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内引外联,走国际教育良性发展之路
2015-11-26覃巧云摄影郭明设计胡婷
记者_覃巧云 摄影_郭明 设计_ 胡婷
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内引外联,走国际教育良性发展之路
记者_覃巧云 摄影_郭明 设计_ 胡婷
一所民办学校应如何向国际学校完美地转型和健康地发展,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做出了良好的示范。
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下文简称:二十一世纪学校),是首都国际学校中的实力品牌之一,海淀区首家国际学校。该校于2010年开始转型,近年来凭借在国际化办学的亮眼表现,在首都国际教育圈声誉日隆,被誉为这一领域的成功典范。近日,该校现任校长范胜武与《留学》记者畅谈二十一世纪学校多年来所走过的国际教育发展之路。
锡华集团
全称为锡华实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创立于1992年5月,是以教育资源开发为主导业务,投资房地产开发业务及其它投资经营管理业务的现代企业集团。锡华集团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化特色的一流中国民办教育品牌。
民办教育的国际化转型
二十一世纪学校是锡华集团旗下的一个教育品牌,前身是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实验学校,后成为全国首家“政府出政策、企业出资金、专家办学校”的具有国际化特色的寄宿制新型学校,其创始人为锡华集团董事长张杰庭。范胜武向《留学》记者介绍,1993年,张杰庭将自己经营企业所得的收益投入到民办教育事业中,创建了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实验学校。他热心教育的行为得到了北京当地政府的肯定和政策支持。北京市海淀区政府与张杰庭缔结了相关协议,拨出近100亩土地用于校区建设。于是,这所民办学校便在政府支持下,落户北京市海淀区。学校创建以来,在校长的选任上一直秉承专家治校的理念,每一任校长均选自全国各地的名校。2010年凭借海淀区的区位优势,又完成了国际化转型,成为海淀区首家国际学校。
海淀区是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核心区,这里聚居了众多海外高层次人才,他们中既有外籍技术人员,也有我国的海归精英。这些高层次人才希望为子女提供高质量的国际化教育。为留住他们,海淀区政府于2010年4月赋予二十一世纪学校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服务,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子女提供优质国际教育的使命,并正式批复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实验学校更名为“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
为办好国际教育,二十一世纪学校积极拓展和引进优质的国内外教育资源。在国内,联手北京十一学校(下文简称:十一学校),后者有着丰富的国际办学经验,其国际部实力不凡。2010年,学校与十一学校签署合作办学协议。据学校官网所述,合作的方式主要是十一学校全面开放其先进的规章制度、管理流程、考核评价体系、优质的教育教学和教科研资源,对二十一世纪学校教师进行培训;十一学校选派执行校长、10余名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到二十一世纪学校长期工作;两校联合招聘,解决制约民办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两校联合招生,共建初一、高一实验班;二十一世纪学校每年从初中部、高中部选派优秀学生前往十一学校长期跟班学习。这种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联合办学的形式,在当时较为少见,十分引人注目。当时的报道称,“此次合作办学实现了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在公办民办两种体制学校中的共享。”
在结交内援的同时,二十一世纪学校亦开始寻求优质外援。学校官网显示,2010年3月,经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批准,学校与美国名校合作举办中美高中课程合作项目(中美高中双文凭)。该项目属于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提前招生录取批次,学生入学即注册中美两校学籍,学生学习中美高中课程,完成学业、考试合格可获得北京市普通高中毕业证书和美国名校高中毕业证书。自2011年9月1日起,学校高中部取消普通高中招生,完全录取国际高中学生,直接面向世界名校培养优秀人才。
办学理念的进步
如前文所述,十一学校选派执行校长到二十一世纪学校长期工作,是两校深度合作的内容之一。原在十一学校工作的范胜武,在调入二十一世纪学校任校长之后,为学校带来了新的办学理念,主导了学校诸多的国际化办学事务。
“做豪迈的中国人”,是学校自创建以来便沿用至今的校训,反映的是创始人张杰庭的教育主张。张杰庭早年曾在国外生活时,因目睹华人被人歧视、地位不高的窘境,希望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都能充满自信,昂首挺胸地面对一切。范胜武在此理念的基础上做了延伸和具象化解读。
他向《留学》记者阐释,在学校转为国际学校之后,“做豪迈的中国人”这一办学口号需要进一步明确和具象化,变为“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世界公民”。这一新口号蕴含三层涵义,“中国人,首先要有中国灵魂,这是首位;其次,要有国际视野。二者宜兼而有之,中西合璧,就需要具备跨文化交流能 力。”
围绕新的办学理念,范胜武及其团队设计了一整套国际化办学体系,让二十一世纪学校在国际教育的发展道路上能够一路高歌,勇往直前。
系列中国文化课程塑造中国灵魂
对于国际教育,范胜武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基础国际化教育绝不是单纯的全盘西化,而是“在国情、校情的基础上兼容并蓄,以国际视野借鉴和应用世界各国优质学校普遍认同的教育理念、价值追求和办学经验,最终落脚到高度的民族认同上来,实现国际化课程与本土化课程的全方位整合。”
落实到如何塑造中国灵魂,该如何完成呢?范胜武告诉《留学》记者,在学校的十二年一贯制课程体系中,中华文化课程是一个重要的课程版块。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每个阶段均设置中国传统文化课程。
具体而言,小学部主要是让学生背诵诗词、美文、名句以及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经典,潜移默化陶怡情操;举办诵读比赛、古诗比赛,引领学生养成阅读习 惯。
在初中阶段,主要是打造语文学科教室,研发经典名篇赏析、经典作品话剧表演、古典音乐欣赏、美术作品鉴赏等课程,带领学生走遍祖国河山,开展集体诵读、课本剧、古诗词背诵、演讲比赛,定期编撰文集等活动,以经典浸润人 生。
高中部则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欣赏课,学生以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为主题制作PPT展示,精心准备皮影戏、京剧、美食等文化讲座,锻炼学生的探究、表达能力,为即将奔赴海外的学生烙上鲜明的中国印记。
通过上述有衔接、有延展性的课程,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深植于学生心中,实现塑造中国灵魂的目的。
外教确实有其优势,理念新颖、教学灵活,但在国内长大的孩子,已经适应了传统的教育体制,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思维模式,因此,国际学校要做的,是为学生搭建中西教育的桥梁,实现过渡和融 合。
特色英语课程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游学课程拓宽国际视野
范胜武认为,国际化教育的误区之一,是课程全盘西化。有鉴于此,二十一世纪学校立足“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世界公民”的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了“弘扬中华文化精髓,中西课程优势互补,适合中国学生发展”的课程定位,在十二年一贯制课程体系中,除了让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还立足国际学校的定位,构建基础课程、活动课程、选修课程相结合的特色英语课程体系。
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英语教学需求,学校设置了各有特色的英语“3P”课程,即小学EP课程、初中IP课程和高中AP课程。
分而述之,在小学部开展EP教学,提供听故事学英语、朗读训练、阅读和引导式写作、动画欣赏、动感歌谣、角色扮演等丰富的课程,让小学毕业生达到见词能读,听词能写的语言水平,为初中双语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初中学习IP课程,采用探究合作的开放性教学方式,研发系列双语教材,扩展提炼知识,使初中毕业生具有基本适应英语环境交流的能力、基于英语思维的社会认知能力,为高中AP课程学习缩短过渡期;
高中则开设英语长线课程,研发初中高三个层次的英文读物,适应不同学力学生需求,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英语戏剧表演、英美文化等37门外教选修课,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单词王比赛、英文图书展览等活动,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范胜武向《留学》表示。“这些课程都沿用国外教材,外教授课,保证英语教学的原汁原味。”他还提到,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光靠“引进来”尚且不够,还需要“走出去”。所以开设了一些境外游学课程,为学生提供美国、澳大利亚和西欧等优选线路,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前提下,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带领他们出国游学,体验西方文化。
上述成体系的英语课程训练及游学活动,不仅为学生适应外国教学环境打造了良好的基础,而且拓宽了他们的国际视野,其跨文化交流能力亦得到相应地增强。
“三套马车”形成国际教育最佳配置
范胜武注重中西合璧的国际化办学思路,不光体现在课程设计上,在教师团队的打造上亦是如此。
他提出,办国际学校,应避免陷入教师团队全盘西化的误区。在他看来,外教确实有其优势,理念新颖、教学灵活,但在国内长大的孩子,已经适应了传统的教育体制,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思维模式,因此,国际学校要做的,是为学生搭建中西教育的桥梁,实现过渡和融合。
从这个思路出发,二十一世纪学校的教师团队主要由中教、外教和海归学者按照3:3:4的比例来组成。范胜武将这样的教师团队称为“三套马车”,他对《留学》记者解释道,这是一种非常契合学生需求的教师配置。“在三套马车的共同驱动下,学生既能接受中国的传统教学,又能提前接受外国教学的训练,为将来留学打下厚实的基础。”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对于这样的教师配置亦十分满意,教学效果显 著。
自2010年以来,范胜武及其团队已经带领二十一世纪学校走过了国际化发展中卓有成效的五年。未来这条道路将如何继续?范胜武向《留学》记者透露,学校正在尝试互联网教学、建设云学校,通过强大的科技平台,实现线上资源与线下资源共享。“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要领先于别的学校,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在强大的互联网中更高效地去学到更多更广泛的知识,强化自身能力,这是我们现在目前正在做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