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摄影 路在何方?
2015-11-26卡波
卡波
一直备受摄影界关注的“侯登科纪实摄影奖”近日迎来了最终的评选,它可以被看做是一个标杆,很多优秀的摄影师从这里踏上了历史的舞台,而对于此次评选,现场有哪细节和争议,这问题是否会影响中国本土纪实摄影的发展,我们来还原此评选现场。
凭借责任而创立
2015年9月4日,在刚刚结束的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型活动后,北京异常的宁静,往日人流攒动的北京798艺术区也随着这种宁静而仿佛空气将要凝结。推开雅昌艺术中心咖啡厅的门,评委们已经在审阅资料,而昨天的这里,也刚刚完成其平行奖“林茨摄影理论奖”的评选。
侯登科纪实摄影奖以我国已故知名摄影家侯登科的名义命名,每两年一届,共评出3位获奖者,每位获奖者获得5万元资助性拍摄基金,这全部的费用,都是侯登科先生通过作品而置换的,可以说,这样一个由个人出资的民间摄影项目奖,是对于一个具体的拍摄选题与计划的资助性奖项。“侯登科纪实摄影奖”申请项目必须是正在进行(1年或1年以上)且尚未完成,同时又需要资金支持的拍摄选题。它的评选将向非职业、年轻的摄影人进行适度倾斜,以鼓励及扶持自由摄影人以及民间摄影力量的生长。
这样的方向奠定了它的江湖地位,更受到青年摄影师的青睐,而所有评委,更是拒绝收取任何劳务费用,就连工作午餐都尽可能的节俭,按侯登科生前好友、此次评选的评委李媚所说:“侯登科纪实摄影奖在这个时代下,它虽显得有些势单力薄和另类,但这种精神也传达了我们这一代影像工作者的责任。”
跨界而专业的评选阵容
评选现场采用投影放映的方式来播放每位入围者的作品,在近300件的投稿作品中,每一位评委预先进行了一次初评海选,最终筛选出66位入围者,将每一位入围者的作品在投影中播放耗费了大量的精力,而评委们也在不断调整着自己的状态,经过一上午的观看,7位评委在首轮其投票选出24位作者进入第二轮,时间已到正午,评委们闲步至餐厅就餐,闲聊中增强着彼此的了解。
此次评委阵容增加了很多新鲜血液,除连任的组委会执行主任、著名摄影家于德水和该奖项的学术主持、摄影评论家李媚女士外,此次还邀请了知名的摄影评论家顾铮先生,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任悦女士,著名当代艺术家王宁德先生,独立电影批评家张献民先生,《中国摄影》杂志艺术总监闻丹青先生及摄影史学者高初先生担任评委。为针对申报作者群体比例呈现出了年轻化的趋势,(今年投稿的七零、八零后高达85%的比重,最小的申请者只有18岁)组委会特意加入了青年评委的比例以体现奖项的时代特点。
现场争论不断
只要有评选,就是一个“拉平”的过程,评委们各持观点,然而最终的结果需进行投票,所以,评委们的个人观点在相互讨论和争议中拉平,组委会执行主任于德水介绍说:“两年前的评选,各位评委就李政德的摄影作品进行了激烈的讨论,这是一个很好的过程,讨论中也提出了纪实摄影的一些问题和方法。”评委王宁德认为,侯登科奖需沿袭侯登科本人先锋的摄影理念,鼓励那些有创新精神的青年摄影师。而评委任悦则更多地去考虑作品的独特性,是否在原有的西方纪实摄影的图像样式上有所突破。评委李媚希望看到那些更扎实、更具有力量和长期关注的深入主题。现场讨论十分激烈,讨论中也提出了国内青年纪实摄影师所面临的一些困境和问题,例如:摄影师过度关注画面的视觉效果而忽视对被摄体的感受;纪实摄影所应该提出的问题变得绵软、失去了尖锐的视角;作品流于表面而没有深入到具体生活等,这些问题,也指引着中国纪实摄影的未来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