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风电更美好的明天
2015-11-25秦海岩
文|秦海岩
在电力生产设施中,徐徐旋转的风电叶轮最易搅动人们对美好的向往。这种潜意识之所以得以产生,一是可追溯到人类对风的敬意:风是最早带着人类远涉重洋,寻找梦想的力量,是人类能够较早利用的巨大能量之源;二是风电机组作为绿色的、可持续能源的标志性设施,以及其所具备的高技术水平,代表着人类未来能源的发展方向;三是风电机组是极具设计感的高大设施,能够较好地与环境和谐相处。无论是湖光山色或是海洋草场,它总能够成为那惊鸿一瞥。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名为“东海云顶”的景区,愿意将茶山风电场纳入其整体规划,也是为什么无数的游人把被誉为中国66 号公路的“天路”,作为自己心灵之旅的目的地。
正如契科夫曾总结到的:“美不应当美在天然上,而应当美在灵魂上。”一个风电场的灵魂是什么,什么才是风电场的内在美?首当其冲的当然是其作为发电设施所具有的发电能力。每当人们利用风多发一度电,环境因能源需求而受到的负面影响就更少一点,这是风电存在的价值,也是我们开展“最美风电场”活动,去着力展示风电之美的初衷。
风电场发电能力的优劣,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作为稳定运行的基础,发电设备的可靠性极为重要。目前我们已经看到的是,随着我国风电整机制造水平的提高,以及对设计、采购、制造标准的严格执行,风电设备的可靠性在不断提高。在风电场中对设备设施所进行的技改工作,也已成为提高早期风电场发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景泰风电场中对场内输电线路的改造,对机组所进行的防风沙处理,以及对涡流发生器所做的实验,恰好说明了这一点。其次,发电能力的提升,还有赖于风电场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今,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提高风电场运行效率和管理能力,是风电由补充能源向主导能源转变的重要支持力量。在昌马风电场中所应用的运行维护管理系统,根据风电场一线管理者所提出的需求进行开发,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人性化管理方式,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再次,不断涌现的创新思维,也是风电场提高发电能力的主要支撑。利用各项制度性和技术性创新,运维人员在一线工作当中所总结的经验,已能够较为有效地传承下去。而在风电场设计、制造、运输、吊装等环节所体现出的创新思维,已更主动、直接地提高了风电产业的整体水平。例如处于海拔3000 米左右的牦牛坪风电场,通过创新手段解决了叶片运输难题。
当然,在开展“最美风电场”活动的过程当中,也看到了一些不够美好的方面。有实干能力的运维员工仍然短缺,使一些员工为争取更多的发电量,不断放弃休息时间,我们应向这些最美的人致敬,同时深入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留住他们。在甘肃的一些风电场,弃风出现了愈发严重的趋势,甚至有风电场的弃风率达60%。在风电并网技术与设备质量水平已显著提高的今天,企业却因弃风影响蒙受着更大的损失,显示出问题的症结绝非技术,而是利益。
完璧也有微瑕,但我们寻找的是一个产业的灵魂。因为只有对美善灵魂的追求才能不断鼓舞我们努力向前,才能促进人类文明、社会进步。之所以称之为美,也正是因为其代表着人心所向。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风电场业主、设备制造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不断努力下,我们终将迎来风电更美好的明天。