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国际化与高校机关干部的视野培养
2015-11-26杨亚萍
□ 杨亚萍
一、大学国际化的内涵
大学国际化不仅可以指大学发展过程的国际化,也可以指大学发展目标的国际化。当前,不同学者对大学国际化进行了很多研究,对于大学国际化的内涵,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见解与看法,笔者参照相关学者的看法,将其界定为:充分吸收国际先进办学理念,参照国际一流大学的管理标准,共享国际一流大学的教学科研资源,形成高效的教学科研国际合作机制,并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和创造具有顶尖水平的科研成果的过程。按照此界定,开放和包容乃是大学国际化的主要“亮点”,它们贯穿于高等教育体系的方方面面及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不仅囊括教学内容、教学理念等基础工作,还涵盖管理机制及评价体系。培育高素质人才是其基本目标和任务,各种设施的建设和制度的完善是其重要保障,高效富有灵活性的教学科研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是其核心内容。换言之,我们可以将大学国际化理解为: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联系日益密切、全球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的背景下,大学从国际视野出发,在遵循国际教育惯例、规律(如学位制度等)的前提下,通过多种途径在知识、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进行交流与合作,以提高该国高校及人才的国际竞争力的过程。
二、大学国际化的特征及目标
1.大学国际化的特征
一是办学理念的国际化。尊重文化多样性,按照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办学,重视与世界知名大学(或一流大学)建立交流与合作关系,并为师生提供参与国际学术会议、深造或获取学位的机会,在开放的、多元文化融合的背景下推动大学的国际化发展;二是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吸纳或引进全球范围内优秀的学术人才、科研人才、管理人才等,使学校的各项事业保持在世界一流水准;三是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按照现代优秀人才的培养标准和要求,大量招收海外留学生,选拔优秀学生,并通过多种形式(如联合培养、办学等)培养富有国际视野的优秀学生;四是学术研究的国际化。整合国际资源协同对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和科研前沿问题展开研究与合作,致力于富有创新性、高水准的研究领域。
2.大学国际化的目标
大学国际化是为了提升我国大学的国际竞争力、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并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具体可以理解为:通过开放式的教育,使大学生在熟练掌握至少一门外语的基础上,储备良好的国际知识和阅历,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不仅对国内外政治、历史、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有了解,还能尊重各国文化的多样性并积极融入其中,并从全球视野思考和分析问题,具备较强的处理自己所学专业或特长领域国际事务的能力。总体而言,就是要实现大学由过去的仅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向注重国际合作、交流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转变,使学生具备核心竞争力,在国际人才竞争中具有优势。
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高等教育对我们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不断“引进来”,还必须适时“走出去”。简言之,当前阶段我国大学国际化的目标可以归纳为四个:即教育国际化(提升大学整体教育水平与质量)、科研国际化(提升大学学术和科研水平)、师资国际化(提升教师队伍水准与能力)和管理国际化(优化大学管理方法与战略)。
三、大学国际化演变历程及实现方式
1.演变历程
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相比,我国的大学国际化仍处于初级阶段,该阶段所追求的国际化目标是:通过引进国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包括教师、科研人员、教材、仪器设备、教学方法、高等教育理念等),完善我国大学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与我国大学国际化发展阶段相一致的是,我国用于评价大学国际化发展水平的各项指标仍处于低水平,如国际顶尖和高水平学者数量、国际教师数量、留学生数量、国际化课程数量、重大科研成果数量、教师和学生的外语水平、学科专业的全球排名、学校的全球影响力与全球竞争力、学校管理水平等等。
2.实现方式
在国际上,一般将大学国际化的实现方式分为四类,即行动取向、能力取向、文化取向和过程取向。其中,行动取向是指以活动实现大学国际化,如向师生提供与外国学者与留学生交流、沟通的机会;能力取向是指增强师生(包括学校行政管理人员等)对不同国家文化、知识的理解及对不同国家文化的尊重,使其积极适应国际环境;文化取向是指尊重世界各国文化差异与多样性,加大对学校不同文化发展的支持,强化国际交往、沟通与交流;过程取向是指在综合以上三者的基础上,将国际化发展内化或融入到学校相关政策与学术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中,它更多是一种制度保障。
四、高校机关干部与大学国际化
1.创新学生培养方案,满足学生国际化培养需求
为开拓学生视野,积累知识与经验,并增强对国外政治、经济、社会、宗教等方面的了解与认识,推动我国大学的国际化进程,高校机关干部应该为更多学生创造出国深造的机会,选派学生出国攻读学位、研修、访问、参加国际会议、进行国际交流。与此同时,应创新学生培养方案,改变单纯依靠外国的模式,从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引进国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将其精髓内化、吸收,融入到我国大学国际化的相关工作中。这种“内化”的学生国际化培养方式包括方方面面,如引进优秀的外国教师或留学归来的教师,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将其教学思想与我国实际相结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高水平的高等教育教学体系。此外,还应挑选部分专业设置全外语教授课程,逐渐提高外语教学的比重,开设多种中外联合培养班,切实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与水平。
2.完善人才引进方式,坚持人才“引进”与“内部培养”相结合
作为高校机关干部,主要工作是保证学校各项事业的良性运转,为学校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与机遇。在当前我国大学引进国外高水平学者对大学教学和科研水平带动作用有限的情况下,应该将重点放在“自力更生”上,即更多地依靠学校内部力量对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教师进行培养,给他们创造更多机会到国外深造进修、参与国际学术组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帮助他们开拓视野、积累知识与经验,使他们在教学、科研及其他方面得到全方面提升,为学校国际化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3.提升自身能力及素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高校机关干部作为学校政策的决策者、创新者与执行者,其素质与能力直接影响大学国际化进程及发展程度。作为高校机关干部,必须从提高自身素质做起,具备新时期对人才的各项要求及能力,如国际化视野、综合性知识、创新思维等,从而发挥自身在建设国际化大学及学校各项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一要具备国际化视野和全球意识。在全球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的背景下,各民族间文化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一个国家难以独立于其他国家而存在与发展。作为高校机关干部,在推进大学国际化的进程中,要具备国际眼光,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各国在相关领域的长处,加深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并善于利用国际上的优势资源,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寻求发展。
二要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信息时代,科技和知识更新与发展速度在不断加快,各学科间、各专业间的界限愈加模糊。只有具备综合性、复合型知识储备,才更有可能在相关领域内获得突破与发展。在此种情况下,要不断借鉴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与手段,实现“互通有无”“举一反三”,加快大学国际化进程。
三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信息、科技大爆炸的今天,唯有占据最前沿与制高点,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与机会,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最终只能面临淘汰的命运。因此,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也是高校机关干部所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
[1]朱敏.对推进我国研究型大学国家化的思考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
[2]毕家驹.中国大学国际化的挑战与应对[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