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明代中后期政治对小说的影响
2015-11-25矫艳
矫艳
【摘 要】文学或直接或间接的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表达作者的观点、态度,对反映政治时局,经济发展,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明代中后期政治对小说的影响作以浅析。
【关键词】明代;政治;文学;小说
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的文学,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而作为“四大文学体裁”之一的小说,通过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古代文人由小说,或直接或间接的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表达自己的观点、意图、态度,反映政治时局的波诡云谲,经济发展的繁荣衰败,文化产业的良莠不齐,社会生活的精神风貌,有着重要的意义。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历经十二世,共十六位皇帝,国祚二百七十六年。从开国皇帝朱元璋起于淮右,励精图治,严苛制法创造“洪武之治”,历经靖难的“永乐盛世”,短暂的“仁宣之治”,国力全盛,疆域辽阔,到“土木堡之变”“英宗复辟”,出现“弘治中兴”,再到“大礼议”“张居正改革”东林党争,明末农民起义,最后崇祯自缢。明朝是继汉唐之后的强盛大一统中原王朝。朱明无汉之外戚、无唐之藩镇、无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张廷玉修《明史》评价明朝“治隆唐宋,远迈汉唐”。“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水浒传》问世于洪武年间,《西游记》出现在万历年间,足以证明明代小说的发展呈现新高度,标志着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由宋元时代初具规模的讲史和说经话本,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明朝中后期,即明世宗嘉靖至明思宗崇祯期间,政治多次起伏,出现了大礼议、庚戌之变、隆庆新政、张居正改革、万历中兴、万历三大征、国本之争、晚明三大案、东林党与阉党的党争、农民起义层出不穷。政治局势上的动荡,影响着文化经济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发展,小说发展空前繁荣,世情小说、神魔小说、通俗小说、公案小说、时事小说等,本文选取流传较广,关联较大的作品加以浅析。
一、嘉靖、隆庆时期
嘉靖由安陆至京师承袭帝位,即位之初铲除奸佞、广开言路、政治上呈现一片新君即位的祥和,嘉靖元年,是通俗小说发展极为重要的一年,司礼监主持刊印《三国志通俗演义》问世,与此同时《水浒传》的刊印版也横空出世,冠之以“皇家出版”的刊印本比较之前抄本的形式,流传更为广泛,加速了通俗小说的进程,受众读者更多,能够受其影响从而加入写作通俗小说的作者较之前期也有所增加,也为后世通俗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皇明开运英武传》作者郭勋就是受其影响,同时代郑晓曾在《今言》中提到:“嘉靖十六年,郭勋欲进祀其立功之祖武定侯英于太庙,乃仿《三国志》速说及《水浒传》为国朝《英烈记》言生擒士诚,射死友谅,皆英之功。传说宫禁,动人听闻。”①郭勋通过编纂《英烈传》达到了祖先郭英以享太庙的殊荣,他自己本人也加官进爵,这是一起典型的运用文学充当政治工具的事件。
少年天子逐渐成长与杨廷和为首的朝臣之间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礼议”“始而争考﹑争帝﹑争皇,继而争庙及路,终而争庙谒及乐舞。” 最终,以嘉靖皇帝的全面胜利而告终。世宗通过议礼之争,打击杨廷和等先朝阁臣和言官,确立自身的统治,推行新政。“大礼议”事件不仅对嘉靖年间的政治生活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对整个大明王朝的言官体系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政治上的剑拔弩张,也反映在小说创作上。熊大木著《大宋中兴演义英烈传》《唐书志传通俗演义》《全汉志传》《大宋中兴演义英烈传》描写岳飞立志精忠报国,视死如归,却被秦桧陷害,死后显灵,秦桧冥司遭报、以告慰岳飞忠魂的故事,反映出政治上的难以捉摸,编年记事详实,对后世有关岳飞题材的小说戏曲创作,影响深远。王文禄撰《龙兴慈记》,言及明太祖出生至夺天下之异文杂事从这两本书中,可以看出对新皇即位踌躇满志的新气象。神魔小说在此时也有一定的发展,《高坡异纂》《览胜纪谈》《涉异志》《钱塘渔隐济禅师语录》等,为日后神魔小说发展奠定了基础,拓宽了读者阅读视野,展现作者奇幻的想象。
明代内阁制,发展到嘉靖时期趋于鼎盛“诸辅之中,由以首揆为重”②杨廷和被致仕之后,内阁轮番出现政治高手,先是张璁锋芒毕露,再是夏言“性警敏”③,后来善于谄媚的严嵩出现,为小说创作提供了写作素材。严嵩与其子严世藩,贪赃枉法、迫害忠良、卖官鬻爵、大肆敛财、奢靡享乐,以至于朝堂腐败,明王朝的统治危机日益加深。乱世造英雄,乱世也创造优秀的文学作品。世情小说代表作《金瓶梅》是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长篇小说,在许多方面有重要的历史贡献。通过对兼有官僚、恶霸 、富商三种身份的封建时代市侩势力的代表人物西门庆及其家庭罪恶生活的描述,揭露了明代中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具有较深刻的认识价值,用“西门庆”来影射严世藩,用西门一家的由盛转衰的命运来影射严氏父子荒淫无度,欲壑难填的病态心理。杨廷和、张孚敬、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都是政治高手,当时政治上的血雨腥风,也直接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保孤记》记述了夏言的遗腹子出生后遭暗算,最终得以保全的故事。书中所言与《明史·夏言传》中:“言始无子”④有所出入,但艺术表达却展现出对当时政治残暴,朋党之争初具形式的反映,对体现当时政治局势的残酷有一定意义。继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之后,李攀龙、王世贞等“后七子”主张“拟古”将文学复古运动推向高潮。
二、万历、泰昌、天启、崇祯时期
万历初年,面对嘉靖以来政治经济危机不断加深,涌现了许许多多政治上的改革,其中以张居正的改革初见成效,张居正在眼见夏言,严嵩,高拱,徐阶等人的内阁斗争之后,终于自己坐到了首辅的位置,在万历十年中,他展开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拨乱反正,呈现出了“万历中兴”的局面,即使遭遇“夺情”,被门生弹劾,他仍然不改己志,“挽大夏于倾颓”真正做到“执事不废于公朝,下情得展于私室”。他曾说过:“虽机阶满前,众镞攒体,孤不畏。”这一时期,政治清明,手工业和工商业繁荣发展,东南沿海地区部分开放,这一切,为以后的“万历中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皇帝均有炼丹、食丹的习惯,不仅信仰上道家兴盛起来,而且在政治上,不少抓住皇帝习惯一步登天的大有人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集团内部矛盾不断激化,并日趋尖锐,在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思想融合下,结合了宋元说经话本,神话传说,志怪小说,佛家道家修仙传说,以及王守仁开创的“心学”等当时代具有影响力的思想,神魔小说逐渐兴起,其中又以“四大奇书”之一的《西游记》在说神描怪之中融入了对现实生活的世态人情描绘,诙谐滑稽的笔调蕴含某种深意和主旨,对于《西游记》的主题历来也是众说纷纭,提出了市民说、反动说、矛盾说、双重主题说等⑤,孙悟空嫉恶如仇,赞扬斗争精神,大致分为三部分:一、孙悟空出世大闹天宫;二、孙悟空被如来镇压五指山下;三、师徒西天取经终成正果。分别蕴含着“放心、定心、修心”的过程⑥。第五十七回“真行者落伽山诉苦,假猴王水帘洞誊文”既安排“假猴王”展现孙悟空心中的“心猿”,孙悟空敢于斗争,藐视一切封建权威,例如大闹天宫,爱憎分明,济困扶危,如车迟国救和尚。追求自由精神,总体上宣扬道家“修心炼性”佛家“明心见性”的相融合的心学⑦。《西游记》的广泛传播,带动神魔小说的发展,在此后的几十年里神魔小说不断涌现《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八仙出处东游记》、《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出身志传》神魔小说多是依据事实改编而成,与直接指出批评政治的文学相比,更具有隐晦的意义,含蓄的表达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看法观点,通过构造想象空间,使读者融入其中更有可读性。
随着张居正的去世,万历推翻张居正生前苦心孤诣的改革,标志着张居正改革失败,大明王朝又一次与振兴擦肩而过。与此同时朋党集团开始兴起,晚明一大祸患“党争”由此开始,东林党人与浙、齐、楚诸党人之间,在政治上争论不休,与此同时,浩浩荡荡的“万历三大征”逐渐开始。商品经济的发展,逐利拜金、去朴从艳,相竞奢侈的现象发生,社会风俗发生了巨变,世情小说冉冉升起,尤为突出的应是《金瓶梅》。以西门庆家庭生活的兴衰荣辱表达当时的社会形态,西门庆作为其中的主要人物,巧取豪夺、圆滑处世,通过对小人物被迫害、冤死,有钱人却享尽荣华富贵,即使作者没有直指批判,对事件,人物单纯的描写,但可以暴露出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金瓶梅》是第一部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的世情小说,第一部文人独立完成的长篇小说,人物性格立体化,复杂化,网状的叙事结构,未经加工的口头语言反映市井生活的原生态,为后世世情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历了“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天启年间,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对“东林党”进行大规模的迫害,东林党人力图革新朝政、反对统治集团中的腐朽势力,因此文学上出现一大部分关于“阉党”与“东林党”党争的小说。《清忠谱》讲述了阉党迫害东林党人,引发苏州市民暴动的政治事件,歌颂了东林党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不惜肝脑涂地的勇气,做到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盛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同时冯梦龙的通俗小说“三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问世,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作者编辑“三言”的目的,在于劝谕、警诫、世人,有明确的社会功能。
崇祯即位,铲除阉党,为东林党正名,同时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尖锐,流民起义层出不穷,政治上的黑暗腐朽,引导着文学上的发展由宋话本公案类演义而成,描写冤狱诉讼的公案小说兴起,较著名的有李春芳著《海刚峰先生居官公案传》,无名氏著《包孝肃公百家公案演义》及余象斗著《皇明诸司公案传》等,歌颂了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包拯、海瑞、况钟等,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和阶级矛盾的尖锐。这类小说一般都追求情节的离奇曲折,多夹杂神鬼迷信描写,并宣扬忠孝节义等封建伦理道德观。
时事小说描写重大历史政治事件,表现出“动关政务,事务章疏”⑧的特点,具有政治性与轰动性。“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受辽东。”(袁崇焕)袁崇焕、熊廷弼的冤杀,将挽救大明的希望推倒,《辽东传》更是成为直接杀害熊廷弼的罪魁祸首。《辽海丹忠录》、《镇海春秋》、《平虏传》讲述里袁崇焕斩杀毛文龙事件。
文学是表达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反应,也是反映客观现实的重要依据,不论哪朝哪代,文学都是时代的产物。
注释:
①郑晓《今言》卷之一“九十二”.
②张廷玉.明史[M].中华书局出版,1974:卷一百九.
③张廷玉.明史:夏言传[M].中华书局出版,1974:传一七“五一九一”.
④张廷玉.明史:夏言传[M].中华书局出版,1974:传一七“五一九八”.
⑤史铁良,邓绍基.明代文学研究[M].北京出版社,2001:323-327.
⑥⑦袁行霈等.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四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129.
⑧陈大康.明代小说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