程。2014年,全盟投入棚改资金21.9亿元,新建回迁房73.2万平方米,安置群众8270户,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60万平方米,当年建成1.2万套;2015年,全盟还将投入棚改资金100万元以上,预计到2017年自治区70周年大庆时可全面完成棚改任务。
不断强化活动载体这个抓手构建全民共创的生动格局
按照国家民委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特色的要求,兴安盟先行先试,不断拓展民族团结进步“七进”活动覆盖面和影响力,形成了全民参与创建活动,人人受到教育提高,处处讲民族团结的生动局面。在机关,坚持把创建工作同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发起了“万名干部走进城市贫困家庭”活动。在企业,将维护少数民族职工切身利益与提升企业经济社会效益有机结合,切实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全盟所有企业创建工作,全部达到了有机构制度、有宣传阵地、有活动场所、有工作举措、有档案资料等“五个有”标准。在社区,开展了“邻居节”以及“手拉手·心连心”结对帮扶互助等活动,呈现出“一街一特色、一区一亮点”的新格局。在军营,开展了学蒙语、“大走访”、爱民固边等警民共建、军地共建活动,密切了军民警民的鱼水深情。在校园,大力推行“双语”教学,提高蒙授学生汉语教学水平,鼓励汉授学生学习趣味蒙语,增强了蒙汉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在乡村,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同美丽乡村建设、“十个全覆盖”工程结合起来,着力在农牧民生产基础设施改善、生活环境改变和丰富农牧民精神生活入手,进一步延伸了服务触角。在宗教活动场所,按照“宣传教育好、创建活动好、管理服务好、民族团结好、创建成效好”的“五好”标准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创建活动。
此外,兴安盟还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导和表彰奖励助推作用,先后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好青年好少年评选、优秀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评选表彰、100个民族团结好家庭100个好邻里“双百工程”评选以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和十佳窗口的评选命名活动。全盟共命名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00个,首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4个,盟旗两级累计表彰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396个,模范个人3368名。2014年9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兴安盟共有3个集体、4名个人受到国务院表彰。
紧紧抓住民族文化这个灵魂凝聚民族团结的精神力量
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同时,兴安盟突出文化引领,积极保护、传承多彩的民族风情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与创新,精心呵护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现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自治区级“非遗”项目26项,盟级“非遗”项目152项。在精品文艺创作方面,共有23部歌曲、戏曲和舞蹈作品荣获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在民族语言文字保护方面,模范执行《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言文字工作条例》,蒙汉文字并用率达到95%以上,实现了蒙汉双语广播电视频道、旗县市蒙文网站全覆盖。此外,兴安盟还依托特色民俗文化优势,大力发展民族餐饮、文化旅游和民族服饰、乐器、手工艺品制作等产业。2014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4亿元,旅游产业收入达26亿元,拉动就业10万人以上。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互推双赢,既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增强了各族群众的民族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
紧紧抓住干部人才这个关键筑牢创建工作的智力基础
兴安盟坚持把提高干部和人才素质,作为推进民族团结和经济社会建设的战略性工程来抓,在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培养、使用等方面,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民族教育发展上,坚持把每年教育投入的40%以上用于支持民族教育,将乌兰浩特蒙古族小学、乌兰浩特蒙古族中学和乌兰浩特朝鲜族学校上划到盟直管理。在民族干部人才培养上,加大了就业扶持力度,蒙古语高校毕业生办理小额贷款,单笔额度可达20万元,比普通高校毕业生高出10万元;与中央党校、清华大学、苏州农干院等知名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切实加强了民族医药、民族文化、双语师资等民族地区急需人才的培养;实施了“草原英才”工程,2014年组织近3000名盟旗乡三级党员干部赴发达地区考察学习,其中50%以上是少数民族干部。在民族干部选拔使用上,认真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切实加强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培训力度,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几年来,培训少数民族干部达2万余名,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干部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为推进全盟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事业和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分别系兴安盟委委员、统战部部长,行政公署副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