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教学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2015-11-26陕西银行学校马静茹
文/陕西银行学校 马静茹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教学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文/陕西银行学校 马静茹
本文针对我国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现状,提出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引入中职学校质量管理的具体思路和要注意的问题。
中职;教学质量管理;ISO9000
ISO9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建立的质量管理标准体系。把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应用于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有利于树立现代中职教育的服务理念,明确中职学校的自身定位;有利于明确职责权限,规范行为,提高教学管理服务水平;有利于改善服务,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益,是现代中职教育突出办学特色,提高服务水平,加强教学质量管理的必然趋势。
一、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制定的所有国际标准,该标准制定的目的是提供质量保证信任,加强内部管理,增强顾客满意度。ISO9000的基本思想是:“控制所有过程的质量,过程控制的出发点是预防不合格,质量管理的中心任务是建立并实施文件化的质量体系,持续的质量改进,一个有效的质量体系应满足顾客和组织内部双方的需要和利益,定期评价质量体系,搞好质量管理关键在领导”。
二、教学质量管理应用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模式
(一)确认管理体系的基本要素。确认管理体系的基本要素,有利于从全局着手,整体构思和布局,保证管理体系模式的完整、有效和可行。笔者认为,基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中职学校的教学服务管理体系的基本要素,应该包括学校的产品、顾客和服务对象等。1.中职学校的产品是中职教学服务。引入采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更需要首先确认其产品。2.中职学校的顾客就是学生和用人单位。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规定,顾客是“接受产品的组织或个人”。3.中职教学服务管理对象是学校员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基本思想之一就是控制所有过程的质量,从而保证产品的质量。
(二)构建以过程为基础的教学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模式。
以过程为基础的中职教学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模式,强调管理体系的运行过程,这是基于质量管理理论的要求。一般认为,产品质量取决于过程(或工作)质量,过程质量取决于管理体系的质量。因此,关键是要把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模式构建好。模式的基本要素包括职责、资源处理、产品生成和测评等内容。把基本要素链接组合起来,经过过程的重组优化,可以建立起中职学校教学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模式。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基本模式,其内容应该包括供方、组织、顾客等基本模块。在这个基本模式中,我们强调教学服务质量的管理必须基于学生、家长、社会和国家的要求,这是前提。在此基础上,分清管理职责,通过人员管理、资源管理实现教学服务的质量目标,以取得客户的满意。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必须进行服务过程的监控,进行服务体系的改进,并通过检测、评估和反馈,保证中职教学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优质高效。
(三)模式构建和实施的基本程序。模式构建和实施操作的前提是注意教学质量目标要切实可行,中职学校要根据现代中职教育的基本理念,根据学生、用人单位、社会和国家的要求,联系本身实际,提炼学校在中职教学服务质量方面所追求的办学方向、办学目标、育人标准等,亦即提炼好质量方针,并根据质量方针在相关职能、层次和过程,建立起切实可行的教学质量目标。质量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是科学和实事求是,必须切实可行。教学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既要表示对学生和社会的承诺,又要体现自己的办学特色,同时可以测量,成为全体员工明确服务工作的方向。还要能够实现中职教学服务全过程的控制,失去了控制就意味着质变。在此基础上,可考虑把中职教学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模式构建分为几个阶段,按部就班地操作:中职教学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组织策划阶段;总体设计阶段;建立阶段;文件编制阶段;实施和运行阶段。每个阶段都要紧扣目的,提出具体的计划和安排。
三、教学质量管理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一)尊重教育规律。在中职学校进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策划和要素设计时,要注意ISO9000标准要素的移植一定要尊重中职教育规律,切忌生搬硬套。
(二)理顺学生与教师在质量体系中的关系。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学生是“顾客”“产品”,教师是“生产者”“服务者”,既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要强调尊师重教,确立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切忌将师生关系简单地定义为“服务者”与“顾客”的关系,更不能庸俗地将学生看成教师的“上帝”“衣食父母”,削弱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影响教育质量。
(三)优化质量体系文件。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文件化的体系,需要编制大量的文件。如何科学合理地确定编制文件的多少、文件内容的繁简是质量体系建立时遇到的实际问题。文件太多太细,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而且会把自己限制得太死,使质量体系实施时缺乏必要的灵活性;但如果文件太少太粗,则缺乏指导性和操作性,甚至造成失控。根据已有的经验,除标准要求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手册、六个文件化程序和相关质量记录以外,质量体系文件数量和详略程度取决于学校人员的素质和现行教学、教学管理的实际情况。准则是:是否影响教育质量、是否影响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在不影响教育质量和质量体系有效运行的前提下,文件尽可能少、尽可能简单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